《综艺报》:观众对“献礼”两个字有着固化的印象,怎么掌握大格局、大利益和触动人心之间的平衡?
孔笙:我觉得真诚很重要,要先看你自己是否被感动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是我们经历过的,我刚工作的时候,工资21块钱,那时候我们叫“21大毛”,再联想到今天,特别有感触。用真诚的态度做这件事,我觉得应该能打动观众。
《综艺报》:正午阳光最近的几部剧口碑都不错,但收视表现一般,二位会担心《大江大河》的收视率吗?
侯鸿亮:我们的强项在口碑(笑)。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尽力了,但每部戏的结果并不能预知。《大江大河》应该没问题,我们真的希望年轻人能够喜欢这部剧。不光是收视,我希望这部剧也能获得比较好的点击量。
孔笙:网络上,这段时间的戏剧作品古装题材偏多,观众突然看到《大江大河》也许会有新鲜感。
《综艺报》:剧中人物说话都带着那个时代的劲儿,小说也是那个时代的青春文学,这部剧如何吸引当代年轻人,情感联结点在哪儿?
孔笙:我们先把年轻人的爸爸妈妈吸引过来,让他们把孩子拉到身边说:“你们看看,当年爸爸妈妈是怎么过来的。”(笑)
其实也不是,创作还是要尊重原著的气质,既然写了这么大格局的故事,我们就要认真对待,而非有意迎合。不同题材可能有不同的受众群体,我们在制作时也会有所侧重,但总体气质是不变的,我们还是愿意做更正剧范儿一点的东西。要先把电视的观众拽住,再通过这部分观众的口碑将年轻人拉进来。
侯鸿亮:观众群体慢慢在缩小,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真正好看的剧。年轻人都喜欢看偶像剧吗?不见得。他们只是观剧要求比较高,因为他们是看着美剧、英剧、日剧、韩剧成长起来的,他们希望国内的影视制作水准能够相应提高。不管哪个类型的作品,只要尊重观众的智商,就会被接受。如果这部戏能让年轻观众了解那段他们不熟悉的历史,我觉得就可以了。
现在的文艺作品一定是百花齐放的。中国人口众多,我们都享受着人口红利,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类型,只要把戏做到最好,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观众。讲到1978年—1988年那段历史,不知道你们如何想象,你们还有新的方式让年轻人喜欢吗?荧屏上,很多电视剧让1978年—1988年那个年代的人穿上了2018年的西装,让他们用2018年的方式谈恋爱,这样年轻人就会喜欢吗?我觉得这不是迎合年轻人的问题,是智商的问题,是专业度的问题。荧屏上充斥着这样的电视剧,我觉得这就是问题。
我们的团队在做这部剧的时候,大家都很努力,但有时还是达不到导演的要求。为什么?因为导演要求的不是行活儿。真实、准确、真诚,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挺难的,我们只能尽力去做。有一部分观众喜欢,我们就很欣慰,其他观众不喜欢,也很正常。文艺是百花齐放的,我们要对得起喜欢我们的那部分观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