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市场,为何会“沦落”至此?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云服务,CDN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1-25 16:55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云服务市场,为什么大家都不好过,都在熬?必须承认,当前经济大环境有下行压力,再加上具象的比如流动性萎缩,企业潜在负担可能会加重等,都是整个云服务市场短期内不容乐观的外在原因。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外部因素只是导火索,内部因素才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发动机。而在技术、产品、运营和营销等所有内部因素中,笔者认为,“思维模式和理念”又是重中之重。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环顾当下的云服务、CDN行业,互联网在带来各种新思潮、新玩法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三大错误思维。首先,是快者为王的思维。“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以及雷军嘴中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等,一度让云服务市场的各类厂商,都学起互联网企业,玩起了“速度与激情”。但是它们忽略的是,云服务市场,大部分面对的都是B端的客户群体,B端的客户群和C端的用户群,是完全不同的两大群体。所以面对不同的群体,运营的逻辑也是应该不同的。
此前,很多云服务厂商,尤其是新进入云服务市场比如CDN领域的厂商,都喜欢拼速度。“通过CDN进入云服务市场→快速降价→快速占领市场→快速融资→快速‘讲云故事’→快速获得融资→快速降价→……”,它们试图通过这样一个“快速模型的闭环”,迅速扩大业务。
可惜的是,形成闭环需要环环相扣,快速降价就一定能够获得相应的市场吗,尤其是对于小厂商来说?获得了一定市场就一定能够获得融资吗?当下的资本寒冬,绝大部分小厂商都融不到钱了,就是最生动的回答。
对于小厂商而言,速度其实并不是追求的第一目标。而是要在巨头环伺的立场环境里,找到利基市场,同时保持自身产品和技术的独特性、个性化优势,并基于此稳扎稳打,或许这才是更好的姿势。有时候,稳扎稳打反倒比较快。其次,是规模制胜思维。主要业务都聚焦在C端的互联网行业,确实随着用户和流量体量的增长,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规模效应非常明显。但是在云服务和CDN等领域,产品与服务的刚性成本非常的高,产品、服务的价格和需求,几乎是呈线性相关的,试图通过做大规模而降低成本的思路,根本走不通。
由此,那些中小型的云服务和CDN厂商,试图通过做大规模,然后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益,接着获得行业优势,最后成功获得融资、继续做大规模的美好算盘,就失算了。
实际上,TMT行业不仅存在“规模不效应”的情况,而且也存在“规模不防御”的状况。共享单车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前靠低价与补贴领先的ofo和摩拜单车,如今却被哈罗单车迅速追赶,甚至是超越了。云服务与CDN行业也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以低价吸引客户,不深刻理解技术和专业才是客户衡量的第一准则,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没有跟得上,那么这种规模并不能形成“护城河”作用,只是虚有其表而已。
最后,是“赢家通吃”思维。在互联网领域,只要保持先发身位,达到一定的规模优势,就能够建立起自身的“护城河”,并在此基础上,加速扩张,不断蚕食市场,最终有望达致“赢家通吃”的理想境界。包括即时通讯、社交网络、搜索和电商等细分行业,都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这样的特点。但是在云服务领域,“赢家通吃”是不可能的。一是大厂商即使通过价格战,也未必能够清除竞争对手,因为成本刚性决定了这是一场“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竞争。
二是云服务涉及到存储、计算、网络、分发、加速、数据库和安全等各个细分领域,整个行业规模极为庞大。科智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云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3900亿美元。所以,即使是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这样的大厂商,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三是大厂商自身家大业大,在体系内就存在“服务提供商和客户的关系”。因此天然的在很多领域就失去了“独立第三方”的优势,使得很多外部客户在选择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也会忌惮自身数据和业务的保密性、安全性等问题。
割肉止损,或许是面对出清时代最好的姿势
如今大环境正处于周期转变的时代,这种周期转变对行业波动性的影响,要深刻且长远得多。加上上述种种原因给行业带来的震荡,因此云服务市场的寒冬暗夜,将会很长,市场出清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进程。
在这样的势态下,最困难的无疑是云服务和CDN领域的长尾小厂商。这类厂商已经呈现出抱团的趋势,比如云端网络、又拍云和帝联网络联合起来,开展战略合作,这在当前环境下不失为一条“过冬”的路子。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小厂商而言,如果看不到很大的希望,有没有足够的“过冬”的粮草的话,那么当断则断、该卖则卖或许才是最好的策略,越往后拖,市场上的“云资产”越多,往往越贬值。
对于中型厂商来说,则是要立马停止价格战,不要因为还存有点粮草,就陷入和其它厂商、甚至是大厂商的价格战中。对行业里的厂商而言,价格战没有赢家,不妨勇敢跳出价格战的“囚徒困境”,找出自身产品、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要知道,价格也未必就是客户进行选择的第一考量因素。另外,对中型厂商而言,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尽量多拿融资,哪怕降低点估值都不在乎,还是老话说得好 :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至于大厂商,虽然短期内没有生存危机,出清离场一时半会也轮不到它们,但是也要切记一点 : 谁家的钱都不是天上飘来的。如果还一味地热衷于“价格屠杀”的游戏的话,那么不仅不一定能立马清空竞争对手,反而可能让自己处于尾大不掉的尴尬境地。
而且,相比于“墙外”的竞争,有时候“墙内”的竞争,更加残酷。换句话说,在同一个“大体系”里,当周期不改、寒冬延续,到了大厂商也得断臂求生的时候,赔钱业务自然会被首要考虑处理的。腾讯的SOSO,百度的音乐,阿里巴巴的来往,这些BAT的“亲儿子”都有可能或被卖掉或被抛弃,TMT行业还会有什么一定是“非卖品”呢?
最后,对于云服务和CDN行业而言,当下的痛苦是 : 知道有希望,但是希望没有时间表。因此,在寒冬暗夜之时,行业更要远离反周期、反商业的事情,而是要回归商业本质,尊重时间沉淀性,敬畏技术的底色性,注重人本的能动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朝一日迎接春天的到来,不至于死在“黎明前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