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之路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成果导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提升
  • 发布时间:2019-08-24 07:47

  摘 要:从专业“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再到“教学标准”,体现了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质量意识的逐步增强。但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存在着标准不清晰、诊改未落实等问题。基于此,以成果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引导专业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厘清人才培养方案各部分间的映射关系以聚焦目标、集中力量帮助学生达到“标准”,以“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来评价专业的办学质量,以促使专业可持续改进,不失为一条富有成效的质量提升之路。

  关键词:成果导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质量提升

  课 题:本文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文秘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G20170104)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的基本文件。原来在本科院校它叫“教学计划”,高职最初沿袭了这一称谓,后来改称为“人才培养方案”,至2012年,教育部则发布实施了首批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从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再到教学标准,从名称上的变化,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高职专业办学的改革脉络。

  教学计划是围绕专业教学进行的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订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相对教学计划,更加详细。教学标准则是国家层面牵头,为给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标准依据的,是专业办学的“最低标准”。

  从“计划”到“方案”再到“标准”,这种称谓的变化体现的是高职教育“质量意識”的逐步增强。应该说,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探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了长足进步,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标准不清晰

  国家虽然制定了400多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但并未覆盖全面专业,且推广应用不够,各个学校在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随意性仍然较大,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严谨性不够。

  2.专业诊改机制未完全建立

  虽然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但这一工作仍处于试点阶段,大部分院校并未真正开展,大多数专业仍然只是依靠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薪资、学生就业满意度等比较粗疏的指标数据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度,且难以据此对专业进行根本改进。

  二、改进策略及理论依据

  为确保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让培养目标可测量,培养结果可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借鉴在工科教育领域开展的、较为成功的、基于成果导向的理念思路做出这种改革的理论依据。

  1.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

  这一教育理念是美国人斯派蒂Spady等人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它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得到重视和认可,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目前《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的缔约国均以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作为其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我国从2014年前后引入这一教育理念后,率先在本科工科教育领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实践。随之,高职院校也开始借鉴这一理念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这一理念的核心:一是基于成果的反向设计,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部分环环相扣,一一对应,保证学生培养目标、路径明确清晰,所有的人才培养活动目标聚焦、形成合力,所有的保障条件(师资、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足够支撑,确保每位学生的培养质量;二是每一项教学(学习)活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必须有清晰的考评机制,学生学完后有可测量的成果呈现,让学生一步步进阶,达成最后的“顶峰成果”;三是通过在每个教学环节制定的“标准文件”,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课外活动目标、课外活动设计等等,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留下的学习佐证材料,形成人才培养的证据链,以此建立科学的诊改机制,保证专业的可持续改进。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源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

  这一理念的核心:一是师生角色和关系的转变,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从原来的知识传授和灌输的“权威”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知识容器”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师生的关系由老师主导变成了学生主导;二是教材及教学媒体的功能转变,教材由原来老师的“传授内容”变成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对象”,多媒体课件、音视频等教学媒体从原来辅助老师教学的方法手段,变成了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方法手段。

  事实证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是最适合职业教育(以习得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的一种教学理论。践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实现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将大大促进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

  三、实践探索及成效

  在查找清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理论指导后,笔者所在的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整体设计。

  1.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

  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3~5年内所应达到的目标,是一种宏观的、定性的描述;核心能力,也称培养规格或毕业要求,是指学生在毕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必须具体可测量,是一种定量的描述。

  对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而言,最好的方式是从上到下做一个基于成果导向的系统设计。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从二级学院的层面开始做这种设计的。简单分为两步,一是组织校内老师和行业专家深入研讨,确定学院层面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接着各专业围绕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进行细化,形成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操作方式同样是以头脑风暴或团队列名等方法进行研讨,从多到少,逐步精炼。

  2.设置课程

  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确定后,接着基于此进行反向设计,设置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大纲。

  首先,设计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对于显性课程,可以采取说课的形式,让专业老师对已开设的课程一一剖析,看它和新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的对应度,完全对应的保留、部分对应的改造、不对应的删除、没有课程对应的增设,据此确定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拓展课一般采取课程包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横向和纵向拓展的空间。最终,形成课程与专业核心能力一一映射关系、逻辑贯通的课程体系。

  对于隐性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则要将其全面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可基于自己的专业特点,各自设计一项品牌学生技能大赛活动,比如文秘专业举办秘书节活动、法律专业举办辩论赛、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举办微电影比赛等等,尽量扩大专业学生的参与面,同时面向全院学生,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另一条通道。

  其次,设计课程大纲。无论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均应基于成果导向重新设计课程大纲,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必须清晰可测,并和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应。在显性课程的大纲设计中,还应将对应的技能证书的内容融入进来。

  在课程教学单元(活动单元)设计上,遵循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充分利用目前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老师指导、学生主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情境中,自主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内化),继而习得技能,炼就能力。

  3.重新调整和改造保障条件

  保障条件无非是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这些确实需要学校给予支持,但专业也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提出需求,并对现有的条件进行“改造”。比如专业师资队伍,必须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的需要,对老师进行转型培训。笔者所在文秘专业,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里增加了《新媒体写作与编辑》等旨在提升学生新媒体写作及信息化应用能力的课,原来只会写“公文”的老师必须转变观念,开始尝试“新媒体写作”,通过参加实地和线上培训,训练提升这方面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4.建立专业诊改机制

  专业诊改机制,说到底就是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如果没有达到,如何检测到哪些方面没达到,然后及时进行改进。要建立这套机制,首先要制定一系列的专业“标准”文件,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等;然后以“实质等效”为原则,以学生的“成果”为证据,来检验“标准”是否达到。

  四、小结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事业永恒的话题,成果导向已被国内外很多学校实践证明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理论。我们所要做的是将这套理论进行本土化实践,这种本土化,既包括结合专业特色,结合专业所在的地域特色,结合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的特色来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提升这一理论,让它能真正助力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建珍,李桂霞.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的思考[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2(7).

  [2]徐國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J].职教论坛,2017(30).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