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经济规律,激活大城市承载力潜能

  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会议首提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一指导性思想的重大变化,体现了下一步我国提升大城市治理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新思路。

  长期以来,在资本流动、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等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集中,我国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并呈现出“大城市病”与中小城市人口流出并存的局面。以往,国家主要从“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增长”和“大力向中小城市分流产业与人口”两个方面,来努力解决这一不平衡问题。

  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则提出了一个新思路——聚焦大城市自身“挖潜”,提高其区域经济与人口承载能力。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更加符合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将为我国治理“大城市病”、升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打开新局面。

  事实上,中国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的经济与人口承载能力的确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世界上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日本东京为例,2015年其市区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达到14300余人,每平方公里名义GDP超过5亿美元。2018年,我国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深圳每平方公里只有5300余人。可以说,深挖大城市承載力潜能,是中国打造若干全球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大力提高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各类发展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促进人才、资本、创新、产业要素更加自由地向中心城市聚集。同时,在其他地区要严守耕地红线、生态红线、领土主权红线,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大力提高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还要不断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要按照适度超前、适度超配原则,着眼于整个城市群乃至大区域的公共服务需求,大力建设中心城市、超特大城市的现代交通、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全面、有序优化城市居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的各项机制与规程,打破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户籍壁垒、学籍壁垒和社保壁垒,让高质量、普惠化的公共服务点亮人民的美好生活。

  大力提高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加快各类创新技术在超特大城市治理与建设领域大规模应用。承载经济和人口需求的提升,必然会给城市治理的技术基础与技术能力带来全新的考验。要突破承载力升级的阈值和瓶颈,就必须着力发展和全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人自动控制等技术,面向未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创新驱动突破当前中国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难关”,让美好的未来尽早到来。

  本刊评论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