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张地图,重现北京之变

  魏有华在书房中

  15平方米的书房里,一张大方桌“盘踞”中央,上面摆放着厚厚的几摞老地图和一个地球仪;一面墙上挂着几幅镶着镜框的老地图,以及一幅写着“地图文化博大精深”的书法作品,另外三面墙是快顶到天花板的书柜,满满当当装着的,也是各种地图及相关资料。

  这是北京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地图收藏家魏有华的小世界,有他近40年来收藏的3000余件地图藏品,绝大部分都和北京有关。每天,他都会花几个小时在这个私家乐园里和这些宝贝亲密互动。在地图里,他能看到国家大势、百姓生计,还有他热爱的这座城市的惊人变化。

  从内七外五到新东西城

  魏有华出生于1949年6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从北京传遍世界,中国和北京都步入崭新的时代。魏有华因此对了解北平解放时的历史面貌情有独钟。

  他有一件心头至宝,收藏于2004年,曾为其先后奔波于各收藏市场达10年之久。1949年2月发行的“解放版《北平内外城全图》”,是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城区图,由邵崇越编著、陆洁清发行,4开纸大小,“解放版”三个隶书红色大字印在了大标题的正上方。为防止老地图氧化、受潮,他将其保存在塑料套封里,轻易不肯拿出来示人。

  这张地图以老北京内外城为轮廓,标注着老北京城墙、城门和城区的名称,内城板块被划分为一至七区,外城分为一至五区,俗称“内七外五”,故宫一带属于“内五区”。和今天相比,当时全市的辖区范围并不算大。

  此后多年,北京市属范围多次调整,城区名字也时有变化。

  1958年,北京大规模扩容,原属河北省的大兴、通县、顺义、良乡、房山、怀柔、密云、平谷、延庆9县和通州市划归北京市管辖, 史称“九县一市进北京”。后来为人们熟知的“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大中心城区的名字也是在这一年首次同时出现。

  这一年,原本为河北大兴人的魏有华变成了北京大兴人。他一直想收藏一份当年的北京城行政区域全图,纪念这一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但由于那几年极少公开发行此类地图,至今未能如愿,此事成为他心头的一件憾事。

  2010年北京发生的一件大事也和魏有华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当年7月,为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公共资源的均等化配置,北京“四区并二”,正式宣布将原宣武区与原西城区合并为新西城区,将原崇文区与原东城区合并为新东城区。

  魏有华密切关注着这一事件在地图上的反映,发现次月发行的《北京交通游览图》上已经看不到宣武区和崇文区的名字,他立即将其纳入收藏,并郑重在上面标注了一行字——“北京核心行政区划调整第一图”。

  “解放后北京公交系统有18条线路,70年间发展到上千条,我们国家不简单啊!”

  魏有华收藏的“解放版《北平内外城全图》”

  作为老宣武人,从个人感情上,魏有华心里很舍不得宣武,但他坦言,“合并是从大格局出发,有利于统一管理,融合各方優势,促进大发展,这是好事。”他举了个例子,北伐战争胜利之后,东北三省变成了九省。“为什么呢,因为刚接管过来不好管,所以要由大划小。合并则是由小划大,是治世之举。”

  公交线路:从18条到上千条

  在光绪年间的老北京地图上,最显眼的交通设施是从正阳门前横穿而过的京奉铁路,到了民国初年的地图上,老北京城已经出现了环城铁路……

  北京交通图是魏有华收藏的一条主线,在一张张地图上,城市交通的变化发展一目了然。

  魏有华摊开一张2019年1月发行的《北京地铁公交游览地图》,这是一张当下最常见样式的交通图,正面是地图,背面则按序号列出了每条线路的途经站点,包括从1到9打头的各路普通公交、特字头公交、快速公交、直达专线和地铁线路等,密密麻麻印了整整一大页。其中,1路公交车路线从“老山公交场站”至“四惠枢纽站”,共计28站。

  “我曾经一行行数过,全部公交线路加起来超过一千条。”魏有华说。

  而在“解放版《北平内外城全图》”上,左上角列出了当时的全部公交线路,一共7路电车和11路公共汽车,共计18条线路。当时,1路公共汽车从“前门站”至“交道口站”,一共9站。

  魏有华感慨:“解放后北京公交系统有18条线路,70年间发展到上千条,我们国家不简单啊!”

  地铁也是北京交通建设的亮眼成就。在一份1980年1月出版的《北京市区交通图》上,魏有华第一次见到地铁出现,这张图整体呈粉色调,标价0.11元,正面下方的一个小区域里标注着当时的地铁线路,呈一字型,共17站;现在的“和平门站”和“公主坟站”在当时的名字分别是“新华街站”和“立新站”。

  北京地铁建设始于1965年,这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地铁系统,第一条线路仅17站,全长23.6千米。至2018年底,它已发展为由22条线路、391座车站组成的一张四通八达的地下网,运营里程637千米,覆盖北京11个市辖区,年客运量超过38亿人次。

  魏有华曾工作多年的地方“太平街”如今已被地铁环绕:往北是7号线的虎坊桥站,往南是14号线的陶然桥站(建设中),往西是4号线的陶然亭站,往东是8号线的天桥站,各方向直线距离均不超过1.5千米。

  那些年北京交通发展迅速,出现大量立交桥,私家车数量也急剧上升,因此出现了此类为驾驶员量身定制的服务地图。“在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实用性非常强。”

  而从他的老家、当年还曾属于河北的大兴区魏善庄到达北京南二环内的太平街,乘坐一趟远郊专线公交再换乘一趟地铁即可,用时只需约1小时45分钟。

  谈及老家的变化,魏有华又兴致勃勃拿出一份2018年1月出版的《北京市全图》,眯着眼睛在南端找到魏善庄的地名,手指下滑两厘米指着一处对本刊记者说:“看,这是什么?”

  这是一个带着飞机图案的地名——“北京新机场”,后面用括号标注着“在建”。新机场现在的正式名字叫“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资800亿元,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的空港。2019年6月30日已完成竣工验收,9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

  地图里的百姓生活

  梳理自己的地图藏品时,魏有华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地图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了”。

  他介绍,从清末民初开始,地图才允许有关测绘研究单位管理,此前一直为统治者和军事将帅所掌控,“和老百姓之间有一种距离感”。新中国成立之后,它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为民所用、服务生活。

  “出门有旅游图、导游图、交通图,购物有购物图、导购图、指南图……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吃穿住用行,地图已经成为家庭和个人工作、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必备品。”魏有华说,地图种类的由简到繁,是老百姓生活的水平提高和丰富多元的见证,寻常的物件上,都打上了时代的标签。

  在1989年4月发行的一张名为《北京便览》的地图上,按衣食住行划分为四幅小地图,分别是北京市的商业区及大百货商场示意图、著名饭庄及风味餐馆分布示意图、宾馆饭店旅馆分布示意图和郊区公共汽车交通示意图,边栏里则列着数十种北京特产。

  “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大家兜里有钱了,对吃喝、购物等要求提高了,才会出现这种地图。”魏有华说。

  2004年的一份《小店物语——北京小店地图》,挖掘出众多新奇有趣的小店,并将实地探访中的亲身感受详尽记录,见证了人们更为个性化的生活需求。

  1995年出版的《北京市区立交桥行车导向图》也是魏有华藏品中较为独特的一件,这张标价3.5元的地图印数达10万张,由北京市政工程管理处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共同编制,收录了当时北京市46座立交桥的行车示意图,将立交桥的上、中、下、底四层分别用粉、橙、紫、黄四种颜色填充,并用多个箭头标注、示意,一目了然。

  那些年北京交通发展迅速,出现大量立交桥,私家车数量也急剧上升,因此出现了此类为驾驶员量身定制的服务地图。“在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实用性非常强。”

  2003年4月28日的《北京现代商报》附赠的一份《北京市汽车维修规范服务企业指南图》,将北京市的汽修网点逐一标注,同时印有汽车配件、耗材、维修厂广告。魏有华说,这张图作为报纸的赠品,既方便了读者,报社还能获得广告收益,让人感受到了市場经济的脉动。

  商品房交易火爆时期的《北京居民购房指南图》、农家乐风靡时的《北京郊区采摘度假图》、见证文博事业发展的《北京地区博物馆分布图》……通过独特的地图文献系统,魏有华将北京市民数十年来的生活变迁尽收眼底。

  北京街景

  虽然如今很多人都使用手机地图,但他觉得,“纸质地图为城市保存的历史,是电子地图不能比拟的。”

  从乐子到责任

  1981年,一张1971年版的《北京交通图》引发了魏有华的兴趣,为他打开了地图世界的大门。兴趣的触发点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北京轰轰烈烈改地名,时代的烙印也反映在地图上,如“景山后街”改为“代代红路”,“张自忠路”改为“工农兵东大街”等。

  那张图购于跳蚤市场的地摊上,花了两毛钱,当时“纯属个人喜好,就图一个乐”。但很快他就被地图的魅力所折服,兴致越来越高,逐渐上了瘾。

  魏有华的收藏能聚沙成塔,成为民间收藏北京地图的一位“大户”,得益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大量的机关团体扩建搬迁,许多老物件、老资料流入潘家园和报国寺等旧货市场。“最初旧货市场摆地摊,就是拿张报纸或者一块布往地上一铺,早上三四点钟就开门了,去那儿淘货都得自己带手电筒。”但这是收藏家们的乐园,魏有华乐此不疲,“我骑着一辆自行车,经常几圈溜达下来,两个布口袋就撑得鼓鼓囊囊满载而归了。”

  他的藏品有几毛钱的,也有几万元的,时间最早的一件为清代中后期的地图,为淘到这些宝贝他挨过冻、上过当,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但每找到一件中意的东西,他都得到了莫大的欢喜,觉得生活非常充实。

  10年前的一次展览,让他在个人乐趣之外,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2009年,为纪念北平和平解放 60 周年,一场老北京地图资料藏品展在报国寺举办,50余幅北京老地图均来自魏有华的收藏。参观者络绎不绝,纷纷感叹以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了北京城。专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个让人们精准地、详细地、全面地了解北京历史变迁的平台。”

  从此,魏有华开始有意识地从收藏圈里走出来,希望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这些珍贵的资料。

  “地图是个系统工程,承载了很多的科学和内涵,这些宝贝背后是老北京的文化,应该把它传承下去。”他说。

  2011年,魏有华出版了图书《地图的收藏故事》,讲述收藏经历中的故事,受到欢迎,但里面涉及的只是其藏品中的极少数,他现在的愿望是按年代梳理藏品,按系列出版一套图册,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收藏了解地图的精彩之处、了解地图背后的北京城。

  他现在每天都花时间做梳理工作,有时候一整天都会“泡”在书房中,已经详细梳理出了200多张地图的资料。

  “国家现在越来越好,日子这么好过,我吃喝不愁,不图别的,就希望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是我的心愿。” 魏有华说。

  王剑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