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走红、猛烈竞争、分化洗牌,在联合办公领域待了6年的张剑,比多数人更能感受到行业的冷暖交替。
2014-2015年间,国内联合办公空间(含孵化器)的数量从50家发展到2300家,翻了46倍。 万人追捧过后,行业迅速降温。VCSaaS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年3月,联合办公品牌减少约40个,发展缓慢、濒临破产倒闭状态的联合办公品牌占比达28.1%。
行业迅速分化,一边是联合办公巨头WeWork在争议声中即将上市,一边是国内头部玩家们,正努力撕掉“二房东”的标签。
张剑所创办的纳什空间,是变革中的一员。从改造望京一个空置8年的废弃游泳池开始,截至目前,纳什空间的空间运营规模超过100万平方米,累计服务企业超2.6万家。
3月,纳什空间获批联合办公行业首单ABS,发行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成为行业“寒冬”中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
张剑说,人和公司都要在低谷中磨炼,行业发展到后面,凑热闹的渐渐消失,留下来的一批才是真正想做事的。
以下根据张剑采访整理:
空间增值
2013年,我们创办纳什空间,推出“超级工作室”,面向小企业提供独立办公空间。之后,我们布局了联合办公项目、商业办公综合体,还延展了园区里的办公场景。
我们的产品对应企业发展周期,尽管仍主要服务小企业客户,但内涵已扩展至个人企业、中小型创业公司和大企业分支机构。目前大企业分支机构的入驻比例,约占总数四分之一。
企业的需求分两类:一是能不能帮他们赚钱、拉融资、拉客户,这是关乎生存的首要任务。二是能不能帮他们省成本、省精力。
纳什空间是从“省”的角度切入的。过去企业新开办公室,基本需要半年,前两个月找房和装修,而后折腾招人,入驻联合办公可以解决效率问题。
把该省的钱和时间省下来,然后我们为客户做增量。比如,纳什空间和北京银行等都有合作,为企业客户对接各种金融服务。中国的企业征信是大问题,怎么把好的金融资源对接优质客户,怎么定义优质客户,我们联合芝麻信用在共同探索。政务类服务也一样。其实政府有许多激励和补贴制度扶持优秀企业,不少企业符合条件但不知道。
基于“空间即服务”的理念,纳什空间提供的服务可分成两块:第一,是与空间相关的直接服务,例如智能办公、视频会议、云打印,以及日常保洁维修等。第二,是与企业相关的延展性服务,比如工商纳税、融资等各种资质和补贴项目。后者我们组建了专门的企业服务专家团队,有几十人规模,分布在不同城市。
企业服务中,比较成熟的服务模块如社保,我们选择与外部机构合作。自营层面,从纳什资本、纳什政务、纳什学院到纳什企服,我们会先选几个方向建立品牌知名度。
我们选择服务有几条原则:首先,得是最受企业客户青睐的;其次,要与纳什空间的联合办公基因相配合;最后,市场成熟度也很重要。市面上没有成熟的团队或方案,我们就必须自己做。
精细运营
纳什空间的自我定位,是面向未来的办公基础设施。我们按乐高的思路,把底层基础模块做到标准化,再往上叠加服务。
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办公理念越先进,要求也越高,这背后是供应链、研发能力、标准化模块的持续投资。像Wi-Fi的配置,除了接个路由器,还要考虑怎么做到网络信号的全覆盖和稳定性。路由器应放在哪个位置,一个房间或多个房间配备多少个路由器,这些是看不见的标准化运营,但最后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
公司相对个人,对办公空间要求很复杂,涉及N种组织架构。强势老板的办公室,就可能占公司整体面积的三分之一,有的老板则只需要安排一个工位,还有的公司有多名合伙人。即便同样100人的公司,不同岗位的占比各不相同,部门所需的面积和办公方式上就有巨大差别。
不光提供办公空间,我们想成为未来办公方式的倡导者,坚持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灯碧辉煌的效果、大理石元素没必要,但一把好的椅子不能省。我们希望把这样的理念传达给更多企业。
现在整个行业仍处于同质化阶段,我们与友商最大的差别和优势,在于产品形态,是“独立+联合”的模式。今年,超级办公室正在做3.0版本的升级,就像iPhone一样,我们也在不断迭代和改变产品。
增长方面,我们正在转向存量激励,服务的客户数量将不断增长,今年预计将新增超3000家,但面积规模不会增加太多。目前,我们北京公司已经盈利,集团预计到年底基本实现盈利。
WeWork即將上市,对国内联合办公行业而言,这是提升公众对行业认知度的好事。按我的理解,WeWork做的是美国客户的全球化,纳什空间目前做的是中国客户的全国化,未来会是中国客户的全球化。
中国做联合办公市场的优势,在于体量足够大。我想未来三年,国内一定会跑出一家能与WeWork对抗的企业,尽管目前国内玩家的融资和估值情况还相差较远,但最后拼的不是谁钱多,而是团队能力及对中国客户的理解。
本土玩家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调节产品、市场策略的反应是很快的,外企的国际化体系决定了他们需要考虑全世界客户。
何己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