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素养课程与心理行为训练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 来源:职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行为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方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4-04 19:16
摘 要:技工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学校相关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方面,偏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面缺乏相关的知识讲授。导致许多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难以融入公司。因此,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地把心理行为训练落实并且引入到技工院校的核心职业素养课程中。
关键词:心理行为训练 团队合作 核心素养 训练方法
一、技工院校开设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的难点
1.意志力薄弱,做事虎头蛇尾
很多技工院校的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做事缺乏耐心和意志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和认识。这些学生在做事情时,往往一开始热情高涨,自信满满,但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意志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心理素质很差。
2.日常习惯养成欠缺,缺乏自信,沟通能力差
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文化基础差,做事自由散漫、自制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弱,在与人沟通时极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缺乏自信心,脾气容易急躁,有时连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去做,害怕失败。
3.团队意识薄弱,原则性差,缺乏辨别是非能力
00后学生在技工院校中占比越来越大,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开始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盲目注重个性发展,缺乏团队意识,不愿参与班集体活动。
二、造成技工院校学生素养低下的原因
1.家庭原因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很多家长欠缺科学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理念,对孩子进行打骂;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过度,没有在孩子犯错时及时指出;还有的家长经常在家抽烟、喝酒、打麻将,没有给孩子起到好的榜样作用。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甚至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学校原因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往往仅看考试成绩,文化基础好的学生受到老师同学的喜爱和重视,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學生则容易被忽视。基础教育课程又针对于升学考试忽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在这种课程的偏向下,学生很难形成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格。
3.社会原因
由于网络时代信息的大爆炸,各种未经筛选的负面价值信息快速被传递放大,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影响很大。00后的学生大都涉世未深,对文化缺乏辨识力,很多学生因此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三、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每一种成功的职业素质都离不开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积累和沉淀,因此,在这一基本规律的指引下,心理行为训练在不断的实践与验证过程中形成了——“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的核心理念。
1.体验激发情绪
心理行为训练中用体验来激发情绪和情感的这一过程,就是指老师在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中开展一定的情境教学和增加相关的情景训练项目,以此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去亲身体验情绪、行为、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体验激发情绪的这一核心理念通常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注重体验情境的创设;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三是充分留意学生情绪的变化。
2.行为改变认知
行为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所受的各种影响和刺激引发的有机体活动,而认知则是指个体对某一物体从陌生到认识再到理解的心理过程。为了在技工院校的素养课程中充分贯彻和落实“行为改变认知”这一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要充分做到以下方面:一是要设置具有明确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训练项目;二是要适时适当的调控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训练时把主观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3.习惯积淀品质
习惯可以通过多次的无意重复形成,也可通过一定次数的有意训练形成。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认知习惯,就必须在心理行为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训练效果,促进学生的习惯逐步养成并且进一步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质。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一是在心理行为训练中不断重复同一项目,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在项目训练中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项目,讲授各种训练形式,提升学生道德职业素质;三是注重训练项目与现实的联系。
四、心理行为训练的开展方法
1.极限训练法
极限训练法指的是通过一定途径和方法来不断提升个体心理和生理极限的训练方法。人的心理是以生理为物质基础的,生理的极限水平和状态决定了人的心理极限状态。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心理潜能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相对和统一,从现有的发展水平来看,个体的心理潜能是有限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又是无限变化和增长的。只有当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提升到最大值时,个体的心理潜能才能得到发展和延伸。因此,极限训练法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认知训练法
认知训练法指的是在训练中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来改变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认知结构的训练方法。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态度,以此来发展和增长人的心理潜能。由此可见,个体的心理潜能与其心理状态有着紧密联系,也揭示了心理潜能训练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情境训练法
情境训练法指的是为了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而在一定条件下创设能引起个体产生某种主观体验的情景的训练方法。一般认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在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产生的,而个体的应对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高的。在情境训练法中,充分重视相关情景的创设并且密切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是提高个体应对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4.暗示训练法
暗示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种间接、含蓄的途径和方式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刺激和影响。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潜能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中,一个是意识,另一个是潜意识。个体中的意识能量和潜意识能量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暗示不仅可以唤醒和调动意识中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唤醒和调动潜意识中的能量。由此可见,暗示训练法在发展和增长个体的心理潜能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述所列的四种心理行为训练方法既各自有各自的作用和效果,又相辅相成互相照应,在实际实施时,通常把它们有机整合综合起来运用。但是,以上方法并非是心理行为训练的所有方法,凡是能提高通用职业素质的方法都可以称之为心理行为训练方法。
五、心理行为训练融入核心素养课程的注意事项
1.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属于心理训练的范围
老师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应用心理学原理,致力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不断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快速應变能力,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2.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和规则为主要手段
心理行为训练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切身的去感受和体验,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充分地认识和参与。同时,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积极对学生形成的认识加以启发和引导,使其不断内化成学生的基础品质。
3.强调“改变”和“提高”
心理行为训练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悟和体验,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身行动中的不足之处,并且积极加以改变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基础品质和各种能力。因此,老师需要扮演好引路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六、小结
通过心理行为训练,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任务中去,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通用职业素质。对技工院校来说,心理行为训练以其新颖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逐渐被学生所接受,可以使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鲁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