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加速助力金融重构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推进,平台,影响
  • 发布时间:2020-06-04 18:50

  近日,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加速推进,数字版人民币率先于雄安、深圳、苏州、成都等4个城市开启内测,标志着我国数字货币法定化进程更进一步。作为数字金融支付清算领域的重要“赛点”,法定数字货币几乎成为各国的必争之地。自201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开始数字货币方面的研究与项目实施,包括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及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等,数字货币研发工作持续有序推进。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延伸到数字金融、数字资产交易、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在此背景下,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及落地进程得以显著提速。当前,数字人民币体系在坚持双层运营、流通中货币(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且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的原则。随着“数字版”人民币在银行体系内部测试及小范围场景应用的顺利落地,央行数字货币或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推广,数字经济时代的未来正加速到来。央行数字货币作为货币功能的发展对金融生态体系的重构有着重要含义,数字人民币的推出不仅将改善现有的金融支付基础设施,助力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也将深刻影响我国货币结构、金融市场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数字人民币对货币结构的影响

  数字人民币将替代实物现金成为主流通货。与银行信用创造不同,流通中的现金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需要。根据货币需求理论,收入会影响持币意愿,人们也基于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等各种因素在现金和其他金融资产之间进行权衡,决定持有现金数量。近年来,随着电子支付结算工具的迅猛发展,现金与其他资产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小,流通中现金的使用率逐年降低,“无现金社会”日益成为趋势。这也意味着央行法定货币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小。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基于数字技术和加密算法的智能货币,既与现金类似,又具备了优于当前电子支付方式的绝大多数优势(见表1),通过完善货币的功能,更好地履行货币的职能,实现对实物现金的数字化替代,既顺应货币电子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又确保法定通货M0的必要存在,满足社会对央行货币的需求。从理论上讲,数字人民币能达到现有电子货币的全部边界,同时还能帮助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如银行距离太远、账户维护成本太高等)而只能持有实物现金的主体获取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提高金融包容性。央行数字货币替代现金是经济和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但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演变。需要注意到,社会公众对实物现金的需求也受到匿名性要求、教育及年龄等因素带来的使用偏好、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的影响,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数字货币都将与实物现金并存,共同满足社会经济的流通需求。

  数字人民币影响其他货币形态。首先,央行数字货币将导致银行存款迁移。通常情况下,与支付利息的银行存款相比,不支付利息的数字人民币难以对银行存款形成替代。但数字人民币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无成本、可广泛获取的数字化支付工具,在活期存款利息收益极低的情况下,为满足日常交易需求,部分小额临时结算性活期存款将转化为数字货币的形态沉淀下来。央行数字货币安全性也会诱使存款流失,在商业银行出现信用/流动性风险或危机情形下,可能导致银行存款大量加速向央行数字货币转移,而数字技术带来的支付和结算效率的大幅提升,可能会加剧挤兑的发生。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支付利息,则成为银行存款的竞争性金融资产,对银行存款的替代性更强。其次,数字人民币将降低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规模。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规模迅速增长,这部分资金目前以非金融机构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央行的账户中。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0年3月末,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达1.43万亿元,为同期M0的17.31%。可以预见,随着央行数字货币与第三方电子支付的竞争,部分备付金将转化为数字人民币。此外,数字货币将导致狭义货币向广义货币转化。央行数字货币将为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相互转换提供高效的工具,降低金融资产间的交易摩擦。随着数字货币普及带来的金融深化和财富积累,持有狭义货币的必要性大幅降低,更多的货币将以广义货币(M2、M3乃至更高阶)的形式存在。

  数字人民币本质上是实物现金的数字化,但在替代實物现金的同时,会导致部分银行活期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等其他货币形式向M0转化,使基础货币增加。但考虑到正常情况下银行存款向M0的迁移有限,而电子支付备付金未曾参与银行体系货币创造,实际上并不会对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能力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数字货币将提升支付与结算效率,客观上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提升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

  数字货币对金融结构的影响

  数字人民币将重塑银行体系业务模式与竞争格局。央行数字货币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央行与银行业产生了竞争。央行数字货币拥有国家主体信用背书,可以提供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安全性和支付效率,特殊情况下将直接与银行存款竞争。数字货币的发行增加了现金比率,影响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基于账户的数字货币甚至允许所有的货币使用者直接在央行开立和使用账户,从技术上提供了存款业务与信贷业务脱钩的可能性,使商业银行转变为专门提供信贷服务的狭义银行,导致金融脱媒风险。

  其次,央行数字货币降低了货币摩擦,加剧存款竞争。数字货币将降低对银行柜台、自动取款机等物理设施的依赖,消除资金转移的物理界限,跨机构资金转移更加快捷和便利,这增加了存款需求的弹性,资金更容易集中到实力和信誉更卓著的大型银行;同时也降低了证券、基金、理财子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争夺资金来源的门槛,由此可能造成银行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竞争的加剧将提升银行业负债成本,并增加对批发资金的依赖,影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要求商业银行降低成本,加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附加服务,增强客户黏性,提升竞争力。

  再次,数字货币将变革银行业的业务模式。一方面,实物现金电子化将导致客户的交易模式与行为习惯、银行资金运营与管理模式均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银行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服务结构。另一方面,人民币数字化将变革货币金融环境,与更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融合,为交易机制的创新提供共享金融环境。例如帮助银行实现业务下沉,创造全新业务形态,如点对点小额信贷等,为个体商户或初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金融包容性的提升将使银行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难以量化的隐藏协同效应;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的结合也可能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的可能性,如建立在央行数字货币基础上的新在线银行等。

  最后,人民币数字化将要求银行重构其经营要素投入。随着货币金融环境与业务模式的变革,现有的业务支持系统、生产环境与人员体系都需要重塑与衔接,同时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如信息技术风险、数字货币体系下的合规风险等,要求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也进行相应的革新,对新形势下的风险管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人民币将重构支付行业格局。央行的数字货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支付结算工具,有助于增强支付体系的稳定性,维护金融安全。支付体系是关系金融稳定的重要环节,当前电子支付体系完全由私人机构(相对于政府而言)主导,由此导致不稳定性和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且支付行业存在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少数私人机构垄断支付领域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同时还产生用户隐私安全、欺诈等问题,消费者保护不足。相较于银行业,数字货币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央行数字货币DC/EP项目全称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项目,不付息的数字货币项目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化的先进支付结算工具。相较于其他电子支付手段,央行数字货币存在显著优势。

  其一,更好的性能。支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体系安全性更强、操作更为灵活智能并更好地保护隐私,尤其是在跨境支付方面改善将尤为显著。数字货币还可以提供其他电子支付难以完成的多元应用场景,如离线支付、大额支付等。其二,更高的安全性。第三方支付的运营主体主要是一些非银行机构,其信用程度低于商业银行。而央行数字货币基于国家主体信用,没有违约风险,市场公信力更强。其三,广泛覆盖。央行数字货币本身是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几乎无成本地提供给最广泛的社会公众。不同于第三方支付的使用范围受限于硬件和软件终端的覆盖范围及必须拥有银行账户,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与更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融合,随着发行量和发行范围的扩大,将覆盖其他支付机构难以比拟的最广泛的用户群体。因此,数字人民币将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成为在支付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公共支付结算工具,其他第三方支付将作为个性化支付结算工具,提供差异化的应用场景或捆绑其他增值服务,形成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良性运转的支付生态系统。

  此外,人民币数字化带来的货币形态和货币发行、流通体制变革还将催生新的金融服务业态和服务机构,促进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同时为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提供金融基础设施,驱动金融创新发展,加速金融生态环境重构。姚前通过基于DESG的实证分析发现,央行数字货币对银行体系和金融结构的冲击可控,并对宏观经济具有正的总体经济效应。

  数字货币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人民币数字化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其一,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提升直接影响力。当前央行不对非金融部门开展业务,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传导。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确保了流通中法定货币的必要存在,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同时为社会公众进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提供了可能。如果发行基于账户的数字货币,中央银行可以直接与非金融部门互动,这将极大地增加中央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范围,使央行能够直接调控经济。但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大可能需要购买更多资产,从而对市场运作产生干扰,导致流动性重新分配。其二,增强货币政策工具的可操作性。采用适当的设计,央

  行数字货币可以消除有效利率的零下限(ZLB)问题,在经济低迷或危机时期可以确保利率政策有效发挥作用,避免出现流动性陷阱。相较于当前各国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如量化宽松、发行负利率债券等替代性工具,利率工具作用更加直接、系统、透明和有效。当然,这种政策工具在我国等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新兴经济体中是否具有必要性尚存在争议。数字货币也使一些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如“直升机撒钱”具备了可操作性。此外,在政策工具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央行数字货币将加强货币传导机制。

  人民币数字化推动精准调控。一方面,数字货币为精准调控提供扎实基础数据。基于数字技术,央行可以快速追踪和监控所发行的所有数字货币,获取数字货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历史交易数据,有效測量货币流通和周转速度,统计货币总量和货币结构,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货币持有和消费习惯;广泛收集社会经济主体支付数据,分析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行为,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经济调控提供更高质量的数据基础,推动实现科学决策。当然,实际效果将与数字货币的流通规模和范围,对现金的替代程度,以及在支付体系中的地位有关。另一方面,数字货币为智能调控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央行数字货币是一种智能货币,通过将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技术相结合,实现可追溯、可编程,将使央行可以在投放货币过程中提前设置生效条件(如时间、数量、投向、利率、发放条件等),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政策预期管理,缩短政策时滞,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加精准有效。

  人民币数字化提升金融监管水平。一是形成资金流转闭环,打击金融犯罪。实物现金因其完全匿名性而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带来投资者欺诈、逃税、洗钱、恐怖融资、资金外逃等非法交易问题。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控匿名性和交易可追溯性,替代实物现金后能与银行存款和电子支付体系相结合,完整追踪交易资金的流转链条,从而有效地监控货币交易,在一定程度抑制现金非法使用问题。二是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当前由于技术限制,并不能对银行账户持有人及交易情况进行全天候、全方位、高效快捷的监控,因而客户尽职调查及反洗钱所需要的人力、时间和系统成本很高,影响监管机构的运行效率和私人部门的经营效能。数字货币提供可追溯的完整账本,可以简化监管报表报送和统计工作流程,提升监管数据质量,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有力技术手段。三是数字货币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打造数字化监管模式,推动监管创新。同时需要注意到,人民币数字化加快了金融资产转换速度及货币流通速度,导致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和关联性增加,加剧金融顺周期性与金融风险传染,破坏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对金融监管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建议

  央行数字货币有利于保障法定货币的地位,优化货币金融结构,提高支付系统的效率与安全性,重塑金融行业生态,提升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能力,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同时对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具有重大意义。人民币数字化将深刻影响我国货币基础形态,加速助力对金融模式和经济体系的重构,开启数字经济新时代。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已渐行渐近,但仍面临立法与监管滞后、社会公众认知不足、数字货币风险特殊性等多项挑战,需要在央行的主导下多方协作,妥善应对。一是完善数字货币制度体系。修订现行货币管理制度,将央行数字货币纳入货币立法体系,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管理和使用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开展法律制度创新,着力解决数字货币相关的所有权转移、数据信息使用与隐私保护等新问题,尽快填补数字货币相关法律空白和監管模糊地带。做好法律法规的衔接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与数字货币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反假币、反洗钱法、外汇管理制度等,以适应货币形态变革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及自律组织应出台具备可操作性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操作细则等,明确市场准入、支付结算管理等具体问题,保障数字货币顺利落地。二是加强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构建以央行牵头、多部门多层级协同的立体化数字货币监管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监管沟通协调机制,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缺位。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与应急处理机制,及时识别和应对数字货币发行流通过程中出现的新风险、新问题。创新监管模式和监管手段,运用“监管沙盒”、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监管模式与手段,保持监管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提升对数字货币各种应用场景的监管能力。加强监管的衔接与监管系统升级工作,调整和优化监管人才队伍。开展国际监管协调合作,积极探索统一监管标准,共享监管信息,强化对数字货币的跨国界、跨区域监管。三要防范数字货币运行风险。加强技术研发和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管理,防范信息技术风险。充分分析、研究数字货币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等的冲击影响,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监管和扶持力度,引导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公众金融教育,在培养公众货币使用习惯的同时,防范以数字货币为名进行的相关金融诈骗及其他金融犯罪风险,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央行数字货币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李婉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