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备创新意识 确立创新教学原则

  • 来源:未来教育家
  • 关键字:教育,创新,意识
  • 发布时间:2020-12-16 20:46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教师一定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在我们的心目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吧。不错,教师的这一素质确实非常重要,但仅有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有这些,只不过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的目标仍有非常大的差距。我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心态,要敢于放下架子,关注自己的学生。过去的教学偏重于抓基础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那么,首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打破常规单一的主观备课形式,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采用多方案、多策略、多假设、多收集资料的方法,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教案。其次,课堂上该放手时就要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设计《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就可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在过春节时的一些趣事,然后利用一些过春节时的录像,让学生亲身感受,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教参内容的直接呈现,现在要转变为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主动探索,从而把握文本,吃透文本;让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发现型。在教学中,新课标要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学生会提出一些无价值的、幼稚的问题,教师要温和、巧妙地将其引到更深的层次,决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学法指导,转变评价模式。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们教师大多数只重视自己教法的多样性,很少研究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讲的过多,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效果,看中的只是最后的分数。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过程,关键是教会学生“打鱼”的方法,而不是把结果告诉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己真正学到东西,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往往以考试为主,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僵硬的定势,急功近利,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也便成了考试的机器,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几乎不可能。在新的课改中,我们不妨尝试引入些新的评价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要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首先要去掉自满思想,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果,就不可能取得多少进步。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同时代发展的距离,才有可能虚心地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

  创新就要善于接受新的东西,没有学习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创新是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既要吸收前人的成果,又要敢于突破前人思想的束缚,敢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突破原有的教学思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索一种符合教学规律的课堂过程、教学结构,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

  创新就是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汲取新知的需求,鼓励学生不断创造。知识经济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始终掌握主动权。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能培养创造性并唤取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

  创新意识应该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我们有的教师却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或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点。究其原因,或自我满足,或害怕继续学习,这些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