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摘要:立德树人不但是我国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更是各层次学校都要在其发展当中始终担负的教育职责和坚守的教育思想。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拓展了新的途径和平台。基于“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其重点是要对大思政的教育思想进行贯彻落实,构建具有系统性的长效发展机制,基于育人的思想、领导机制、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等多路径加以探究。基于此,本文从创建大思政的育人思想;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重视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落实思政教育几个方面提出了“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高校而言,更是关系到其思政教育工作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质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心,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所以如何基于“三全育人”视阈对高校思政教育路径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创建大思政的育人思想

  “三全育人”视阈下,为了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首先就要是转变思政教育工作的思想和理念,对于高校而言,不单单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培养,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人才培养不单单是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更是所有教职工共同构建教育合力的结果。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所有和学生相关的影响要素都要融入思政教育的范围当中。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不但应重视第一课堂的理论育人,还应该重视第与二课堂实践育人的融合,把专业教学、学生管理、实践育人、学术科研以及文化建设等充分结合,进而从多员、多方位视角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基于此,作为教育者而言,要转变思想,创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作为高校来说,应该转变思政教育就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事这种狭隘的思想,而是应该树立时时、处处、人人思政的育人观。所有教职工都应该在其岗位中思考思政育人的路径、教学计划中融入思政思想,并结合“三全育人” 思想利用评优和制度建设等保证思政教育理念渗透到所有教职工的心中。

  二、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不单单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个别教育群体的职责,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这就需要高校中所有机构和部门共同合作,创建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向力而行,构建教育合力。首先,“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和指导下,创建集管理、服务、教学、文化、实践以及网络和科研等为一体的育人体系,创设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推动思政育人稳步发展。其次,要重视思政课理论育人阵地不动摇,其他岗位协同育人稳步推进。对思政教育教学大纲以及育人目标加以系统性的制定,构建合理且科学化的量化考评机制,重视监控考核制度的落实,明晰各部门协同育人的职责,把先进评优以及晋升等和考核结果进行直接挂钩。例如,各系部可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从专业规划和顶层设计上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作为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重视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间考试作弊作为对学生道德素养加以考核的指标;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思想动态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并做到把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思想素质的提升。

  三、重视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结合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有效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各高校密切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各学科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在所有科目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特征、学科特点以及课程的性质挖掘思政元素,对隐性思政进行不断的细化和融入。尤其是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专业课教师来说,要对专业课中所蕴含的运行育人要素进行充分的挖掘,结合学生所学,从形式、方法等多方面重视创新,对专业自身所具有的隐性育人要素进行激发,从而对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加以培养。 例如,教师在对微电子和晶体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授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邓中翰等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在对高速开关晶体管等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吴德馨等专家,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身上体现的专业素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好地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

  四、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落实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视阈下,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立德育人的教学目标,实现全过程育人,在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在对学生的考核中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更好的调动。首先,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落实“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采取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在各个项目当中融入专业知识、职业要求、岗位职责等,从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进行多元化地评价;其次,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过去教师单一考核的主体模式,而变成教师、学生以及团队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主体;再次,除了期末测评外,还要重视技能操作、项目创新、岗位素养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进而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素养等进行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作为高校来说,要创建大思政的育人思想;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重视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落实思政教育等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琳.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资源整合路径探究[J].现代交际,2020, (19):182-184.

  [2]安彬.“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构[J]. 文存阅刊,2020,(16):84.

  [3]贲卉贝.“三全育人”体系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实践研究 [J].山西青年,2020,(13):125-126.

  [4]张喜林,牛霖霖.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与财富,2020,(15):9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