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摘要:古人云“养习于童蒙”,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3 至12 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小学阶段要紧紧抓住孩童时期,用好的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达到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德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导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认识,更多的是需要在情感上让他们去体会、理解和感受,还要通过训练来达到意志和行为的统一。

  一、强化认知,形成共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以“知”为基础,知是行的前提,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我们要坚持以品德课教学、少先队活动等为阵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1.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学科教学渗透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最易被学生接受。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更具认知教育的功能,我经常是用小故事来阐明道理,这样就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开发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老师还探索开发养成教育的系列校本课程,把养成教育细化为生活、学习、卫生、道德、交往五个方面的行为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于学习、生活和交往的每一个环节。

  二、情感沟通,提高认识

  “情通则理达”,情感是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是“知”转化为“行”的催化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我们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成立“心理咨询室”、“校长信箱”、“班主任信箱”、开通校长热线电话、采用QQ 聊天、Email 书信交流等。在集会时告诉所有学生,谁有难过、委屈或是困惑,只要愿意,可以用书信、电话或谈心的方式与校长、班主任老师交流,并向学生郑重承诺:“你们反映的情况一定要调查,你们的困难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的信件一定会回复!”校长、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定时打开信箱或到心理咨询室,按时回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诚意的想帮助他们。通过情感沟通,学生主动向我们敞开了心灵,这样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遵循规律,训练导行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依照科学规律实施。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行为,一个人重复21 天以上会形成习惯,重复90 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经历“刻意,不自然”(1—7 天左右)、“刻意,自然”(7—21 天左右)和“不刻意,自然”(21 天 —90 天左右)三个阶段。为此,在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时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强化训练,形成习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都比较差,仅仅停留在“知”的层次上,是难以形成习惯,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稳定的动力定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守纪习惯,我们学校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月定为行为习惯训练月,严格按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上的要求强化训练。例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作业书写以及文具整理等习惯培养。训练学生坐姿,要求他们记住六个字:“头正、腰直、脚安”。老师与学生约定了口令,老师说: “一、二、三!”学生就能习惯性地条件反射:“坐坐好!”老师双臂胸前平曲,学生就知道老师的意思,马上“端正坐好”;学生写字时,老师提醒学生“写字做到…”,学生立马回答:“三个一”,并能迅速纠正不正确姿势。经过多次训练,逐步巩固,孩子们就养成了正确的习惯了。习惯训练时,低年级老师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进行,中高年级多以活动体验、疏导结合为手段强化进行。

  2.健全制度,督促落实。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班根据学生年级特征、行为表现,拟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计划》,安排好训练侧重点,同时还制定《行为规范评比办法》简明的可操作的制度。

  3.榜样效仿,注重实效。榜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用榜样的模范行为教育影响儿童,可以把抽象的规范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都将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要以身作则,作出榜样。碰到同学主动问好,看到地上纸屑弯腰拾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学生耳濡目染,自会受到熏陶。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榜样,来自于学生同伴。学校可以发挥评选活动的教育功能,开展评选“文明小使者”、“环保小卫士”、“礼仪之星”、“小博士”、“家务小能手”等,让榜样的力量推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家校配合,齐抓共管

  家庭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的一举一动随时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我们教师讲清学校对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请教子有方的家长介绍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向家长推荐有关家庭教育书刊,使家长懂得良好习惯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了解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足够的方法和耐心。我们相信:坚持“科学方法+持之以恒”的培养策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学生一定会享受到良好习惯带来的永久福利。

  参考文献:

  [1]杨邦路.试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原则和途径[J]. 小作家选刊, 2016(28):123-124.

  [2]邓红.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分析[J].课外语文, 2017(12):16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