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士利上市的隐秘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雅士利,危机,上市,隐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1-30 16:09
这是雅士利2010年11月1日香港上市首日的股价表现。虽然招股价及首日走势皆不尽如人意,但这家由广东潮汕张氏家族兄弟六人共同创立的婴幼儿乳品企业,总算实现了打通资本市场的最后一跃。
而上市这一刻,较实际控制人张利钿家族预计的时间推迟了近三年时间,有媒体曾披露雅士利早在2008年初即有望登陆国内A股,而且“材料已经递交上去了”。
一切变故,来自于一场措手不及的危机。
陷入危机泥沼
2008年3月,广东雅士利从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并启动A股上市进程。改制完成之后的雅士利,股权结构如图一所示,张氏家族持股64.4%,另外两个是新加坡股东“瑞丰乳业”及“豪绅食品”,分别占股15.6%及20%。(这两个外资股东,一直隐现在雅士利的股东名单中,直到雅士利后来转道香港上市前夕,突然神秘地消失了??)
然而,当年8、9月爆发的那场“三聚氰胺”事件,使整个中国乳品行业陷入危机的泥沼。以婴幼儿奶粉为主业的雅士利,更是难逃此劫,其A股上市计划也因此而夭折。
在这场全行业危机中,包括雅士利在内的22家婴幼儿乳品企业的不同批次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含有三聚氰胺。这些产品被要求强制召回销毁,涉事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这场危机使得国内的年轻母亲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对国产奶粉的信任。为了脱离这场几乎致命的危机,雅士利从三个方面展开自?救:
第一,除了强制召回含有三聚氰胺的产品批次外,还自愿召回所有其他不含三聚氰胺的产品批次。所有从消费者及经销商处退回的产品,均按原价全额退款,或者更换新的批次。期望借此重建消费者信心。
第二,大幅增加广告投入。2008年全年销售费用较2007年的7.09亿元大幅增加3.5亿元,这增加的销售费用大部分以广告的方式投放出去,借此期望遏制销售的下?滑。
第三,逐步增加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奶源的比例,最终达到奶源100%进口。在致力于实现100%进口奶源的同时,重新包装推出高端品牌“施恩”,借此塑造“纯进口、洋品牌”的形象。
然而,纵然有这一系列的危机应对措施,雅士利依然没能完全扭转颓势。其销售额从2007年的近29亿元下跌至2008年的27.5亿元,盈亏状况则从2007年盈利4.7亿元变为2008年亏损6.15亿元。后来,多家媒体持续曝光与追踪“施恩”假装“洋品牌”,又让雅士利陷入被动境地。
凯雷、复星救急
进入2009年初,在整个乳制品行业依然陷于谷底之时,各路资本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寻找“猎物”,因为此时乳品企业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低位,是最适合的“抄底”时机。比如,红杉资本入股飞鹤乳业、中粮集团收购蒙牛乳业??
在这波“抄底”大潮中,两大资本大鳄-外资的凯雷、民营的复星-也几乎同时行动起来,而他们的目标则同为广东的雅士利。
而此时的雅士利,同样也需要资本特别是大牌资本的支持。这不仅可以缓解自身亏损造成的现金流不足,更重要的是,借助大牌资本的入股,得以提升自身的形象,也给旗下合作的经销商以更多的信心。
经过半年多的接触、调查、谈判,在2009年8、9月份,凯雷与复星先后入股了雅士利。如图二所示,凯雷入股6.5亿元人民币获得广东雅士利17.33%的股权,复星集团则出资2.5亿元从豪绅食品(新加坡)受让6%广东雅士利的股份,与此同时张氏家族向广东雅士利增资2.5亿元。
2009年9月20日,凯雷、复星与雅士利的签约仪式在广州举行,雅士利对外宣布凯雷与复星集团成为其第二、第三大股东。
跨境股权大挪移
经过一年半的恢复性增长,雅士利于2010年年中重新启动上市计划。但是这次雅士利上市的地点不是在境内的A股市场,而是香港。雅士利的香港上市,走的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所采用的红筹模式:在境外设立离岸公司,离岸公司收购境内企业,再以离岸公司作为主体,申请在境外交易所上市。
为了实现在香港上市,雅士利做了两件基础性的准备工作。首先,于2010年5、6月间,在境外搭建如图三右上角所示的离岸控股架构;其次,为了降低审批手续的复杂性,境内的“广东雅士利”从股份有限公司恢复为有限责任公司。
接下来便是要把“广东雅士利”的股权全部转移到境外离岸公司持有。通常情况,要完成这种股权的转移,只要境外离岸公司换股收购境内的“广东雅士利”即可。而根据商务部《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俗称十号文),如果以换股的方式进行跨境收购,必须报商务部审批(而现金收购则无需报商务部审批)。
因而,现在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跨境重组,都采取现金收购的方式。雅士利也不例外,其跨境重组过程如图三所示。
第一步,广东雅士利的现有股东,以各自股权比例合计出资8.94亿元(正好等于广东雅士利的净资产),在境外认购雅士利(开曼)的股票。其中,境内的张氏家族,通过在境外设立的“张氏国际”现金认购相应比例的雅士利(开曼)的股票;复星集团则委托境外的复星(香港)现金认购相应比例的雅士利(开曼)的股票。
第二步,雅士利(开曼)将这笔资金逐级注入到下属控股公司雅士利(香港),后者再拿着这8.94亿元,以净资产价格全资收购广东雅士利。
经过这两步,雅士利整个跨境重组于2010年7月2日宣告完成。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笔8.94亿元的现金,经过一轮周转,又回到原股东手中。
神秘的“独立第三方”
雅士利完成跨境重组后的股权结构如图四所示。当我们将跨境重组后的股权结构(图四),跟跨境重组前的股权结构(图二)对比时,发现雅士利重组前的两个股东,“瑞丰乳业”及“豪绅食品”,在重组后突然间“消失”了。
对于“瑞丰乳业”、“豪绅食品”这两个设立于新加坡的外资法人股东,雅士利的招股说明书披露说二者是“独立第三方”。
据披露,瑞丰乳业由新加坡国籍的独立第三方杨奋生持有,豪绅食品则由自然人TeoTeeKiah及KimLengChoon共同持有,他们皆为独立第三方。
那么这两个退出的股东所持的股份到谁手上呢?
表一详细列出了重组前后各股东的持股比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重组之后张氏国际持股比例(64.83%),恰好就是重组前张氏家族及豪绅食品的持股比例之和(55.63%+9.2%);重组之后凯雷(香港)的持股比例(29.17%),恰好等于重组之前凯雷及瑞丰乳业的持股比例之和(17.33%+11.84%);而重组前后复星集团所持股份则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豪绅食品及瑞丰乳业原先各自所持有的股份,分别到了张氏家族及凯雷手中。而张氏家族及凯雷是如何得到的这部分股权的呢?根据招股说明书的陈述,雅士利(开曼)向豪绅食品(或其指定的另一实体)配发占总比例9.2%的股票,同时,雅士利(开曼)向瑞丰乳业(或其指定的另一实体)配发占总比例11.84%的股票。
因此,结合前文分析,在逻辑上可得出如下推导:豪绅食品及瑞丰乳业将他们所应得的股票,分别指定给了张氏家族及凯雷。
假如说,豪绅食品及瑞丰乳业这两个注册于新加坡的股东,确如招股书所披露是“独立第三方”,他们可能在雅士利上市前夕,放弃股票增值的机会而无偿让渡于他人吗?不仅如此,再回想一下之前凯雷和复星入股雅士利的情景(可回顾图二),复星集团支付2.5亿元现金,从豪绅食品受让了6%的广东雅士利股权,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张氏家族又拿出了2.5亿元现金增资广东雅士利。复星集团支付给豪绅食品的2.5亿元与张氏家族用于增资的2.5亿元又是什么关系呢?
这些疑问似乎只有一种原因可以解释得通:豪绅食品及瑞丰乳业并非“独立第三方”,而是由张氏家族实际控制;在复星入股时,张氏家族通过自己控制的豪绅食品转让6%广东雅士利的股份给复星集团,张氏家族拿到这2.5亿元再以增资的方式投入到企业;而在跨境重组时,张氏家族将豪绅食品持有的剩余股权则直接收归自身持有,并将瑞丰乳业所持有的股权出让给了凯雷,以换取凯雷提供跨境收购所需的现金。
豪绅食品及瑞丰乳业是否实际为张氏家族所控制?《经理人》曾就此问题向雅士利上市所聘请的中国法律顾问-天元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宋皓求证。该律师以“我们仅为中国境内律师,未参与雅士利境外股权变动的安排”为由拒绝正面回答本刊提出的问题。
而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豪绅食品及瑞丰乳业确由张氏家族实际控制的话,雅士利及相关各方必须承担虚假陈述的责任。
雅士利上市首日破发,在业内人士看来已是“意料之中”。由于其招股价区间所对应的市盈率,明显高于已上市乳企的平均市盈率。因而,其股票在路演期间,并未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踊跃认购;而在招股阶段,雅士利新股向散户发行部分仅获得5.4倍的超额认购,表明投资者的兴趣不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