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民谣的消逝与重生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口头传播,消逝,重生
  • 发布时间:2022-07-29 11:35

  摘 要:通过考察西藏社会1888—1951 年间的所有民谣。发掘口头传播在西藏社会变迁中起着风向标一般的作用。通过民谣的阶段性,真实的反映出西藏社会动荡与和平时期政治、历史环境的不同。真实再现了民谣兴衰时期西藏社会变迁的真实轨迹。然而新闻传播史学界并未对民谣传播给予重视,相关研究匮乏。民谣研究的角度大量集中在文学、史学、民俗学等学科内,使得大众对民谣的了解也仅限于民谣的文学艺术。对民谣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未挖掘。因此,通过研究这些口头传播的民谣,真实还原出西藏社会在动荡时期与和平时期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环境。

  一、民谣传播的三个阶段

  西藏民谣的传播划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抗英时期,政教内斗时期,和平解放时期。三个阶段分别出现了不同的民谣,反映了不同政治、社会环境下的西藏面貌。第一阶段从1888 年开始,到 1913 年结束。这是民谣爆发的第一时期。这段时期的民谣主要以宣传抗英斗争为主。第二次抗英民谣出现在1903 年,共有10 首民谣。民谣传播从1888 年和1903 年的两次抗英斗争开始。第二阶段从1913 年开始,到1950 年结束。这是民谣爆发的第二时期。这段时期民谣共有17 首。主要以两次藏区内爆发的大事件为题材。一次是代表着政教权利之争的“热振事件”,一次是代表中国政府决心和平解放西藏的“解放军进藏事件”。“热振事件”期间产生民谣13 首。第三阶段从1950 年开始。这是民谣爆发的第三时期。这一时期民谣逐渐走向兴盛,并伴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民谣又渐渐走向消亡。兴盛时期产生了大量创作的民谣,共有1000 首左右。此阶段民谣的主题以颂歌为主,包括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和对爱情、生活的歌颂。通过对新西藏新生活的歌颂,表达出百姓喜悦的心情。

  二、民谣的消逝

  口头传播的第三阶段是民谣创作数量最多的时期,这段时期记录在册的民谣有上千首之多。这些民谣集中歌颂新生活、新西藏。从这段时期出现的民谣种类可以看出,民谣以歌颂为主,政治民谣衰落。民谣中充斥着生活的气息,完全不同于前两个时期民谣所表现出的抨击与讽刺。西藏在这一时期的民谣数量剧增,也表明人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升。这也和当时中央对西藏的大力援助有很重要的关系。普通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利。因此人们教育水平提高了,有了创作表达的欲望,才会出现大量民谣,出现大量歌颂新西藏、新生活的民谣。

  1950 年后的西藏,口头传播的政治性有所下降,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获知新闻。首先,民谣这种口头传播方式已被新媒体所替代。西藏从1950 年正式进入当代新闻传播阶段,这一时期西藏新闻事业发展颇有起色。1951 年《新闻简讯》创办; 1956 年西藏正式创办《西藏日报》,形成西藏本土化的第一份报纸。虽然在1907 年曾创办过《西藏白话报》,但它不属于本土化报纸; 1959 年拉萨人民广播电台建立;1961 年日报、电台编委会成立; 1985 年西藏电视台成立。随着这些媒体的建立,人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知新闻消息。其次,口头传播的内容不再关注西藏政教的动态,而是记录全新的生活面貌。1950 年后的西藏正式进入了现代社会,彻底摆脱了封建农奴制社会。社会由一个混乱、黑暗、动乱的时期过渡成为一个和平、建设时期。人们逐渐回归生活,重视耕作、劳动、建设,再也不会受到农奴主的强迫和欺压。人们的生活可以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这种全新的生活足以给人们带来希望。因此,口头传播内容的转变和报业、电视的出现有关,新媒体的出现导致政治类口头传播减少。

  三、民谣的重生

  在西藏,民谣伴随着历史的车轮记录着西藏社会变迁的各个时期,成为时代鲜活的新闻事件。虽然依靠民谣表达民间百姓疾苦,监督政府,表达民间生活百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随着社会进步,民谣不再是单一的政治怨谣。从1950 年后出现的民谣,有的歌颂生活,有的歌颂爱情。政治民谣这种舆论方式已经发生改变。

  民谣这种单纯的口头传播模式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渐渐消逝。西藏进入到全新的新闻传播阶段。1951 年《新闻简讯》创办;1956 年《西藏日报》创刊;1959 年拉萨人民广播电台建立; 1961 年日报、电台编委会成立;1985 年西藏电视台成立。民谣这种单一的口头传播也被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替代。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新时代下新民谣的诞生。《新闻世界期刊中》中有一篇文章,题为“中国民谣传播研究综述”,文章中认为新民谣依旧存在。如手机短信民谣,网络民谣等这类依托于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新民谣。这类电子产品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人人都可以将自己创作的内容进行传播,更具有个人色彩和幽默感。认为这些内容是当代民谣的新鲜血液。诚然,在舆论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也不排除会有讽刺意味的民谣或粗俗、虚假的民谣出现。这就需要由受众自我选择。因此,在现今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新民谣产生的舆论同样值得关注。

  当代民谣是普通民众对于政治态度的自我表达。如政策变动、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反腐败、强调官员作风等。民众参与的主体意识增强。这种民众参与式的传播与古代复制式的传播截然不同。现代大众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大众不再是被动的黏贴复制式传播,而是主动动手编辑创作。民众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 论

  在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时代,民谣是否会以全新的样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或者会对现代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更多学者的关注和探索。随着西藏新闻传播事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随着西藏文史资料地不断丰富,西藏民谣研究一定会更加充实。这也是本文存在的缺陷。由于时间因素,本人未能真正前往拉萨对西藏的历史背景和口头传播的民谣做以调查与考证。细节之处存在着许多不足。对西藏较为复杂的政治背景环境也未能描述通透。只是从已有的为数不多的文史资料中,勾勒出民谣对西藏历史社会变迁起到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探索中,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结合传统民谣或新民谣,探索西藏社会变迁的模型。更全面地分析新旧民谣与西藏社会之间或复杂或重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  陈梅龙、苏冲, 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初探[J], 学术论坛, 2005。

  [3]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刘晓春,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J],新东方,2002。

  [5]  刘晓贵,从政治性民谣中透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兰州学刊,2006。

  [6]  张征、张玉荣,论西藏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变迁[J],新闻界, 2012。

  [7]  [ 美]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  [ 美] 梅·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M],杜永彬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王婧超 女,1987 年5 月7 日,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有声语言传播,新媒体方向。

  本研究受西藏民要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7MDY06)资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