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的路径与模式
- 来源:教育与社科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县域职业教育,乡村人才,路径与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18 10:27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把乡村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构建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县域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职能,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乡村人才培养有多种途径,但最根本的还是职业教育路径,通过职业教育赋能新型农民,使其真正具有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能力。那么,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县域职业教育如何担当乡村人才培养的重任,以怎样的路径与模式实现乡村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对县域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的路径与模式进行探讨。
一、构建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城乡融合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提升县域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该体系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形成县、乡、村三级乡村人才培养培育网络体系。为实现乡村振兴,各县应建立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为辐射中心,乡镇教育中心为重要节点,村办学点为基础的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县域职教中心发挥主体作用、引领作用,与乡镇教育中心和村办学点形成人力资源开发共同体,并共享师资、设施设备等资源,乡镇教育中心主要应根据自身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以及县域职教中心的统筹组织安排,协同进行培养培训工作,并与村办学点共同构成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节点。
2、强化政府监管与支持,形成政府、职教中心人才培育共同体。构建县域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发培养农村人才,离不开政府支持,否则难以奏效。首先是职业教育体系原本就是经济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其次是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政府协调;第三是乡村各层面的人才培养,无论是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还是乡村干部的培养,都属于公益性职业教育,政府不可缺位。所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人才培养,必须由政府、职教中心甚至部分涉农企业共同组成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从而能够使乡村人才开发培养工作能够顺利、高效进行。
3、延伸职业教育跟踪服务功能,形成培养、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乡村人才培育链。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乡村振兴培养、培训人才,还要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从乡村人才培养的对象及从业特点出发,重视人才培养培训过程各环节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必须延伸职业教育人才培育功能,形成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跟踪服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因此,不仅要在培养培训方案中增加为毕业生以及培训后农民服务内容,还要对所培养培训的人才提供持续跟踪服务,包括专业教师的跟踪指导、提供涉农信息、及时收集和反馈培训成效以及了解人才从业过程中的新需求。
二、针对重点人群,精准高效培养乡村人才
县域职业教育要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生产经营型人才、乡村治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公共服务型人才、乡村工匠等类型的人才。根据这一目标,针对重点人群,做到精准培育。
1、返乡创业人员。返乡人员大多眼界开阔,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县域职业教育对返乡创业人员加强培养。除了要为返乡人员创造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机会,还要与其共同进行创业设计和规划,使其创业之路更加顺畅。
2、乡村治理人才。县域职业教育应重点抓紧对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进行素质全面提升培训,并高度重视乡村基层管理干部的培养和培训。县域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优越,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基础相对较好,毕业以后能够从事现代高端农业发展,或者成为乡村治理人才。
3、新型农民。当前,多数农村青年因不愿务农而外出务工。他们生于农村,却不懂农事,更缺乏对土地的感情。因此,政府要积极施策,为农村青年在家乡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和机会。其次,对农村留守人员中青年妇女开展培训,培育其成为新时期新型农民。
4、乡村工匠。农村有很多技艺高超的手工业者,或是身怀绝技的民间传统艺人,抑或是非遗传承人。他们都是乡村文明的创造者、传承者。为此,县域职教中心可以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传承传统技艺,或者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教育,通过对传承人的教育培训,支持与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
三、创新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县域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职能
1、根据农村经济建设需求,合理配置中职教育专业体系。
县域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县域职业教育只有根据农村经济建设整体需求,合理配置中职教育的专业科目体系才能发挥出真正作用与价值。因此县域中职应当完成教育内容的创新,积极引进和开设符合当前农村经济整体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教育覆盖面。
县域职教中心只有对传统学历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培训合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书,或者注册中职学籍,采取学分制形式,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享受中职生待遇。职业教育只有创新培养模式,才能激发自身活力,才能持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3、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乡村人才技能水平。
县域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村整体发展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乡村人才到学校或企业建设的农产品种植和畜牧养殖等专业的实践基地完成技术实践,才能全面提升乡村人才技能水平,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梁秀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探析——基于高质量就业视角的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4):37—42.
[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 6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