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教育与社科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中地理,思维导图,运用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18 10:35
【摘要】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中,每一个章节都会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其主要运用文字、图片、色彩、符号等内容,反映出大脑的发散性思维,并以图的形式呈现,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能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将思维导图引入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重难点,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把握主题,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分析中总结出章节内容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高中生地理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前言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推广及深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将这种教学方式引入高中地理教学, 能使课堂教学范围变得更广,可以让学生更为自主地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地理知识更为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有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的价值与运用策略进行分析。
一、课前预习方面
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教师就应当在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区分书中的相似概念,分析难度较大的概念,将这些概念知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相关模块的知识的印象。 比如,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时,教师要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时用语言解释相关的实际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对地面所产生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并解释具体的地理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逐步展开问题教学,发展学生探究精神。 教师可采取思维导图教学法,让学生把“大气环流”与“热力环流”相整合,制作思维导图。“ 大气环流”是带有规律性、全球性的大气运动,而“热力环流”则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匀所形成的一类空气环流状态。 在解释“大气环流”及“热力环流”时,要配置相应的图形以及题目,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便于学生在后续学习及复习中能够及时明确这部分知识的要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课堂教学方面
根据地理这门学科的特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及识图能力,若仍旧沿用固化、单一的授课方式是无法满足学生发的展需求的。 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预习状况,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导图的使用会让学生记笔记的效率变得更高,还可以提升其学习效率,这是因为在以往的地理教学课堂上,学生在记笔记方面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比较大,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会拖慢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度,也很难给学生后续的复习及知识整理提供帮助。 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方式引领学生一同应用思维导图去记笔记,让学生能够细心聆听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从中提炼出关键字以及重点词句,让其能够将相关的知识内容构建起知识网络,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强化学生的信息整理及逻辑分析意识。
三、课后复习方面
从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分析,大部分学生在复习时都会频繁产生遗忘知识点、不知从何处开始复习等多类问题,且不能准确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会导致其无法正确区分知识点,特别是在一些综合运用的题目中。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在课前预习中以课堂教学为基准,并抓住课后复习的契机,转变传统背诵式及习题式的教学理念,应用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够发动大脑联想地理知识,将多个知识点整合在一处。 例如,讲解“地球上的水”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教师可通过分析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使用基础的资料阐述说明,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感受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对水资源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了解水资源可持续化发展的管控措施。教师要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发展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并经由案例分析及活动等种类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能够懂得基础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联想、分析实际生活现状,探究水循环的意义,并思考海水运动的相关分类及运动规律影响,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水资源的分布状况等内容和各个知识点相连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复习并记忆和水运动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将各个知识点紧密地连接来,逐步构建起逻辑严密及完整的知识架构。
四、习题教学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在习题讲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优化教学方案,为下一节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依据。但目前,高中地理习题教学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习题讲解泛泛而谈,没有突出重点,学生在习题训练课中的参与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学生在同一类习题中反复地犯相同的错误,习题解答能力无法获得有效的提升。 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善于利用思维导图优化习题教学的方式,可在习题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以帮助学生发现地理知识的本质,使其能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五、结语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极高,能让学生更为清晰、正确地掌握各个章节的地理知识的重难点,还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作思维导图的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可以接受更多的地理知识。 教师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环节应用思维导图,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可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 鄢异军.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中外交流, 2021,28(5):636.
[2] 余河然. 浅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7):65.
[3] 马扩峰. 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2021(23):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