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策略

  摘要:内部控制是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为提高管理效益,稳定发展业务以及响应国家廉政建设的必要措施。2008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2 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随后发布配套的指引以及多部细则规范,标志着我国的内部控制法规体系正式建立。科研事业单位按照规定进行内部控制,从财务上来讲,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执行情况来看,单位出现了岗位职能划分不清晰、管理效率低下、内部监督不严格等问题。作为社会服务单位,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缺陷,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在保障资金安全与管理效益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已成为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为切入点,着重分析科研事业单位的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经济收支压力巨大,亟须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加大了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以期改变现状。伴随着严峻的经济环境背景、国家改革深入推进以及新时代事业单位的转型要求,科研事业单位对于进行科技任务的管理活动要求不断提高,而内部控制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动。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开展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进行内部控制是必然的。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和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提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以实现单位战略控制目标为基础,通过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流程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控。内部控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单位层面,领导牵头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活动,以其独立性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针对内部控制活动的关键部门、关键岗位,实行集体决策制度;二是业务层面,在内部控制的关键节点上进行控制,如预算预测、内控重大事项决策等。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其重要的五个目标是:保证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管理服务的效率性、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风险防控与评估的有效性。

  科研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财务管理控制水平,推动单位科研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科研单位数量多,所涉及的国有资产也较多,作为我国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提升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内部控制方面出发,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另一方面,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推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岗位职责不明确

  我国科研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属于公益性质,未参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其经费也都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科研人员重视发展而忽视内部管理,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高精尖的脑力劳动中,导致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未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落实内控措施时执行不力,将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混淆。同时,在使用课题经费时由于部分科研人员思想转变不到位,会出现重视课题申请而忽视经费使用的问题,内部控制执行极其困难,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也就使整个单位内控环境混乱。在执行内部控制活动的过程中,还出现了部分岗位职责不明确,一人多岗或兼职行为,管理重点不突出。

  (二)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系统战略工程,必须切合实际搭建科学合理的内控机制。部分单位由于过于重视科研管理,对财务内控管理执行不力,未制定完善的制度,财务业务等事项缺乏完整的规章制度,不同业务之间缺乏差异化管理,未体现制度的针对性,缺乏必要的追责制度。财务信息流通较差,未将财务信息贯通到各个部门业务中,信息交流时间成本较高。

  (三)内部控制监管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作为科研事业单位落实内控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可以确保内控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但目前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的内审执行力度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内审机制管理,以及缺乏细化的内部审计监督指标,审计人员在工作期间无法准确判断其行为的合规性,导致审计工作的执行效果大大降低。

  (四)内部控制预算管理不够科学

  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过于片面,未形成完整的管理系统。大多数职工认为预算只是财务的工作,但财务未真正参与到业务活动中,对需求缺乏了解,导致编制预算报表很容易产生偏差。执行者则是未参与预算,未理解预算的目的,认为预算不切合业务实际情况,从而不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导致预算出现偏差。

  (五)风险敏感度低,控制不充分

  我国科研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且领导对于内控工作不重视,造成人员风险防控意识淡薄。风险评估则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实现风险的精准识别。现阶段科研事业单位未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也未对预算进行完善,规章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地指导工作流程,导致部门工作混乱,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对稳定的财务管理具有很大的威胁。同时,实现全面排查风险后未及时归纳罗列风险类别,导致无法分辨重大风险问题。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得出的结论大多不切合实际,未能将结果应用于实际管理中。

  三、改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的有效建议

  (一)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划分岗位职责

  在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无论是单位负责人还是普通职工,均要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念,通过专业的培训以及讲座提升自己的内控能力。尤其单位负责人要在内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将内部控制工作提升到战略层面,认真听取相关部门汇报内控进程,分析内控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解决问题完善科研单位相关制度,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实施的控制环境。而普通职工应将内控工作认真落实,增强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争取在单位形成人人参与的内控氛围。

  科研单位应考虑到部门岗位之间的制衡,将决策、监督等不相容的职位相分离,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划分岗位职责,强化培训力度。一方面,应对财务人员的岗位进行轮岗,以制衡原则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梳理各项业务活动,明确其存在的风险点,通过设置合理的岗位避免潜在风险,做到提前预警。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应积极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并深入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制度,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本职工作相关的各项知识和技能。科研单位也应定期开展培训来加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来增强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整体人才素质。

  (二)完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构建科学财务控制平台

  财务内控管理不仅是规章制度,更多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结合职工的合理意见适当地完善制度。一方面,充分发挥财务内控制度的作用,将监督、执行、沟通等环节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将阶段性的预算执行、结算状况作为考核标准,也是年终考核的依据。同时奖励优秀者,惩罚不作为者,对职工起到激励作用。与此同时,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工作可以适度地对研究经费进行管理,为研究经费制定合理的预算、收支和立项结题流程等,不能太过依赖事后审计的效果,在立项环节就应进行管理,使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解决研究经费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时,应结合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符合其业务活动的工作准则,健全行政审批制度,严格遵守审批流程,保障规则与标准,完善内控制度的流程。例如,某A 地勘事业单位,通过完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员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合规操作,不得越权越级审批,完善业务审批的授权方式、责任认定以及相关措施等,从而提高了业务流程的规范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单位应根据实际业务情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平台,从而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规范内部控制工作的流程,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一方面,科研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设置线上多元化的模块,例如课题管理、采购申请、供应商结算、财务分析等基本模块,实现数据的传递与信息留痕,可以使得各个节点在线上同时获取关键信息,促进业财融合的基础上提高财务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跨部门信息同步,加强财务的监督,合理分配资源。如某A 地勘事业单位,为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的有效结合,实现信息沟通和业务的自动控制,引入专业的信息沟通平台,制定信息建设和升级的整体规划,创新财务管理工作。

  (三)加大内部审计监督的执法力度

  为了促使内控工作的顺利实施,单科研事业位应加强自身的审计监督力度,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重视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

  1.依据最新的国家审计法规,制定严格的审计制度

  审计工作在落实过程中有法可依。建立财务审计监督执行机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由单位最高领导人直接管理,向其单独汇报审计进度,允许其对单位内部的各个管理环节进行监督,确保各环节的财务安全。明确奖惩机制,提高违规成本,约束管理人员行为,从而提高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在选拔审计机构的人员组成时,应考察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思想觉悟,优先选择正直、坚定和爱岗的人才,保证队伍的基本素质,同时对人员每年进行继续教育,并将教育成果列入绩效考核范围,鼓励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国家发布的最新政策,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持续打造培养财务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某A 地勘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组建了独立的内审专业团队,负责企业内部的自我控制监督与评价工作,在所属二级单位设计独立的内审机构,在内控测试阶段可为审计局统一调集400人左右的内审团队配合其工作。

  2. 丰富审计内容,把握审计的重点

  内部审计对于内控活动来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审计作为全单位监督机构,更了解内控存在的薄弱环节,方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审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丰富内审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将内审工作常态化,对科研单位经济活动支出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等进行多方面考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考察或是事后监督。同时,科研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重点关注研究经费支出的审计工作,定期针对相关课题进行抽查,对专项材料费、经费、绩效等环节的支出展开专题审计,从中发现违规使用经费情况并及时优化,并以此带动其他业务层面上的审计检查,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推动内部控制的进一步落实。

  (四)落实全面预算,加强资金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的使用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财政部给科研事业单位进行拨款从而协助其进行研究,其资产是属于国有资产,因此必须依法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按规定进行专项资金管理。作为单位负责人应重视资金管理,根据单位的整体战略规划,以科学的方法做好资金预算。

  首先,在编制资金预算表时,应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由财务部下发通知给各部门的负责人,建议依据部门实际情况上报基本支出、专项用款计划以及确定绩效目标,最终在财务部汇总分析编制预算表,实现财务部与财政部、业务部的双向沟通。同时在财政部下发确定的预算总数时,由财务部下发相关预算指标到各部门执行,推动预算编制流程的合规化。例如,某B 事业单位,利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内控系统,为每个员工设置专属账号和相关权限,有研究课题的部门或人员可以登录平台,输入立项的类别、金额、预计成果等,所有收支项目输入负责人以及金额,系统将会自动地汇总出预算中收支的期望值。其次,预算执行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坚定原则,“有开支必须有预算”。课题负责人可以在研究中实时查看预算进度,财务部控制超支事项并进行解决,要求负责人将预算指标细化,尽可能地详细表述数量、质量以及效益等,当课题资金支付到50% 以上时,负责人必须提交相关业绩和绩效说明。由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有各种不确定的事件发生,因此允许人员经过审批后调整预算。

  (五)提高风险防范以及控制评估

  科研事业单位进行风险管理,一是应该树立风险防范的意识。在创设文化中将风险元素融入单位文化,进行风险管理信息宣传,其宣传的力度则影响着全体职工的风险管理意识水平。具体可在单位宣传栏张贴风险管理海报,印发风险防范的手册,并不定期地开展风险防范的宣传会,潜移默化地使员工将风险防范落实在工作中;可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将风险管理的目标、要点、措施等发布在平台上,引导职工学习观看并进行考核。同时单位的负责人更是要注重风险管理,为职工起到引领作用。

  二是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结合单位实际业务情况制定科学的财务制度,提高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可以从完善会计核算流程、强化资金审批流程、加强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审查等方面入手,在多项措施上,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某C 大型企业,过去进行大规模扩张,旗下约有400 家小公司,实行五级管理体系,企业发展迅速。2022 年该企业被曝出由于财务管理严重失控,欠下银行高额的贷款,据统计高达180 亿元。该企业爆发财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企业风险意识弱化,未进行严格的风险防控措施,随意盲目投资可能导致巨额负债,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管理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任务,只有通过各级人员不断探索、实施以及完善,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机制。内部控制在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阶段单位存在各种缺陷,内部控制环境缺失,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监督、全面预算与风险防控不完善的问题,影响着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因此,必须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措施。如构建优化内控环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以及加强全面预算,促进事业单位的管理建设,从而推动科研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代燕茹. 探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方法及相关思路[J]. 营销界, 2020,(44):114-115.

  [2]纪仁鸿. 新常态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策略[J]. 中国经贸,2021,(16):204-205.

  [3]黄蓉.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J]. 中国集体经济,2015,(16)

  [4]骆劲松. 论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J]. 经营者,2019,(09)

  [5]郭琴英.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 中国市场,2018,(11):149.

  作者简介:

  潘黎亮(1967—),河南省洛阳市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内部控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