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财务内部控制作为财务管理工具,常常被应用到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当中,其对于单位稳定运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内部控制相关政策文件连续出台,要求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对部分关键岗位实现分岗设权、分事行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规范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做好权力约束与职能闲置,履行廉洁政府义务。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落实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现阶段财务内部控制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在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以财务内控标准和原则为依据,分析财务内控落实存在的困境,制定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优化策略,为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变化,财务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事业单位只有发挥主体意识,基于财务内部控制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才能够强化廉政建设。事业单位全员应树立正确认知,优化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确保财务内部控制能够贯穿单位管理制度、经济活动、绩效考评等全部环节,形成自上而下的文化氛围。

  一、事业单位落实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逐渐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对于事业单位维持稳定运营、实现社会价值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应遵循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原则,落实操作流程、控制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基于事业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根据政策指引,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实施方案及管理流程进行完善。

  (一)规避财务风险的客观需要与保障

  与普通机构及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更容易面临财务风险。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为融资与利润,为保障稳定长远运营,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较高,会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而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其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拨款,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存在资金浪费、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员工对于财务风险防控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系数相较于企业而言更高。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对于货币资金分配情况、专项支出的规范性进行动态管理,有效强化财务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与透明性,实现财务管理质量提升,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另外,财务内部控制是通过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分析处理财务数据报表来实现事业单位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规范财务管理人员行为,保障其道德建设与能力建设,实现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全面提升,从源头上避免员工违规行为的产生,降低财务风险。

  (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的客观需求

  财务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的落实,将直接作用到财务管理工作环节之中,实现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与改善。长期以来,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一直是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财务内部控制的全面落实,有助于事业单位实现财务行为的规范,进一步明确财务目标,确保财务资金配置及使用的合理性,避免资金浪费、流失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其实现价值最大化。此外,财务内部控制借助内控手段,对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及员工进行监督,促进财务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财务内部控制还能帮助事业单位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明确薄弱环节,推进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规避财务风险,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落实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事业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及监督都需围绕财务内部控制推进,以此保障与资金相关的动态监督管控活动的有效衔接。倘若某一环节并未发挥自身价值,则会导致其他内控建设无法顺利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在落实过程中的研究重点,不仅应包括各项经济活动,还应全面覆盖其他经济相关领域。

  (二)重要性原则

  事业单位基于其经营性质,主要工作内容为提供各类社会公共服务,因此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需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工作重点不同,部门职能不同侧重领域不同”原则,对关键环节提高重视,执行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重点研究高风险领域,将风险降低至事业单位可接受并调整的合理水平范围以内,以便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变化。

  (三)制衡兼顾效益原则

  事业单位在实施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不应片面地追求控制级别的多维度、多元化,还应当充分考量成本效益。基于事业单位经营规模、业务性质、员工组成等,合理分配财务内部控制层级,强化重点层次,实现相互制衡、相互协助,制衡与效益双管齐下。

  (四)适应性原则

  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当下,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财务内部控制也需要基于政策指引,结合事业单位实际运营状况,全面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实现流程优化与制度规范。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形成良好的闭环流程,实时动态进行调整与优化,充分发挥其价值。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应用过程及应用困境

  (一)对财务内部控制认知匮乏

  与业务部门业务指标完成相比,财务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监督管控手段,短期内作用于事业单位的成效不够明显。因此,现阶段事业单位管理层对于财务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仅根据政策指引开展相关工作,并未全面考量事业单位当前运营状况。员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受认知匮乏影响,浅显地认为财务内部控制专属财务部门负责,因此缺乏应有的参与度,无法为财务内部控制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组织机构建设环节,对岗位的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导致舞弊现象时有发生。此外,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缺乏主动性,其实施目的在于应对上级领导检查,因此并未基于自身实际运营状况,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价值,实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亟待完善

  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进程中,应严格遵循政策指引,充分履行自身职责,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推动财务管理转型,注重财务管理效率及质量的有效提升,以此助力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就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来看,仅对表面问题进行罗列和梳理,在制度体系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在财务内部控制落实过程中,缺乏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导致员工工作落实缺乏应有的指引,难以保障工作流程的规范性。此外,涉及部分关键岗位,如经费支出与监督岗位,并未严格地遵循岗位分离原则,导致其设置不合理,难以避免员工违规行为的产生。

  (三)预算编制合理性不足,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良好的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时间较为仓促,并未应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通常参考上一年度预算数值,只进行简单的增加或减少,导致预算结果较为随意,同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易产生收支不平衡问题。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并未严格地按照预算支出计划,易出现预算短缺现象,严重影响预算的严肃性。涉及预算调整时,相关审批机制落实不到位,对于预算执行偏差分析度不足,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此外,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预算资金执行进度缓慢的问题,导致内部资金大规模结余,往往在最后一季度进行突击花钱,并未充分发挥预算编制价值。

  (四)审计机制有待完善

  健全的审计机制是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前提,通过审计工作的全面落实,能及时发掘财务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工作全面推进,切实提升财务内部控制水平。部分事业单位在实现审计工作落实过程中,缺乏现代化审计理念,并未基于审计工作落实需求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难以保障审计工作开展的权威性。审计机制完善程度不足,审计价值并未充分发挥。此外,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岗位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部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落实需求,并未根据政策法规及外部环境变化实现知识储备的优化更新,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

  (五)信息化程度与人才储备不匹配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整体的工作效率。受到财政压力、预算统筹能力、技术发展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投入力度和科学规划。一方面,为方便目前工作,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使用会计核算软件代替手工;另一方面,并未制定长期规划,对于信息化目的及范畴认知不足。因而采用因事推进方式,导致数据多头管理、多头产生问题的出现。同时,并未全面地发挥信息化业财协同作用,数据传输口径不一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部分事业单位员工缺乏良好的信息化系统操作能力,并未及时根据政策变化实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优化更新,难以满足工作开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全面落实。

  四、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一)提升全员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应深入解读国家政策法规,积极地推进财务内部控制的充分落实,从思想意识层面树立正确认知。针对传统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缺乏财务内部控制意识的问题,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深入了解财务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在单位内部借助新媒体平台大力开展宣传,引导全员积极参与到财务内部控制的落实过程中。从组织架构层面为财务内部控制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摒弃传统管理模式下偏颇的思维理念,强化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所需资源。在单位内部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强化各职能部门参与度。合理地划分岗位,保障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充分明确财务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的落实目标,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对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合理地借鉴其他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案例,对比管理流程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落实整改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落实氛围。

  (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只有从思想意识上,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概念、内涵和作用有相对深入的了解,才能推动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有序地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单位内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基层员工的理论认知,化解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矛盾,结合执行层反馈的建议,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为员工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推动前期风险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对于制度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判,并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改变传统模式下重视事后监督的弊端,将关注重点放在全流程监督管控之中,充分抓住重点,实现主次分明。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保障员工充分明确自身职责的同时提升重视程度,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工作,从源头上规避违规行为的产生,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内部廉政建设。

  (三)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强化预算执行

  提升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员工在工作落实过程中有据可依。对于事业单位当前运营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推进预算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严格遵循“自上而下”原则,预算管理小组下达预算指标及编制计划,各职能部门积极响应,形成初步草案,及时上交到预算管理小组及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并根据修改意见对其进行更正修改,经过层层审批修改后形成下一年度预算方案。同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还应基于事业单位的需求采用合理方式,实现零基预算、动态预算、弹性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的合理结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刚性,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一方面提升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完善预算审批制度。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问题,向相关部门提交预算调整申请,通过审批后方可调整。对偏差原因进行充分分析,形成相关的经验积累,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实现监督与审计并重

  财务内部控制不仅关乎制度制定、计划落实、执行控制等环节,还需要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监督管控机制,才能解决内控约束作用不足的问题。实践活动中,事业单位应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意识,基于工作落实需求将审计职能落实到独立的部门和专业的岗位,主要针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情况与实施成效进行评估,切实地提升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要时可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借助其专业性全面评估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落实成效,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价值,助力事业单位实现长足发展。

  (五)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培养内部控制人才

  事业单位应有效地强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内部管理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同时,应充分明确大数据、云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基于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特点,搭建具备自身特色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强化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融合度,充分发挥业财协同效应,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高效率的沟通渠道,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化联动。

  必要时可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引进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定期对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确保其维持高效稳定的运转,更好地服务于事业单位。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进一步强化复合型人才储备,积极培养财务内部控制人才。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应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保障员工正确认识财务内部控制的价值,深入解读政策法规,实现知识储备的优化与更新,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满足财务内部控制落实需求。同时,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将财务内部控制落实成效纳入考核范畴,激发员工执行动力,推进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从建设到落地工作顺利地开展。

  五、结语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落实,要求各部门员工积极参与,从思想意识层面树立正确认知,对事业单位现行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明确薄弱环节,建立财务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反馈、完善的循环体系。同时,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技术,从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财务内控的价值,助力事业单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维持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赵巨长.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研究——以A 事业单位为例[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1,(04):55-56.

  [2]赵普祥.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8):49-50.

  [3]张梅花.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2):171-172.

  [4]陶平“. 互联网+”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探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09):59-60.

  [5]仲洁.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19,(30):133-135.

  [6]谢红敏. 试论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例[J]. 中国商论,2020,(09):122-123.

  作者简介:

  王佳(1981—),汉族,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硕士,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内部控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