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式数据中心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集装箱,数据中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2-22 15:26
在美国西海岸的高速公路上,几辆载有集装箱的重型卡车在飞驰。这些集装箱并不是要被运送到港口,而是要被送到位于郊外的某大型数据中心。一个集装箱就是一个数据中心。这已经不再是梦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不需要装修考究的高等级数据中心,不需要额外的硬件配置,只要接上水、电和网络,一个集装箱数据中心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因此,很多用户将集装箱数据中心作为备用的灾难恢复中心,或是用于数据中心的临时扩容等。
Sun 最早提出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概念,并于2006年秋季推出了全球首个集装箱数据中心产品———Blackbox。曾经引起极大轰动的Blackbox,在Sun 被Oracle 收购后偃旗息鼓。Oracle曾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表示,Blackbox虽然不在正式的产品目录中,但如果客户需要,Oracle仍会提供相关产品。
虽然Blackbox 命运多舛,但是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被阴影笼罩。相反,越来越多的IT厂商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思科、戴尔、Google、IBM、惠普、微软、SGI、华为赛门铁克、世纪互联等厂商在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展开了一场竞赛。
压力变动力
时至今日,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从产品设计到系统设计,再到数据中心的设计都以此为原则。集装箱数据中心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复杂、庞大的数据中心,包括服务器、存储以及制冷设备等,全被装进一个标准的金属集装箱柜中。今天,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概念已经被整个市场所接受,成了数据中心发展的一个潮流。2010年被认为是集装箱数据中心概念落地的转折年。微软、Google 等已经开始大规模部署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解决方案。2011年,集装箱数据中心会不会出现一个应用的高潮呢?
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运维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首先,有限的数据中心空间限制了IT系统与应用的发展,因此设备密度最大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次,不断增加的IT 需求与极低的能源效率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许多新建成的数据中心很快就面临能源紧张的局面,而有些用户不得不停掉一些旧设备,才能让新设备上线;再次,数据中心的制冷成了瓶颈,在某些数据中心里,用于冷却的电力甚至超过了计算所用的电力;最后,数据中心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这不仅表现在采购成本的增加,而且表现在电力成本和运维成本的增加,随需购买、按需扩容成了用户追求的目标。
集装箱数据中心充分发挥了模块化设计的优势,可以实现系统的快速、灵活部署,这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建设成本,而且能够大幅缩短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通常为两年,而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是以月为单位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几乎可以用于任何环境,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更能充分体现集装箱数据中心易于部署和使用的特点。集装箱数据中心可以即插即用。因此在数据中心的临时扩容,或者数据中心的外包服务以及作为防灾的备用数据中心等众多场合下,集装箱数据中心都可以有用武之地。
IT设备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是集装箱数据中心能够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集装箱数据中心所使用的集装箱是用于航运和货运的标准化产品,而集装箱内安放的服务器、存储、网络以及软件等也都是标准化的产品。虽然集装箱内需要配备的动力系统、制冷设备等价格不菲,但是从整体来看,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构建成本与构建相同面积的传统数据中心相比,要低得多。最关键的是,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一个预配置的完整解决方案,可以随时移动到任何地点,只要有电和网络就能工作,从而省去了用于土地审批和厂房建设的大量资金,节约了成本。
建设下一代数据中心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数据中心的整体效率,这既包括提高数据中心内IT设备的效率,也包括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中心的绿色化。电源使用效率(PUE)是衡量数据中心能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从销售集装箱数据中心产品的厂商公布的数据看,集装箱数据中心的PUE 值通常在2以下,最低甚至能达到1.05,而中国许多传统数据中心的PUE值通常为2~3。
许多企业致力于将多个分散的数据中心整合在一起,形成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的数据中心,从而更好地节约资源。模块化设计理念的盛行,意味着未来数据中心有更多可能被整合到一个集装箱或一个很小的房间里,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必须建设高楼大厦。数据中心的供电与制冷对于传统数据中心和集装箱数据中心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虽然集装箱数据中心在降低PUE值方面表现不错,但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仍然是集装箱数据中心未来要努力的方向。在节约空间、时间和应对突发状况,以及适应恶劣环境方面,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优势十分明显。
由于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出现,数据中心作为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成为可能。这对于传统数据中心构建和应用的理念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冲击。
蓝海钥红海?
近几年,我国的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赛迪顾问预测,到2012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1120 亿元,电信、金融、制造、政府和能源行业将成为数据中心市场的主力军。在中国市场上,5000 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机房每年新增超过100 个。一些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正在建设高等级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市场从蓝海变为红海似乎是迟早的事。目前,能够提供集装箱数据中心产品的厂商毕竟是少数。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出现,会不会创造出数据中心市场上一片新的蓝海呢?
集装箱数据中心厂商可以分成以下几
类。
第一类是自给自足型的厂商,代表厂商是Google。为了满足应用的需求,Google 习惯自己设计和开发服务器、存储系统等。从2005年开始,Google就在数据中心里采用了集装箱式设计,每个集装箱能容纳1160台服务器。Google集装箱数据中心有许多特别之处,比如它不像一般的集装箱数据中心那样配备UPS 系统,而是为服务器配备12V的电池。Google的集装箱数据中心主要是自用的,不具备通用性。
第二类厂商是提供通用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这类厂商很多,包括IBM、惠普、SGI、Oracle 等。虽然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规格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提供标准的40英尺集装箱数据中心。为了满足一些特殊用户的需求,惠普等厂商也开始提供20 英尺集装箱数据中心方案。20英尺HP POD 集装箱数据中心方案的起始价为60 万美元(不包括内部部署的IT 系统),这对于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用户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这类厂商是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的核心力量,引导着集装箱数据中心相关技术的发展潮流。
第三类厂商是以世纪互联为代表的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便于移动、即插即用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对于提供灵活的数据中心外包服务来说是锦上添花。2003 年,世纪互联取得了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专利。2010年,世纪互联集装箱数据中心正式投入商用。世纪互联集装箱数据中心采用类似航空业的“湿租模式”,提供运维团队的整体外包服务,从而降低了数据中心外包服务的门槛。得益于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便利性,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在服务模式上实现了创新。
目前,有能力提供集装箱数据中心产品的厂商大多都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并且在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和运维方面拥有多年经验。中国厂商在这方面虽然整体实力不足,但是也涌现出像世纪互联、华为赛门铁克这样的佼佼者,让人感到惊喜。
摸着石头过河
集装箱数据中心并不是纸上谈兵。
2010年11 月24 日,由北京云立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云立方集装箱绿色数据中心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工大软件园区内投入使用。国内的一些知名网站也采用了世纪互联的集装箱数据中心托管服务。华为赛门铁克的集装箱数据中心还走出了国门。俄罗斯零售业巨头Megapolis采用华为赛门铁克DCS 方案,大幅降低了数据中心的基建、部署和管理成本。与传统数据中心模式相比,在满足相同业务需求的情况下,Megapolis 采用华为赛门铁克DCS 方案,数据中心的部署周期由两年缩短到3个月,总体拥有成本降低40%。
在国内,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有些用户对此还持有怀疑的态度。比如,有的用户担心,集装箱数据中心只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其可靠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等有待实践检验。如果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供电出现问题,由此而引发的服务器故障的成本比传统数据中心要高。此外,使用多年以后,集装箱数据中心能否被改造以及如何进行改造也是用户考虑比较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集装箱数据中心内部设备的密度很高,机架之间预留的空间很窄,可能给技术人员的维修带来不便。
不同厂商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内部设计不同,因此一个集装箱数据中心不能同时支持多个厂商的服务器设备。斯坦福大学数据中心技术经理Robert Moya 表示,无法支持不同厂商的服务器设备是集装箱数据中心的缺点之一。
国内某知名旅游比价网站在采用世纪互联的集装箱数据中心托管服务前也有顾虑,毕竟集装箱数据中心对于中国数据中
……
不需要装修考究的高等级数据中心,不需要额外的硬件配置,只要接上水、电和网络,一个集装箱数据中心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因此,很多用户将集装箱数据中心作为备用的灾难恢复中心,或是用于数据中心的临时扩容等。
Sun 最早提出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概念,并于2006年秋季推出了全球首个集装箱数据中心产品———Blackbox。曾经引起极大轰动的Blackbox,在Sun 被Oracle 收购后偃旗息鼓。Oracle曾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表示,Blackbox虽然不在正式的产品目录中,但如果客户需要,Oracle仍会提供相关产品。
虽然Blackbox 命运多舛,但是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被阴影笼罩。相反,越来越多的IT厂商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思科、戴尔、Google、IBM、惠普、微软、SGI、华为赛门铁克、世纪互联等厂商在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展开了一场竞赛。
压力变动力
时至今日,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从产品设计到系统设计,再到数据中心的设计都以此为原则。集装箱数据中心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复杂、庞大的数据中心,包括服务器、存储以及制冷设备等,全被装进一个标准的金属集装箱柜中。今天,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概念已经被整个市场所接受,成了数据中心发展的一个潮流。2010年被认为是集装箱数据中心概念落地的转折年。微软、Google 等已经开始大规模部署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解决方案。2011年,集装箱数据中心会不会出现一个应用的高潮呢?
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运维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首先,有限的数据中心空间限制了IT系统与应用的发展,因此设备密度最大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次,不断增加的IT 需求与极低的能源效率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许多新建成的数据中心很快就面临能源紧张的局面,而有些用户不得不停掉一些旧设备,才能让新设备上线;再次,数据中心的制冷成了瓶颈,在某些数据中心里,用于冷却的电力甚至超过了计算所用的电力;最后,数据中心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这不仅表现在采购成本的增加,而且表现在电力成本和运维成本的增加,随需购买、按需扩容成了用户追求的目标。
集装箱数据中心充分发挥了模块化设计的优势,可以实现系统的快速、灵活部署,这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建设成本,而且能够大幅缩短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通常为两年,而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是以月为单位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几乎可以用于任何环境,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更能充分体现集装箱数据中心易于部署和使用的特点。集装箱数据中心可以即插即用。因此在数据中心的临时扩容,或者数据中心的外包服务以及作为防灾的备用数据中心等众多场合下,集装箱数据中心都可以有用武之地。
IT设备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是集装箱数据中心能够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集装箱数据中心所使用的集装箱是用于航运和货运的标准化产品,而集装箱内安放的服务器、存储、网络以及软件等也都是标准化的产品。虽然集装箱内需要配备的动力系统、制冷设备等价格不菲,但是从整体来看,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构建成本与构建相同面积的传统数据中心相比,要低得多。最关键的是,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一个预配置的完整解决方案,可以随时移动到任何地点,只要有电和网络就能工作,从而省去了用于土地审批和厂房建设的大量资金,节约了成本。
建设下一代数据中心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数据中心的整体效率,这既包括提高数据中心内IT设备的效率,也包括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中心的绿色化。电源使用效率(PUE)是衡量数据中心能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从销售集装箱数据中心产品的厂商公布的数据看,集装箱数据中心的PUE 值通常在2以下,最低甚至能达到1.05,而中国许多传统数据中心的PUE值通常为2~3。
许多企业致力于将多个分散的数据中心整合在一起,形成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的数据中心,从而更好地节约资源。模块化设计理念的盛行,意味着未来数据中心有更多可能被整合到一个集装箱或一个很小的房间里,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必须建设高楼大厦。数据中心的供电与制冷对于传统数据中心和集装箱数据中心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虽然集装箱数据中心在降低PUE值方面表现不错,但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仍然是集装箱数据中心未来要努力的方向。在节约空间、时间和应对突发状况,以及适应恶劣环境方面,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优势十分明显。
由于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出现,数据中心作为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成为可能。这对于传统数据中心构建和应用的理念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冲击。
蓝海钥红海?
近几年,我国的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赛迪顾问预测,到2012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1120 亿元,电信、金融、制造、政府和能源行业将成为数据中心市场的主力军。在中国市场上,5000 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机房每年新增超过100 个。一些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正在建设高等级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市场从蓝海变为红海似乎是迟早的事。目前,能够提供集装箱数据中心产品的厂商毕竟是少数。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出现,会不会创造出数据中心市场上一片新的蓝海呢?
集装箱数据中心厂商可以分成以下几
类。
第一类是自给自足型的厂商,代表厂商是Google。为了满足应用的需求,Google 习惯自己设计和开发服务器、存储系统等。从2005年开始,Google就在数据中心里采用了集装箱式设计,每个集装箱能容纳1160台服务器。Google集装箱数据中心有许多特别之处,比如它不像一般的集装箱数据中心那样配备UPS 系统,而是为服务器配备12V的电池。Google的集装箱数据中心主要是自用的,不具备通用性。
第二类厂商是提供通用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这类厂商很多,包括IBM、惠普、SGI、Oracle 等。虽然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规格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提供标准的40英尺集装箱数据中心。为了满足一些特殊用户的需求,惠普等厂商也开始提供20 英尺集装箱数据中心方案。20英尺HP POD 集装箱数据中心方案的起始价为60 万美元(不包括内部部署的IT 系统),这对于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用户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这类厂商是集装箱数据中心市场的核心力量,引导着集装箱数据中心相关技术的发展潮流。
第三类厂商是以世纪互联为代表的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便于移动、即插即用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对于提供灵活的数据中心外包服务来说是锦上添花。2003 年,世纪互联取得了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专利。2010年,世纪互联集装箱数据中心正式投入商用。世纪互联集装箱数据中心采用类似航空业的“湿租模式”,提供运维团队的整体外包服务,从而降低了数据中心外包服务的门槛。得益于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便利性,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在服务模式上实现了创新。
目前,有能力提供集装箱数据中心产品的厂商大多都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并且在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和运维方面拥有多年经验。中国厂商在这方面虽然整体实力不足,但是也涌现出像世纪互联、华为赛门铁克这样的佼佼者,让人感到惊喜。
摸着石头过河
集装箱数据中心并不是纸上谈兵。
2010年11 月24 日,由北京云立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云立方集装箱绿色数据中心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工大软件园区内投入使用。国内的一些知名网站也采用了世纪互联的集装箱数据中心托管服务。华为赛门铁克的集装箱数据中心还走出了国门。俄罗斯零售业巨头Megapolis采用华为赛门铁克DCS 方案,大幅降低了数据中心的基建、部署和管理成本。与传统数据中心模式相比,在满足相同业务需求的情况下,Megapolis 采用华为赛门铁克DCS 方案,数据中心的部署周期由两年缩短到3个月,总体拥有成本降低40%。
在国内,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有些用户对此还持有怀疑的态度。比如,有的用户担心,集装箱数据中心只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其可靠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等有待实践检验。如果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供电出现问题,由此而引发的服务器故障的成本比传统数据中心要高。此外,使用多年以后,集装箱数据中心能否被改造以及如何进行改造也是用户考虑比较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集装箱数据中心内部设备的密度很高,机架之间预留的空间很窄,可能给技术人员的维修带来不便。
不同厂商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内部设计不同,因此一个集装箱数据中心不能同时支持多个厂商的服务器设备。斯坦福大学数据中心技术经理Robert Moya 表示,无法支持不同厂商的服务器设备是集装箱数据中心的缺点之一。
国内某知名旅游比价网站在采用世纪互联的集装箱数据中心托管服务前也有顾虑,毕竟集装箱数据中心对于中国数据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