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路径探索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 发布时间:2022-10-06 13:34

  小学生思想和心智都还没有发展成熟,在学习道德与法制相关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理解不好,没有学习兴趣的问题。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新主题是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此时教学改革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理念和内容入手,对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造,使教师具备培养小学生良好社会公德心的教育能力。为加强对小学生的一般素质和基本知识的教育,确定了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制教育应体现开放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做好对小学生心灵引导和价值观培养工作,纠正学生的许多错误道德思想观点。

  1 联系实际生活,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

  小学生对道德法制的认知还是比较片面的,也有很多认知都是一知半解。为了实现对儿童道德与法制的有效教育,教师可尝试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加强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将学生的生活情境渗透到道德与法制的课堂上,这也容易让学生直接进入到与他人互动交流的状态中。当学生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他们就会对教师即将要讲解的内容感到非常好奇,也产生比较强烈的探究学习欲望。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生活化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用渗透式教学方法。综合课程的特点以及新的课程改变要求,积极革新教学方式、教学结构和教学切入点,通过多向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这也能为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实施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小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律法制概念。

  比如在教学《我们爱整洁》这一课时,教师就基于生活化视角创建教学情境,并将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考虑在内,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心思单纯、自我控制力也还不够强,通常比较活跃。而且基于我国国情,很多小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也把孩子照护的很好,这也使得小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保持仪表的整洁,大多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儿童对生活中的事物还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因此存在学生对整洁还没有一个正确而又深刻的认识,不懂得该如何做好个人卫生。事实上整洁除了是个体的一个卫生习惯以外,也能充分反映出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但是有很多的小学生还不能体会这个道理。整洁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个人的外在表现。对于教师来说,让一年级的小学生认识到这个道理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就要创建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切实产生某种感受。为学生展示两幅图片,一幅图片中书架上书胡乱摆放,而另一幅图片中书架上的书整齐的摆放着,让学生回答自己更愿意从哪一个书架上找书。这时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整洁的重要性,也会让学生产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同学们也会感受到整洁会让人感到愉快,有好的精神面貌。促使学生能经常保持自己整洁的仪容仪表,更好融入集体和社会,创造美好生活。

  再如,在教学《生活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和引导小学生离开小小的课室,带领小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参加“拍球”游戏,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网球、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让学生自行挑选自己喜欢的球类来进行拍打,比赛谁拍的次数更多。为了真实达到寓教于游戏的目标,教师在游戏开始的初始阶段可以为学生隐瞒游戏规则,不提游戏活动的具体开始时间,让学生自行拍打球类。由于这一个游戏设计时忽略了游戏开展时间的同时性,也忽略了球类的弹性等因素,导致很多学生会对这一个游戏产生质疑,于是向教师“呐喊伸冤”游戏不公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性地提问学生如下问题:为什么觉得这一个游戏不公平?那么怎么设计游戏才能体现公平性?引导学生针对这一个游戏规则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引导学生认识“游戏需要规则,生活也需要规则”这一个生活道理。除此之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出相关的“游戏规则”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体验其中的“规则”,让学生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学生道德法治知识的内化、升华,达到道德精神相互渗透的目的。

  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今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充满实践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新时代,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传授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还要注重教学实效性如何,故创新的、改革的、实践的教学方法是关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可以通过教材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融合,引发学生生活共鸣,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生活中隐藏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出疑问和思考,主动地探究其中的奥秘,有效提高整体教学效率、效果和质量。

  2 多元化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总是感到非常好奇,也会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欲望。在此条件下,道德和法制的教学必须避免重复单一的内容,教师积极在课堂上构建多样化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视角下去学习道德与法制的相关内容。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情境上下文材料的选择,教授课程,让学生对道德和法制有比较好的理解。教学情境与教学的内容紧密相连,接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意义。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时,老师可以从不同的生活情况中创造几个教学案例。(1)在公交车上,几个学生坐在“爱心座位”上笑着闹着,对于站在自己身旁的老人,也丝毫没有负罪感。(2)在公共场合,有几个年轻男子随意吸烟和吐痰,无视工作人员的劝阻。(3)一名小学生搀扶着一个老奶奶走在斑马线上,穿过马路。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让学生对这三个情况发表意见和自己的看法,通过评价这三个情况,来总结出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礼貌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尊重老人,有强烈的社会公德心。同时也要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如果不尊重老人,不爱护弱小,就会受到社会多个群体唾弃,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可和接纳,还会被别人鄙视和厌恶。通过这种方式,灵活利用教科书内容来创造出合适的教学情境,构建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不知不觉就成功培养了儿童优良的道德品质。

  ​再如,在教学《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的过程中,如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仅仅利用口头讲授或者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这一节课内容的讲解,那么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对广告这一方面专业知识的认知和想象,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出现不知所云、不知所措等现象,导致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广告”的根本含义和基本构成要素。这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广告,如包租婆停水,导致租客很难洗头和洗澡的“榄菊”广告,引导学生从直观层面体会广告这一艺术,更好地引发学生的生活共鸣,为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重难点突破埋下基础。

  在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时,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小学的道德和法制教学非常实用,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学生开始学习,教师需要明确生活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老师解释学习的基本流程,教师以具体的生活情况为依据,把具体的生活事件或现象转移到课堂上,在这些手段的帮助下,激励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生活元素。使用问题指导教学,适当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来自于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3 联系生活经历,增强学生实际体验感

  教学活动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增强体验感,使得儿童对教学的内容有比较好的理解,有效巩固课堂学习获取相关道德法制的知识。教学活动体现生活化,同时课后的知识巩固也要注意体现生活化。改变传统的练习方式主要是做试卷、做作业、做测试等。这样的练习巩固方法不适用于道德与法制学科,而是应该给学生一些生活空间,课后任务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生活的实践内容。

  比如在教学《四通八达的交通》时,教师就为学生布置体验不同交通方式的任务,让学生学会使用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在课堂上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学生上学时,能够接触到的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有的同学家距离学校很近,而有的同学家距离学校稍远。学生通过课后实践,学会正确选择交通工具。除了上学以外,学生在放假时可能会出门游玩、购物、走亲戚,此时就会接触到更多的交通工具,有私家车、高铁、动车、火车、飞机、大巴、轮船等等。不同的出行方式会有不同的体验,花费的资金也有差异,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做轮船能看到广阔的大海,坐飞机能看到蔚蓝的天空,一行人想要的体验也会有差异。学生在课后思考类似的问题,真实会发生在生活中的出行问题,其生存技能就会得到有效锻炼。出行交通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小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儿童的眼界和认知能够被有效拓展,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在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时,学生会感受到祖国的快速发展,心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敬佩之情,有了便利的交通,外地的水果、加工食品、工业产品都能运送到本地,这就发生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就会对超市里食品有新的看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4 拓展教学材料,借第二课堂补充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科书是道德和法制课程的主要教学材料和资源,学生的思考大多也是从教科书出发,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时,可以引入一个有关于正直的生活中的小故事,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也是生活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或者教师可以使用现有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安排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可以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小事,有趣的事情,这些小事都与诚信有一定的联系。或者让学生写一些随笔,记录自己以及自己家庭成员日常在生活中如何做到“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手段,使道德与法制知识更容易被理解,也有效增强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学生采取参与学习道德和法制的基础知识,解决目前大多数小学生不重视这门学科的问题,让儿童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

  除了上述材料以外,教学材料还有从网络上搜集的视频资源、图像资源、新闻资源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道德和法制的学习不再只有一位教师、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学校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和法律制度学习讲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配合环保、诚信等与道德法则有关的主题内容。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演讲比赛,成立合唱团进行与道德法制有关的演出活动,在学校广播电台播放相关歌曲和传播相关文章。也就是创建第二课堂,将书本上道德与法制知识与学生在校生活联系起来,有效融合。使得儿童在生活化、校园化的教育环境中学习道德和法制知识,有良好的公民法制意识,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在此条件下,小学生也能确确实实产生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切身的体验积累宝贵的经验,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道德和法制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5 学校家庭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在小学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教学中,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是有必要的,这是改善学生道德和法制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学校和家庭教育必须得到加强,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三者的互动作用下,优化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学校教育在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帮助下,形成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方便建立情景化教学模型,全面教会学生家庭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的道德法制思想和责任意识。此外,通过这三种教学主体的结合,共同的教育可以促进三者之间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强化关联性,实现对学生的有效保护和教育。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发挥比单位个体更强大的教育效力,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补充,使得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就学校教育而言,家长能够参与其中,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足,思想上还有哪些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可以发现学生的很多思想道德问题,比如学生在学校对教师是毕恭毕敬的,但是在家里对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却没有礼貌,不够尊重,再比如,学生在社会上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缺乏社会公德心,破坏生活上的一些公共财务。家长与老师共同交流,发现学生的问题,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全方位的评价,根据完整的信息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制素质。学校在与社会主体、家庭主体实现对学生的协调教育时,应发挥领导作用,使各教育单位都能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法制和道德思想的平台,在教导学生要有高尚品德的同时,也传授学生一些自我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生活常识。可通过教学《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来实现,家长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得儿童能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有宽容仁爱之心,同时也积极反思自我,确保同学们有良好的自重自爱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形成客观的合法性概念,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道德以及合法性的一些看法。

  总之,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要求教师将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基本特点相结合,从生活化视角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先进教学形式的方法,开展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构建多元化的道德与法制课堂,能激发儿童探索学科知识的欲望。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通过建设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也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