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审美体验 提升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审美,体验,音乐
  • 发布时间:2022-10-06 13:34

  音乐欣赏,具体来说是以小学生为主题,以音乐作品为欣赏对象,通过想象、联想、聆听、观察相结合,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视觉体验,更好地领悟音乐的价值、美丽和真谛。要想要切实提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实情,注重小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将音乐欣赏课有效转化为音乐听觉艺术,更好地达到音乐欣赏课教学预期。

  1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没有明确音乐欣赏的概念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主要包括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这两个部分的内容。音乐欣赏的前提是音乐作品背景的认识和了解,如革命音乐作品欣赏,在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介绍音乐作品创作特点、背景和特征,为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埋下伏笔。不同于英语、数学、语文等文化学科,音乐鉴赏教学更注重于学生精神、思想的解放。然而,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大多将重点放置于音乐学科知识的传授方面,没有树立正确的音乐欣赏观念,导致学生在聆听音乐时仍然保持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

  1.2 对音乐欣赏教学不够重视

  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影响,不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仍然将学科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核心标准,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文化学科,对于美术、体育、音乐等副科抱有轻率的学习态度,导致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流于形式化。

  1.3 音乐欣赏教学办法较单一

  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普遍缺乏活力和生机,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小学生年纪尚小,缺乏一定的生活和学习实践经验,缺乏对音乐作品创作历史意义和背景的认识和理解;二是音乐欣赏教学办法单一且笼统,更多关注于学生能够正确唱出歌曲歌词,错误将重点放置于歌曲生词、字的讲解方面。

  2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方式

  2.1 视听联动变化中的视听联觉

  2.1.1 音乐音区变化中的视听联觉

  音区变化是音乐歌曲创作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为了有效吸引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引进丰富的几何图形、鲜艳的颜色色彩来进行音乐音区的动态变化,同时为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音高部分,给予学生视觉、听觉感官的冲击,为学生进行音乐作品音区变化提供辅助。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音区欣赏时,教师可以引进“柯达伊手势”辅助学生进行音区识别,同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音符、颜色、图形展示音区,通过强烈、显著、鲜明的颜色对比,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热情的提升。

  2.1.2 力度变化中的视听联觉

  音乐作品力度指的是音乐作品声音强弱的变化,这一种变化与人体视觉感受上的图形形状及大小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积极引进音乐力度辅助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大手拉小手》中《玩具进行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图形多种的音乐卡片,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音乐思维进行作品鉴赏。在音乐作品的结尾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音乐卡片激发学生音乐作品创作灵感,引导学生自由进行音乐卡片组合,实现力度相当的视听联觉。

  2.1.3 乐思变化中的视听联觉

  静态画面随着音乐作品表现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色彩、图形方面。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积极应用色彩变化发展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体会。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说唱童谣》中《天黑黑》音乐欣赏课堂时,教师可以根据《天黑黑》这一个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将其划分为多个乐段,对比相邻两个乐段之间的色彩、旋律,直观为学生展示乐思的变化效果,同时应用图形符号进行《天黑黑》乐段标识,同时也可以应用音符进行音乐旋律标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的形象,切实提高学生音乐作品欣赏能力。

  2.2 思维导图音乐欣赏教学实践

  2.2.1 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意识

  思维导图应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就是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理清音乐欣赏的思路,构建音乐学习的网络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绘制音乐欣赏教学思维导图,能够有序、直观、形象地呈现音乐学科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音乐欣赏的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积极指导学生使用BraceMap来进行音乐作品整体和局部关系的识别;利用MultiFlowMaps识别音乐作品乐段中使用的音乐乐器;利用FlowMaps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曲目的顺序,掌握音乐作品的潜在逻辑。由此,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就不仅仅停留于“聆听”这一简单层面,而是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开展音乐作品欣赏活动。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七单元《唱游森林》中《野蜂飞舞》时,教师可以积极引进思维导图,辅助学生理解《野蜂飞舞》歌曲的2/4特点和曲风特点,让学生准确把握音乐的倚音、分音,激发学生音乐音调创作的灵感。

  2.2.2 运用“整合型思维导图”的渗透学习方式

  根据认知心理学,整理型思维导图指的是学生在数据、信息处理的前提下,提取出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信息,并利用思维导图展示音乐作品符号、旋律、节奏等信息,让抽象、隐晦、含蓄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引导学生迅速提炼出属于音乐作品的“关键词”。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积极引进整合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迅速理清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切实提高学生音乐作品欣赏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以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实力,很难实现音乐作品的同步分析、理解和欣赏,而思维导图的引进,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网络学习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迅速构建音乐欣赏的知识框架。

  2.3 旋律线辅助音乐欣赏教学实践

  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它是展示音乐之美的核心。旋律线,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高低音和旋律变化,采用简单的形式描绘的线条。通过引进旋律线,可以让学生通过线条的形象直观感受音乐作品旋律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稳定音节,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表现的意境和形象。通过实践可以发现,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同时音乐实践的机会又不多,所以在音乐教学时教师不妨使用旋律线来提升他们音乐鉴赏能力。结合本人多年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发挥旋律线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3.1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绪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具有是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等显著特征,相较于其他音乐教学板块这一部分教学更具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引进旋律线辅助音乐欣赏教学,简单直接的把音乐情感表达出来,用旋律线点亮课堂的美,为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情绪提供重要辅助,有效降低音乐欣赏教学的难度。

  再如,在开展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快乐的一天》放学歌《跳绳》音乐欣赏活动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生播放一段《跳绳》的表演视频,通过这段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歌曲情绪,从而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欲望,以达到更佳的音乐欣赏效果。随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绘制相应的旋律线,通过应用旋律线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跟着音乐作品节奏而“激烈”跳动的旋律线来感受《跳绳》这一个音乐作品想要给我们传达的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在这个快乐安逸的社会无比满足的思想情感。

  2.3.2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传统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用领唱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开展音乐作品欣赏活动,将音乐欣赏教学简单地停留于音乐知识和内容传授这一层面,不利于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为了有效改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教师可以积极引入旋律线,创造性开展音乐欣赏活动,通过将旋律线引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改善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旋律线直接感受音乐亘古不变的永恒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例如,在开展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唱吧,跳吧》中《快乐的啰嗦》音乐作品欣赏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快乐的啰嗦》这一首歌,活跃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氛围。伴随着动人的音乐,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绘画相应的旋律线,让学生跟着旋律线通过对比《快乐的啰嗦》歌曲的上、下乐句,并让学生进行歌曲跟唱。通过聆听、演唱等音乐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供支撑和辅助,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领悟音乐的价值和魅力。可见,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既满足了学生对音乐学习趣味性的需求,同时也带动了学生投入到音乐作品欣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3.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

   由于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他们的情感经历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很难对音乐产生深刻的音乐感悟,无法真挚地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所有情绪。对此,教师可以积极引进旋律线,让学生通过跳动的旋律来直观地感受音乐思维,充分地感受音乐的情感思想,循序渐进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深刻感悟。

  例如,在开展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八单元《隆咚锵》中《秧歌舞》音乐作品欣赏教学活动时,这一首歌曲的音乐节奏自始至终都是流畅而轻快的,学生可以通过感受这一条音乐旋律线的微小波动和变化感受到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豪感,让学生巧妙地利用小小的音乐旋律线增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

  2.4 律动实现音乐欣赏教学升华

  小学时期的学生年纪尚小,具有活泼好动、身体柔软、身体灵活等特征。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唱歌和聆听训练时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小学生身体的多重感官,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热情和动机。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合理地融入律动教学,让律动教学成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即通过即兴表演和律动联系,拓展学生音乐思维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爱上音乐作品欣赏,能够更好地发挥律动教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效果和现实价值。

  2.4.1借助律动教学,激发音乐欣赏热情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课堂很难集中注意力,即使上课铃声已经打响,小学生们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此,教师应该摒弃以往的扯着嗓子试图唤醒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音乐启蒙,如教师可以一边进行音乐播放,一边带领学生跟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体态律动,让学生遵循自己的内心,自发主动地遵守音乐欣赏课堂的纪律。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唱吧,跳吧》中《哇哈哈》这一首歌时,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播放新疆歌舞歌曲,引导学生跟随着极具异域风情和气氛的音乐进行身体律动,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作品的价值、思想和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热情和动机,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迅速地集中自己的全身注意力,提高学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的专注性程度,为《哇哈哈》这一首歌曲的音乐欣赏教学做好充分的铺垫。通过实现音乐和身体律动的动静结合,可以充分释放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激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无限想象和热爱,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小学音乐欣赏课堂。

  2.4.2借助律动教学,发展学生音乐乐感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学生音乐乐感的培养和提升,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中《小手拉小手》这一首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子,手拉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活跃音乐欣赏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互动热情,同时也可以迎合歌曲的实际情感,在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音乐乐感。再如,在教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七单元《唱游森林》中《小蚂蚁搬米粒》这一首歌曲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一首歌表现的情感,将其编撰成简单的表演情节,邀请学生分别扮演在森林上玩耍嬉戏的小蚂蚁。通过这样的表演,不仅可以突破以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常规,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升华,并且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音乐乐感和节奏感,更好地实现音乐乐理知识的内化。

  2.4.3 借助律动教学,突破欣赏教学瓶颈

  音乐学科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等显著特征,音乐作品的歌词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小学生音乐理解、记忆、认知能力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教师只是采取一成不变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增强对于声乐的认识和学习兴趣,甚至还可能使得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一定抵触情绪。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借助身体律动来进行歌曲歌词表现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歌词理解,达到简化学生的音乐作品理解、记忆和认知过程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七单元《唱游森林》中《牧童》这一首歌的过程中,其中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汇:“敞开心扉”、“我听到”、“你看那”、“叹息”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词来进行相应的舞蹈动作,实现身体动作与歌词的完美贴合,巧妙地将学生静态的歌词记忆过程转变为动态的歌词表演过程,帮助学生在进行相应的舞蹈表演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歌词记忆,有效地提升学生进行《牧童》这一首歌的歌词记忆,同时也能将学生歌词记忆过程趣味化,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喜爱,能够为学生后续音乐作品欣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的改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现状,充分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潜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音乐审美感受。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办法激发小学生音乐审美热情,促进学生音乐视野的眼神和拓展,有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