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探究
- 来源:当代教育管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土资源,培养,学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0-24 09:58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也为乡村而设。乡村就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根。”的确,中国乡村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空间。
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受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来的乡村文化边缘化,导致许多乡村少年辨不清麦苗与韭菜,不知道水稻生长在什么地方……,使其与生养他们的乡村失去了过去的那份亲近与美好,造成他们乡土观念缺失,家国情怀不深,失去了文化意义上乡村少年的品质。为此,我们必须要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培养乡土观念,在学习现代知识中树立家国情怀。
追溯“蒲家”地名之源,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小小蒲草,水边路旁,简洁素雅,生命顽强;家,家庭,爱和温暖的港湾。滔滔嘉陵江畔的蒲家小学,正是如蒲草一般身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的美丽乡村中,周围植物品目繁多,资源丰富。结合“家爱”主题文化,我校开发了———《走进大自然》校本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熟悉家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爱家爱校爱国”的理想情怀。2018 年底,学校的标本馆里金星蕨、酢浆草、鸡冠花、紫薇花、构树枝叶……近千种各式各样的植物标本汇聚成一个多姿多彩的“凝固植物园”。随之而来的是各类参观、考察、调研,于是我们虚心听取各方建议,在教育宣传和教育信息技术两股变革洪流促使之下,定期举办的植物标本制作科普讲座 “升级”为区域同步课、电视公开课;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过程在信息技术课上被学生们搬上了网络空间,每个标本也有了自己的专属二维码。2019 年秋,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秉承已有的基础,以“亲近自然,珍爱生命”为目标,组织编写《走进大自然》校本教材,并纳入课程计划,按时授课,让植物标本制作综合实践课程正式走进课表、走进课堂。于是,原来的校外远足,参观游览等活动,慢慢变成了“采集植物标本,感受自然之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和煦的阳光里,在鲜美的草地间,在崎岖的山路中,老师们为学生介绍植物的名称,讲解生存环境和相关知识,将课堂搬到山间田野;孩子们像一个个小精灵奔走于田间地头,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植物,把理论用于实践。每逢假期,学生植物标本制作便成了假期特设作业,开学后各班主任将这些作业精心挑选后,再送进学校的实验室保存。
同时,学校将植物文化与思想情怀相融合,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立起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走出课堂,欣赏自然之美,感受山水之富,体会家乡之变,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学生们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既是一项体育运动,又是一种劳动锻炼,既磨练了吃苦耐劳品质,锤炼了坚强意志,培养了合作精神,又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劳动,养成了劳动习惯;学生们剪裁制作,在过程中不经意的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提升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们展示成果,在评比中知道美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从而更加懂得勤俭,珍惜生活;学生们交流汇报,在活动中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孩子们从小在乡土课程的滋润下成长,对家乡的了解更多了,与家乡的情感更深了,将来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一颗爱家乡爱国家的心始终不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