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羊皮鼓舞的当代忧思与发展路径分析
- 来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彝族,发展路径,分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18 11:45
羊 倩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自古盛行的“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使中国的“鼓舞”文化大受欢迎,而隶属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至今仍保留着击鼓起舞、乐舞飞扬、生命荡气的艺术形式——羊皮鼓舞。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本根植于华夏大地的少数民族文化遭到了冲击,甚至即将失传。
一、彝族羊皮鼓舞源起
彝族羊皮鼓是“法师”苏尼使用的沟通神明的法器。其大概样貌为双面羊皮的圆形手鼓,鼓的外沿被竹片或木片包裹,鼓面由山羊皮或羚羊皮做成,并用柏枝弯成鼓柄连接鼓的外沿。另有鼓槌,上半部分呈S 形,或用带毛的羊皮包裹鼓槌头部,用皮筋作鼓穗,底端有用彩色布条系于鼓圈上。而羊皮鼓舞即是因以羊皮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彝语叫“冉木比”,或叫“苏尼皮鼓舞”、“毕摩祭祀舞”,是流行于彝族民间的祭祀舞蹈。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凉山、攀枝花、贵州等地。此舞以驱邪除魔、超度亡灵为目的,是地道的原生态表现形式,是当地人纯粹的生息动态。舞蹈时,身体配合轻重缓急的敲击声进行动作。舞步主要有4 步、5 步、和 8 步三种,三步一踮,六步翻花,半翻半转,二翻半转,三翻三转等动作,形似斑鸠吃水、苍蝇蹉脚、喜鹊登枝、公鸡摆尾、金凤亮翅,小鸡啄米等姿态。随着现代生活的影响,彝族羊皮鼓舞在延续传统祭祀性舞蹈本真性的同时,由丧葬礼俗舞蹈逐渐转变为集体性的娱乐性舞蹈,并逐步走上了表演的舞台。
二、当代困境
彝族羊皮鼓舞具有极悠长坚实的文化内涵,才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一直留存至今,但这绝非易事。目前,羊皮鼓舞的传承主要依靠年迈的老艺人口口相传和后辈身体力行的动作模仿,也就是所谓的“师徒制”,再有从小在彝族原生环境中长时间耳濡目染来进行的无意识传播,并没有健全的措施去绵延此艺术形式。此外,其发展还受制于最初的表演形式——宗教集会、婚丧嫁娶。其表演场地多停留在广场、彝人家院或者山间田野,虽然这极好的体现了羊皮鼓舞本真的“泥土之气”,但传播条件也因此受到局限。其次,从继承人来看。彝族羊皮鼓舞的表演者皆为男性,又依赖于前文所提出的“师徒制”,这样的传承方式显然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另外,现代青年大多都离开家乡外出学习、务工务农,在商业气息的巨大冲击下,人们奔向更现代化的文娱模式,使得家乡的文化逐渐掩盖在新时代的大众文化之下,对古老的羊皮鼓舞便少有兴趣,这也是其窘境之一。再次,社会参与度底。这一点主要源于推广效力低下,以及现有的传承人相对闭塞的信息环境和较弱的接受能力。若一直固步自封,必然会丧失一大部分年轻血液对羊皮鼓舞的兴趣。但过分追求新奇,也不可取。所以,我们需要在这“限制”中找到更广阔的天地。那么老艺人也会逐渐产生更开放的态度,青少年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最后,我们常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发展如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之路同样如此。我们需要去记录、开拓、更新,才能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那么如何才能激发人们更高的自主性?如何应对农村地区到城市地区的过渡?如何留下彝族羊皮鼓生命的火种?如何让它形成一种“气候”呢?亟需政策或教育机构的扶持,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羊皮鼓舞从步伐到舞姿到击鼓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实践结合才能尽可能地将使这门艺术站稳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面前。需要有专门的舞蹈人才专门研究它,有专门的场所供其发展,专门的政策聚焦于它,才能使它站稳脚跟。
三、发展路径
(一)校园建设。一方面,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将羊皮鼓舞编排成广播体操,或利用兴趣课。到中学阶段,可以在相关课程中插入羊皮鼓舞的史论。对此,可以参考的是“平地镇中心学校”。该学校在保留羊皮鼓舞原始舞蹈韵味的基础上,将体操的节拍和俚濮彝族打跳的步伐相融合,编排成节奏明快、敏捷矫健的独特课间操《彝风鼓韵》,使整个校园充满活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课堂显然是进一步宣扬民族舞蹈艺术的主阵地。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前辈们的老教材,而是应该走进它并发掘它,将采风后的材料由专业教师规范后带进课堂,打造新的精品课程,建立彝族羊皮鼓舞人才库。同时又对“原生态”进行记录并完整保留。一方面能增强本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又给各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广场自娱建设。对于羊皮鼓舞的普及还应关注自娱层面。 2021 年,区文化馆投入资金,对省级非遗项目《羊皮鼓舞》进行全面创编,在传统舞蹈动作上进行创意升级,并对广场舞版本进行了改编。在攀枝花仁和文化广场,数百名群众跳起了“广场舞版”羊皮鼓舞,大家“打起鼓来跳起舞”,真正让非遗文化走到了群众身边。
(三)对外宣传建设。当下,中国各地区人民逐步脱贫致富,大多数人们不再需要一门心思为生存而焦灼,在现有娱乐享受的同时,也会不断寻找新的娱乐方式。加之交通的便利,为地域沟通铺好了温床,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可以专门进行相关表演,并设置互动,将羊皮鼓舞的宣传结合旅游业带出彝区。并利用现在的“两微一抖”,等新兴媒体产生更大的辐射,让社会中更多人感受到羊皮鼓舞的浓厚民族氛围,增加其传播的可能性。
(四)获取相关政策支持。发展,必不可缺的依然是政策的扶持。首先,就需要村、镇、县、市的干部带头关注,积极搜集、整理、保留、报送更完整、更有力的配套资料,才能引起国家乃至世界的关注。现在国家已有很多政策支持艺术发展,我们要有这样的期待。这是国家强大的生命力赋予我们的信心。其次,带头人包括已有传承人,也包括一些高校的学科带头人。要积极利用触手可及的网络工具进行宣传;在国家提供的平台上力所能及地形成专业项目,有意识地扩大影响,主动解决困难,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民族遗产的可贵。如今,西南地区已有多所高校开设了彝族舞蹈课程,如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可见教育扶持的效果非常可观。对此,我们需要带着一系列问题进行教材或课程的建设:如何既传承文化又培养人才?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代发展同步?既能向广大社会宣传又体现具体语境的地域舞蹈?解决好教育、人才、时代的三角关系也是如今民族民间舞教育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彝族羊皮鼓舞可一直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鼓舞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洗礼与沉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代表着彝族的一个文化符号,更渗透着彝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若要其文化与精神生生不息,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晓婷. 彝族苏尼皮鼓舞动态特征及教材初探[J]. 文教资料,2021(15):43-45.
[2] 郎启训, 王馨. 滇南彝族尼苏支系栽秧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106-111.
[3] 李炫美. 对高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立足点的思考 [J]. 艺术评鉴,2020(06):126-127.
[4] 王梓仲. 浅谈凉山彝族皮鼓舞[J]. 黄河之声,2012(03):70-71.
[5] 谭自春. 彝族羊皮鼓舞[J]. 今日民族,2003(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