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评估

  • 来源:北大荒文化
  •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 发布时间:2023-07-28 12:33

  孙香香 韩李娜 谢卫军

  南通理工学院

  摘 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双重压力也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势必会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而影响对高校所培养人才质量的评价。因此,本文将关注进入到新发展阶段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引 言

  长期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不仅需要个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真过好每一天,还需要社会提供一个稳定、平和的社会环境。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同样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影响身边人使之拥有良好的、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集体效应,进而影响社会总体状态。研究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并积极寻找造成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保持一个稳定乐观的心理状态,从而推动高校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一、关注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在心理影响下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得科学,人们希望通过这门科学可以观察、预测并影响人类的行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保持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使心理和受心理影响的行为保持良好的状态,使人格完善协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且可以良好地适应社会。与之相反的心理不健康则是指心理状态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可能使个体出现焦虑、暴躁或者抑郁等状态。为了保证个人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保持个体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是十分有必要的。大学作为一个小社会,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通过研究这些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对帮助他们保持心理健康状态、推动个人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群体可以接触到各种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金钱至上和物欲享受为主的思想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讲解就要及时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三观进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大学教育改革带来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应届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中国的大学生在社会就业压力和个人发展压力的影响下,自杀、打架斗殴等大学生受心理健康影响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这对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及时关注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制定可行的解决措施,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构建和谐校园都有重要意义。

  三、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类型及成因探讨

  1. 类型。(1)不适应大学生活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一类型的心理问题大多发生在大一学年,尤其是大一上半学期。此时的学生刚刚结束高中生活,尽管在开学前通过网络和前辈了解了大学生活,也在开学后学校举行的活动中感受了大学生活,但还是无法快速适应和之前学习生活大为不同的大学生活。加上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到外地求学,还存在饮食、风俗上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可能使这部分学生出现郁郁寡欢、学习效率低下的状态,甚至产生想要放弃大学学习的念头。这就需要班主任和辅导员及时关注并和这部分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带来的心理问题。人类毕竟是群体动物,需要群体的关注和认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人类需要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但许多学生还是第一次进行宿舍生活,不适应和别人合住;同住人之间也可能存在性格不合、习惯差异等分歧,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宿舍、班级的归属感。长期的无效交流甚至被忽视都会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状况,针对这一类型的心理问题,就需要班级开展活动帮助学生之间尽快熟悉,也需要同宿舍成员互相谅解共同构建和谐的宿舍环境。(3)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受就业环境影响,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学期间获得更多的技能,因此在日常学习之外,许多学生还会进行其他证件的报考,例如教师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证……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压力,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暴躁的状态,针对这一类的心理问题就需要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认真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一证件,及时更新阶段目标以适应发展需求。

  2. 原因。(1)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高校招生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大学生需要通过激烈竞争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进而获得工作机会。然而部分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心理落差,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心态,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需要正确对待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冲击,保持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2)家庭因素。孩子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作为孩子培养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孩子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家庭里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过于强势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过于腼腆和内向,而溺爱孩子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又往往过于自我、缺乏独立性。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在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进而出现心理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3)自我因素。部分学生存在自我认知不清晰,对周围客观因素认知不足的现象,设置了较高的目标却难以完成,打击自信心;在日常社交中更注重自我感受,忽视他人,影响群体融洽发展;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还存在情绪起伏过大的状况,这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调的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社会现实,良好且稳定的心理状态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并推动社会稳定地向前发展。更值得说明的是,随着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研究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有助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总的来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不但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推动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洋.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 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2022(27):57-59.

  [2]  黄婷.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路径探析[J]. 山西青年,2022(17):172-174.

  [3]  关明阳, 周保明.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内江科技,2020,41(12):32-33.

  项目名称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干预机制 项目编号: 2022SJSZ086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