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民办高校课程建设研究

  • 来源:北大荒文化
  • 关键字:课程建设,产业需求,民办本科
  • 发布时间:2023-07-28 14:04

  宋采桥 江方婕

  沈阳城市学院

  摘 要:提高质量是中国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核心任务。民办本科高校在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大力进行课程改革。但在摸索中,受到传统“研究型” 课程影响,课程仍存在创新性较弱,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本文将从“产业需求”为导向,探索民办高校课程建设如何对接产业需求路径研究,旨在更好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建设;产业需求;民办本科

  一、课程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的价值

  服务社会需求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民办本科高校自2009 年进行独立办学改革以来,确立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课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传统化的研究型课程并不能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故此,将课程与产业需求对接,是真正落实“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所进行的专业化教育,是关乎企业用人与发展,学校育人与发展的关键。

  二、课程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路径

  (一)课程目标与岗位能力对接。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应用型本科课程目标是以“职业能力达成”为目标。在课程目标设定上,不能居于传统教材模式、教师主观的认定,而是真正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明确当前产业发展对于岗位人才及岗位能力的需求;在符合应用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寻找到所负责本课程在其中的作用与价值。随之,要将本课程目标与岗位所需紧密对接,从知识、能力、情感素养三个维度来完成目标的设计。

  (二)课程内容与生产流程对接。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基于课程目标的形成,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生产流程对接。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说,学生应更多从课程中获取职业知识,熟悉完整的生产流程,能够掌握生产过程中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素养等。最直观的方式是通过生产流程的学习,系统化的进行展示。而不是基于过于注重理论的教材来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按照生产流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将生产流程进行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从“了解岗位—熟悉过程——掌握能力”三个阶段来完成课程内容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设计,首先应从产业现状、岗位设立、能力需要完成对学生了解岗位的认知教学;其次,从生产流程所涉及的概念、体系进行设计,满足学生对于能力达成前的理论基础;最后是从掌握能力的方面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即基于课内实训等来进行具体方法的操作与说明。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岗位情境化体验对接。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和为了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是行动导向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课程教学组织仍是教师为主体,缺少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灌输式”的教学并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工作学习中,而是被动的接受学习。所以,从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来看,才出现“企业二次培训上岗”的现实问题。按照国家的最新要求,职业院校努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进行实训训练平台的搭建,甚至是通过企业的注入方式,来强化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种政策的提出,强化“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目标。所以课程教学组织中,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将教师从主体变为主导。通过教师主导的学习任务设计、项目设计、实训训练等,让学生在职业情境化中体验完整的生产流程。一方面,保证通过岗位情境化体验,熟悉生产流程,增强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情境化的自主学习,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达成的验证。

  (四)课程考核与能力考核对接。课程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课程考核类别包括:课堂出勤、阶段测试、试卷考试、课程论文、操作演绎、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职业教育是赋予学习者从事某种职业性工作所需能力的教育,其学业评价必须考虑教学内容与职业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习成功与否,最终只能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衡量,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绩效表现。故此,课程预要实现职业能力的形成,就必须将课程考核的方式与方法同 “学生能力达成”相互匹配。教师课程考核的设计应该仅仅围绕“课程目标”,结合知识目标,教师可以采取阶段测试、试卷考试、论文等形式;针对能力目标,可以通过项目设计、实验实训、小组任务等来完成,将考评标准与职业kPI 考评结合。

  三、实施建议

  积极开展课程设计前的社会调研。课程建设的社会调查应包含产业最新变化、岗位需求与能力要求、生产流程。产业最新变化方面可以辅助教师洞察最新的产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文件中过时、过旧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岗位需求与能力要求,即要求教师在明确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可转移能力。生产流程,即要求教师通过社会实践,熟悉目前生产流程,并形成教学模块。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课程建设预想真正实现能力达成,真实化项目进入课堂是最为有效的推动力。所谓的真实化项目是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实训室的基本设施,将校企合作的单位真实的工作内容移入学校课程进行完成。此种方式,第一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完整的工作流程,通过真实项目的操作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职业成就感;第二,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课程建设,以项目为主体,以模块化进行项目驱动,明确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更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效果。第三,真实项目的落地,不仅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能提高学校资源收入,更好的用于生产与研究,实现良性循环。

  小 结

  课程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专任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负责人,通过与产业需求对接,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行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艳, 魏东婷, 罗圣砚.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路径研究[J]. 大学,2022(17):75-78.

  [2]  王菲. 民办本科高校项目化教学研究[J]. 决策探索 ( 下),2021(03):80-81.DOI:10.16324/j.cnki.jcts.2021.03.044.

  作者简介:宋采桥,女,汉族,1989 年8 月,沈阳城市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课程研究。

  江方婕,女,汉族,2002 年6 月,沈阳城市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

  本成果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1 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 CANFZG21024《民办高校课程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