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业本教学设计之尝试
- 来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学重难点,教学切入点,思维发散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28 21:23
傅一青
义乌市江东中学
摘 要:《作业本》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是教学的有效巩固、高妙引领和强劲支持。本文以《作业本》为抓手,从明确教学重难点、抓准教学切入点、点燃思维发散点三个角度,深入挖掘当中的教学资源,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让“作业”和“教学”和谐共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业本》;教学重难点;教学切入点;思维发散点
《义务教育教材• 语文作业本》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编写。为避免语文课堂作业课外化的不良倾向,我们不能单纯地把作业本当做课后评价检测的训练材料,作业本的使用应该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甚至作业先行,走在课堂教学之前,更可以把作业本渗透到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帮助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一、依据《作业本》确定教学重难点
依据美国教育家提出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核心思想,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采用“逆向设计”的思维:以终为始,在设计初始就要明确预期结果,坚持结果导向而非内容导向,从(学生的)输出端而非(老师的)输入端考虑问题。作业本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评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角色,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初始,就能站在测评者的位置,借助作业本,着眼于作业本,依据作业本中的习题,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将目标、评测、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教考统一检测评价”,就可以“以终为始”,避免教师的教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教与学“两张皮”的尴尬局面。
八下《回延安》,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按照传统模式把语言品味作为教学重难点是不太合适的。就在我不得其解的时候,《作业本》中的“课堂导学”给我指了一条明路。这道题目在《回延安》这一课的作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编者应该是有意为之,其用意是把朗读作为评测学生《回延安》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要求学生在朗读设计的基础上,再来品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先朗读后品析,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品析,这样的设计,无疑凸显了朗读的在这一单元这一课文中的重要性。基于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1. 结合《作业本》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2. 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而这两个教学重难点的达成,也是一气呵成的,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作业本》,抓准教学切入点
钱梦龙先生曾说过,上好一节课要选择两个点,一个是聚焦点,另一个是切入点。教学切入点,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直接决定了一堂课成功与否、精彩与否。教师在解读文本、达成高效阅读教学目标时,要善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整体地走进去,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作业本》中的一些题目设计就帮助我顺利地找到了课文的教学切入点,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关键,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八下《安塞腰鼓》为例。在教学设计之初,我把梳理文章脉络作为教学切入点,因为这篇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非常清晰,可分为“擂鼓前”、“擂鼓中”、“擂鼓后”,可是,我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却发现这样切入显得非常鸡肋,比如分段由谁来分的问题,若由老师来分,灌输式的教学,对学生无益;若由学生来分,文章段落多,分段难度大,势必会占用大量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在摒弃了这一思路后,我又尝试从朗读上寻找突破口,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 ”这一句式,分小组进行朗读。可问题是,朗读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朗读想要达成何种效果?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指向,朗读就会流于形式,浮在表面,漫无目的朗读也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就在我囿于这两个问题,一筹莫展,甚至想另觅教学切入点之时,《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二“分析内容,体会散文之美”给了我灵感。“散文之美”四个字,一下把我带入了明朗之境。《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又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因而将“朗读”作为教学切入点应该是可行的。但是朗读抒情散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要求掌握的阅读方法,而《安塞腰鼓》出现在八年级下册,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朗读,既有炒冷饭的嫌疑,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将教学切入点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二,概括刘成章散文的特点,体会其散文的诗意美。这样的教学切入点,既解决了原先朗读没有落脚点的问题,也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这一类抒情散文的理性认识,更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一次提升。
三、依据《作业本》,点燃思维发散点
《作业本》中的“课后拓展”部分主要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深化,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有助于扩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侧重于发展提高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好《作业本》的“课后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筛选、概括、审美、赏析、比较、批判等高级阅读思维能力,进而举一反三内化为语文素养。
如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汉乐府,其文体特征本该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但以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甚至将其遗忘或是回避。同时,它又是一个教学难点,如果教师单纯讲概念、说理论,学生必定一知半解,效果大打折扣。《作业本》“课后拓展”部分的题目设计巧妙地突破了这一难题。在梳理完《木兰诗》的字词内容后,利用《作业本》补充拓展《汉乐府》和《十五从军征》两首汉乐府,再引导学生依据题目当中的提示,从内容、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三个角度与《木兰诗》进行比较阅读,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汉乐府的认知,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使课堂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借助《作业本》 “课后拓展”来达到“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从“深度、广度、厚度”三方面解读文本,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与文本思维火花的碰撞,为学生铺就通往自由顶峰的大道。
参考文献
兰特· 威金斯 杰伊· 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