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力能源产业绿色低碳有序转型的策略探讨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能源,绿色低碳,策略探讨
  • 发布时间:2023-07-29 16:00

  阮传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电力能源安全是关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广东作为能源消费大省、资源小省,近两年来,受国内外“电荒”传导影响,电力紧缺时有发生,电力能源结构亟需优化。随着广东电力需求不断攀升和全球气候治理趋严,电力能源领域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企业对绿色电力的需求也越发旺盛,加强海上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供应势在必行。为了有效推进电力能源有序转型,本文作者作为省政府参事调研团成员围绕该领域开展了多次深入调研,经认真梳理调研资料,给出了电力能源产业绿色低碳有序转型的对策建议。

  电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近年来,广东传统电力系统供电不足,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推进电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改善电力能源结构、保证电网安全已迫在眉睫。

  (一)从国际碳关税层面看: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

  由于欧盟碳关税主要针对高耗能企业,而广东能源消费以高碳化石能源为主,产业体系中高耗能的重化产业占比较高,欧盟碳关税的推行势必将会影响到相关产品,例如为了规避碳关税,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采用100% 可再生能源电力,该公司目标到2025 年为整个湛江一体化基地提供100% 可再生能源电力。虽然当前广东出口到欧盟的高耗能产品占比不高,但碳关税未来可能不只是针对终端产品,而是追溯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环节。同时,其他发达国家已经对碳关税表示了兴趣,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都在考虑加入进来,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这就倒逼广东必须进行电力能源低碳转型,否则就失去全球市场竞争力。

  (二)从“双碳”目标层面看:绿色低碳转型是主要抓手

  能源领域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在我国对外宣示的“双碳”目标4 个主要指标中,与能源直接相关的就有3 个,而电能在能源系统中占比最大,绿色低碳转型将是减排的主要途径,对推进“双碳”目标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国家发改委持续出台绿色电力发展促进措施,2022 年1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提升电力市场对高比例新能源的适应性。广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部署,2022 年7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50 年,广东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从电源结构层面看:绿色低碳转型是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增长,广东用电总量不断攀升,如 2022 年7 月25 日,广东电网统调负荷创历史新高,同比提升4.89%。然而,2021 年以来,受制于电网网络约束、省内骨干支撑和应急备用电源不足、西电东送不确定性增强以及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国际能源市场等内外部因素影响,煤炭、天然气资源供应紧张、成本上升,煤电燃料成本与上网电价严重倒挂,火电类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广东电力供应可靠性不足,高峰负荷时段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时有发生。全省上下不得不出台限电措施。在此背景下,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全力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清洁和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广东的不二选择,以阳江、汕头、汕尾、湛江等为代表的海上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供应发展迅速。

  广东电力能源有序转型的制约因素

  (一)绿电项目存在风险,耐受能力有所不足

  调研中发现,粤西某外企公司湛江一体化基地预计2024 年底前100% 使用绿电,以便彻底实现零碳生产线。某钢铁公司负责人也强调,公司急需大规模采购绿电,出口产品需要绿证等认证证书。尽管绿电市场需求量较大,但绿电项目存在季节性、间歇性、随机性特性,长时段大幅度波动给电力可靠供应带来风险。目前,风电、光伏多采用电力电子变频器接入电网,对极端天气的耐受能力相对脆弱。2021 年国家取消对海上风电的电价补贴,省里为有序引导海上风电产业,出台了新建风机的三年补贴政策。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为提高收益,纷纷加快推出新机型,据反映目前新推出参与投标的11 ~ 12 兆瓦机型,甚至一些企业已开始设计更新一代的15 ~ 16 兆瓦风机,这类风机仅通过设计认证,还没有通过第三方认证就匆忙上马,将可能存在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

  (二)新能源项目阻力较大,电源结构仍需优化

  虽然近年来广东在海上风电、太阳能、氢能、核电方面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还有巨大空间。海上风电方面,广东规划的粤东海上风电厂址位于国管海域专属经济区,是未来广东海上风电平价开发的主要区域,但因受军事、国管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不明确等因素影响导致目前无法大规模开发。太阳能方面,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大,用地落实难度大、时间长,且项目升压站部分建设用地指标获取难。调研中发现,已获得工信部绿色工厂认定的湛江晨鸣浆纸有限公司反映工厂内部光伏发电供应不足,希望获得场外附近场地建设光伏项目。氢能方面,佛山、云浮等城市尝试公共汽车使用氢能电池,虽然2022 年8 月份省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放宽了制氢条件,但佛山氢气气源仍然不足,需从相邻城市购入,且储存和运输成本较高,目前全市1500 台氢能公交车,只有500 台在使用。核能方面,目前核电占我国能源结构的比例较低,装机口径占2.24%,发电口径占比4.86%,与欧盟和美国的27% 和 18.91% 核电发电占比相比差距明显。

  (三)价格机制尚不完善,长效机制需要引导

  当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绿电交易规则,现有交易模式效率不高、责权不清。当前有直接交易和认购交易两种交易模式,直接交易模式中,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通过双边协商、集中撮合等方式形成最终电价进而达成交易,然而,用户提出的绿电价格往往难以达到发电企业的预期,造成供需交易价格匹配难度大,交易时间长,成本高。此外,绿电交易主体大多是希望通过减碳行为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竞争力的领先企业,大多数企业绿电消费观念相对滞后,清洁能源消费意识不强。火电方面,国家实行基准电价+ 浮动电价政策,电价上涨受民生、经济等多重因素制约,而煤价、天然气价格市场波动幅度远大于电价波动幅度,导致火电发电成本易产生倒挂,无法有效疏导,从而影响西电东送。云南省是西电东送的主力,座谈中他们提出希望完善利益分配政策,其中关于广东对超洁净排放的煤电企业,每度电加价一分的做法,他们认为云电也应享受,因为水电是更清洁的能源。

  推进电力能源有序转型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推进市场改革,积极拓展对外合作

  践行“双碳”战略,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统一大市场是必然选择。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广东电力市场化改革虽走在全国前列,但电力市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调节“价格平稳”与“反映需求”之间的矛盾仍需深入研究解决。首先,要大力推动广东电力现货市场发展,并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推动重点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创新综合解决企业用能问题。其次,完善各类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提供辅助服务的市场化补偿与分摊机制,引导做好重点产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高产值低能耗企业的供电保障。最后,需要着力解决好“西电东送”可持续性问题,积极争取西北综合能源基地、大湄公河区域等地区的清洁电力,争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能源网络。从完善利益机制、调动积极性的角度看,建议研究一下云南省提出的对绿色低碳电力每度电加价一分的诉求,以及青海省反映的大规模过剩光伏电力因电缆线路问题无法送达广东的问题。

  (二)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强迭代装备监管

  海上风电是广东发展新能源比较突出的优势,目前运行的海上风机主要是5 ~ 8 兆瓦的,该类型号风机相对比较成熟。调研中发现粤东地区部分企业新推出参与投标的高功率新机型仅通过设计认证,还没有通过第三方认证就匆忙上马。为此,我们建议:首先,为了创造一个较为宽松过渡的环境,建议省里延长补贴的时间,建议推出五年补贴政策,今年每千瓦1500 元,明年1250 元,后年1000 元,第四年750 元,第五年500 元,之后取消;其次,加强迭代装备的招标监管和试验场。建议在具有全产业链基地的阳江市设立风机新型号试验场和认证,以开展迭代装备的规范试验和认证;再次,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攻关。建议加强大容量抗台风海上风电机组、漂浮式风机基础、柔性直流送出等技术攻关,加快风电电网设施建设,增强接纳能力;最后,积极探索深远海风力发电。远海风电场的优势在于风速更快,利用小时数更高,发电效率更高,因此,广东应积极探索并出台深远海风力发电发展规划。

  (三)因地制宜建设光伏,不断推进分类发展

  光伏发电由于是白天发电,不同于海上风电昼小夜大,光伏发电容量有效利用系数明显高于海上风电。建议深入推进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发展。一方面是利用各类资源发展分布式光伏。中山大洋电机企业用电负荷达到1.2 万千瓦,在屋顶装了0.7 万千瓦的光伏板,2022 年开始准备再建设电池储能,届时将基本满足自身用电需求,这些做法可以借鉴。建议做好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和安全标准,鼓励地方、企业和居民充分利用公共屋顶等各种资源,参与分布式光伏建设。另一方面是整合政策体系支持集中式光伏。集中式光伏主要在农村,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需要较多土地,但实现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渔光互补的政策规定不明确。建议省里各部门充分沟通协调,明确各种互补的标准、条件并联合发文,同时加强区域规划,合理利用资源,避免小、散、乱现象。

  (四)加大煤电气电改造,兜底保障绿电发展

  提高气电、煤电消费比重,适度压减非发电消费用气、用煤,推动煤炭、天然气和新能源实质性联营,既有助于解决火电机组生存问题,又促进可再生能源建设与消纳。发挥煤电、气电支撑性和调节性保障作用,加快推进清洁高效火电建设,争取国家支持通过风火互补、容量替代等方式新增一批支撑性和调节性火电项目。全面完成全省火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大力推动绿色节能、碳利用等技术创新应用。目前改造后的机组发电能力可实时灵活调节,当新能源消纳比例上升时又可减少发电而不停机,这显然为火电发挥调节兜底作用创造了重要条件,但改造投入大,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辅助服务市场,适当提高调频调峰电价,支持火电企业良性发展。

  (五)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发展储能产业

  核电方面,广东现有核电机组14 台,装机容量1614 万千瓦,居全国第一;核电在广东各类型机组中保持了最高发电水平,以占省内电源11% 的装机规模支撑了24% 的省内发电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有序推动廉江核电等已获批项目建设,并持续推动后续一批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储能产业方面,在新能源高速发展的今天,储能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型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电力系统绿色低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应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尽快开工建设云浮水源山、汕尾三江口、河源岑田、茂名电白等抽水蓄能电站。储能技术方面,加快新型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等关键技术创新,推进太阳能电池工艺与设备研发。加强储能系统集成、试验检测、监控运维、梯次利用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支持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及独立储能等各类储能项目建设。

  作者为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兼任2022 年度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调研团专家组成员

  (编辑/ 王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