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种粮有奔头?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种粮,奔头,专题
  • 发布时间:2023-08-05 11:27

  文/林俊 陈伟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近期,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对成都、德阳、绵阳等10 余个市(州)、451 户种粮农户、250 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了专题调研。

  结果显示,四川种粮主体总体呈健康发展态势,收益有一定保障,但受政策不完善、自然条件以及传统观念等影响,规模化种粮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加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足现象加重,农资价格上涨较快,种粮成本较高、收益偏低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如何有效保障种粮主体收益、提振种粮积极性依然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种粮主体收益保障较好

  种粮主体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四川加大政策、资金等多方面要素投入,不断蓄积发展势能,全方位增强种粮主体的发展动能,多维度支持种粮主体健康稳定发展。

  强化培育扶持,蓄积发展势能。2022 年, 四川持续开展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全产业链培训,提升种粮主体经营管理、专业生产和技能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着力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全省范围内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000 名,打造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头雁”队伍,进一步蓄积种粮队伍实力。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动能。2022 年, 四川累计安排资金超过6.6 亿元用于扶持种粮主体发展。其中,安排4.8 亿元开展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在19 个县(市、区)实施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建设,推进县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提升。持续的资金投入增强了种粮主体的发展动力。

  强化金融支撑,护航健康发展。2022 年,四川对符合条件的小农户匹配最高额度30 万元、最长期限5年的农户信用贷款,扩大小农户授信和用信覆盖面。推进“家庭农场信贷直通车”“农信快贷”,推进家庭农场“批量授信”,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0万元。推广“种植贷”产品模式,在还款方式、期限设置上与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周期相配,额度最高200 万元,期限最长10 年。多样的金融政策支撑护航了种粮主体健康发展。

  种粮主体收益有保障有提升

  四川在种粮增效降本两端持续发力,扩大强农惠农政策种类及受众群体覆盖面,提升种粮主体收益;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有效降低种粮成本。种粮主体收益有保障,有提升。

  政策种类多覆盖面广,种粮主体满意度高。2022 年,四川种粮主体享受的补贴多达10 余项,主要补贴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项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水稻大豆油菜种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贷款贴息和信贷担保等。强农惠农政策种类多、覆盖面广,种粮收益有增加,群众满意度高。调查显示,97.1% 的农户及87.6% 的经营主体表示享受过种粮优惠政策或相关补贴;82.3% 的农户及63.2%的经营主体对国家种粮补贴及相关支持政策表示满意,仅有2.4% 的农户及8.0% 的经营主体表示不满意或不清楚。

  社会化服务降本增效,种粮意愿高信心足。近年来,重农抓粮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助推粮食生产“耕、种、防、管、收”环节社会化服务程度显著提升,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种粮开支,降低了种粮成本。调查显示,48.1% 的农户和66.8% 的农业经营主体在粮食生产各环节采用过农业社会化服务。74.9% 的经营主体认为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后生产成本有所降低。种粮成本的逐步下降和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种粮主体的收益有积极作用。

  种粮水平提升势头较好

  近年来,四川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共享、共赢、共促机制,积极推广实用种植技术、有效合作模式,以点带面,以面促升,种粮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发展势头较好。

  共享生产经验,带动周边共同发展。调查显示,有69.7% 的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种植时间在4 年以上,这部分业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推动种粮主体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发挥了示范、提供了借鉴。如乐至县锦弘农牧公司近年来租赁养殖场周边300 余亩土地种植小麦,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将种养循环模式不断推广,在扩大收益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共享生产模式,带动多方互利共赢。四川各地积极创新种粮主体经营模式, 通过“ 合作社+ 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据调研了解,蓬溪县建设产业园区种植小麦1.36万亩,通过“园区+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种植小麦,实现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带动农户种粮收益明显提升,多方合作取得良好效益。

  种粮积极性和收益仍需呵护

  扶持政策力度不足,相关机制不完善,收益保障不到位

  调查了解到,当前四川扶持种粮的补贴有10 余项,虽涉及范围广泛,但补贴标准总体不高,对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收益的作用还不太明显。同时,“谁种粮谁收益”机制未精准落地,部分补贴尚未落实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了种粮积极性。调查显示,67.8% 的农户和70.0%的经营主体希望健全完善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种粮补贴标准; 54.1% 的农户和40.4% 的经营主体认为,当前制约种粮收益提高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粮食收购价格偏低。

  生产自然条件受限,基础设施较薄弱,收益保障不充分

  四川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异大,有近七成耕地分布在丘陵山区,堰塘沟渠、提灌站等农业基础设施不足,且部分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效率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种粮收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调查显示,40.6% 的农户和48.0% 的经营主体希望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抗灾保收能力。

  农资市场不稳定,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收益空间受挤压

  近年来,受国际地缘政治影响,以化肥为代表的农业生产资料原材料供应紧张,加之市场竞争激烈,部分经销商行为不规范,导致农资市场供求不稳定,农资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进一步挤压种粮收益。调查显示,72.7% 的农户和77.2% 的经营主体认为,当前制约农户种粮收益提升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种粮成本居高不下。

  受传统观念影响,耕地流转不顺畅,规模效益难发挥

  受“家里有地心中不慌”等传统观念影响,宁愿撂荒也不流转,流转中途强制毁约等现象均不同程度存在。由于部分耕地无法流转,成片、成规模的集中种植存在困难,种植成本不易降低,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老龄化程度加重,劳动力短缺突出,生产效率受抑制

  由于种粮比较收益较低,当前绝大部分年轻人不会种地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困境较突出。而岁数较大的农户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对科学种田接受程度低,对机械化使用存在困难,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种粮收益也较低。调查显示,从事粮食种植时间3 年以下的农户占12.6%,经营主体占29.6%。种粮农户中,29 岁以下的仅占2.7%,50 岁以上的占63.3%。

  让种粮更有奔头

  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有效补充种粮收益

  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农业经营主体的商业保险产品,积极推进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试点,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购买各类保险,并给予一定补贴,提高经营主体抗风险的能力;转变惠农政策补贴形式,国家惠农补贴资金增量要向种粮大户、种粮家庭农场等倾斜,引导种粮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增强种粮增收的预期,提高种粮大户、种粮家庭农场的种植积极性。

  加快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种粮收益基础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农田建设助力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改造升级高标准农田田间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成区道路路网布设,为中、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使用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提升网络覆盖度,聚焦农村网络深度覆盖和高质量发展,为畅通市场信息、直播带货以及电商销售创造条件。

  加强农资供求市场调控,强化种粮收益保障

  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加强协作,严厉打击农资擅自涨价、不执行最高限价、倒买倒卖及制假售假行为。搞好部门间信息沟通,加强市场调研,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分析原因,实时监测农资生产、需求、价格波动情况,加强各环节调控和管理,确保农资价格稳定、合理,最小限度挤占种粮收益空间。

  完善土地有效流转机制,发挥种粮规模效益

  从土地经营权流转条件、办理程序、流转年限、租金水平、纠纷调解、权益保障等方面建立制度框架,防止出现流转年限到期后“漫天要价”或强制流转农户土地等问题,依法保护土地流转双方权益;从政府补贴的角度积极研究激励土地流转机制,促进新增补贴主要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积极流转土地的农户,引导和鼓励农户积极有效流转土地。

  优化种粮人群队伍结构,激发农业人才效用

  加强教育培训,通过走进家里、请到学校的方式,对现有农业生产人群专业知识、生产技能、科学种植、思想意识等进行培训教育,从生产质效上提升收益;加大人才引进,通过实施财政补贴、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吸引农业院校学生、外流种植能手、有志青年等群体加入农业生产活动,从队伍才智上促进收益提高;提升农业人员的获得感,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定期评选农业生产带头人、“土专家”“粮秀才”等,通过优化队伍结构促进种粮收益提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