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审美,教育,素养
  • 发布时间:2023-08-12 14:13

  戴 容

  依托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是丰富拓展小学生审美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归纳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以及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明确如何有效挖掘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元素的基础上,从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联动课堂内外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发挥审美主观能动性、合理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等角度,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所参考。

  审美教育作为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多维素养培育具有重要价值。从本质上来讲,审美是面向小学生心灵层面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艺术的方式使小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进而培养他们逐步形成高尚的情操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尽管审美教育主要以艺术手段面向小学生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艺术课程才能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渗透审美教育,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积累与审美体验的同步进行。因此,有必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路径研究,在丰富拓展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新的教育范式。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结合目前小学阶段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来看,无论是教材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元素。在课文题材方面,既有展示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课文,又有描写山河绚丽场景的优美文章,同时还有描述伦理亲情、感人肺腑的人物艺术形象的叙述内容;在选材方面,小学语文更加侧重于选择与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相一致的教材内容,目的在于给予小学生童心童趣体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在体裁方面,形式十分丰富,既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谣、儿歌,又有简单明了、易读易学的记叙文,同时还有文化特征突出的古诗、诗歌等;在教材配图方面,既有色彩均匀、明亮柔和、人物造型丰富的封面背景,又与课文内容相互呼应,结合生动形象、富有美术气息的插图,从而使艺术美学贯穿于学生学习教材的全过程。这些内容都为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教师在面向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以上美学教育切入途径,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体会形式多样的美学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循序渐进发挥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提升德育效果

  实践证明,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了道德意识与情感认知的有效结合,才能推动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培育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开展道德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并形成相应的行为。此外,由于审美教育更加具有生动形象、情感活跃的特征,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使枯燥呆板的德育变得形象生动,实现德育引导性到自律性的转变,为少儿所乐于接受、育德于心。

  2.2 强化智育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通过情感影响的交融,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兴趣,并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知识的认知,形成对探索、应用语言文化之美的学习动机。同时,依托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可以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语言文字自行勾勒富含美学元素的场景,引发深层次思维意识。此外,通过审美教育,还可以传授课文以外的知识内容,使小学生具有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小学生知识构成体系。

  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审美素养是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百宝箱,可以看作是激发小学生潜能的储存工具。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类美好事物。与此同时,通过审美意识的增强,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寻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导向,使他们对未来自身的发展树立信心。

  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元素的有效挖掘

  3.1 挖掘教材中的人性真善美

  人性中的真善美往往存在于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只要留心观察,处处都可以映射出人性真善美。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的文章汇集,有关人性真善美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备案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性真善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体会。例如,通过课文《我不能失信》,引导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诚信的重要性;通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无私。这些富含人性真善美的教学内容,都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挖掘。

  3.2 挖掘自然之美

  大自然孕育了自然之美,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描绘自然之美的课文。例如,老舍先生所著的《林海》一文,从岭、林、花三个角度对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壮丽景色进行了描写,在表达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的同时,细致体现出了大兴安岭的自然之美,令人向往。

  3.3 语言的意境之美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反映,同时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通过词语的有序组合,可以使人体会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挖掘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之美和韵律之美。例如,古诗《赠汪伦》通过七言绝句短短28个字,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了诗仙李白与汪伦之间的诚挚的友谊,诗文读起来也十分朗朗上口,可以使读者充分领会语言意境之美。

  4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4.1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联动课堂内外审美教育

  (1)灵活采用微课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美学感官体验

  微课可以通过画面和声音配合,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思维方式,将原本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框架。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可以将知识内容以多种形式表示,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可以将每次微课授课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结合所要传授的课文知识内容,充分融入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通过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美学表达方式,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课文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立体化理解。

  例如,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有关的视频和图片供学生课前参考。在此期间,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分享讨论,通过微课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本内容,为学生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汇集美学教育资源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拥有独立的感情体验,在扩充他们语文阅读知识面的同时,使他们自主建立语感环境。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扩充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量。可是,学生要看的课外书数量不是一个小数目,要求学生将所有的书籍买回家显然是不现实的、不实际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开展数字化教学,也可以让学生们回到家中,通过网络搜寻相关的课外电子书,使他们充分感受课外知识中所蕴含的美。学生在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一个主题,循序渐进吸取相关课外知识,增加阅读积累量,开阔知识视野。

  比如,学生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老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回到家中,查阅相关的有关蝌蚪的生态知识或者搜寻相关的课外书籍。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蝌蚪的生态常识,进一步扩充学生生态领域的知识,使他们从小就对相关的知识产生认知,这样在进入到中学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4.2 发挥学生审美主观能动性,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1)提供课文学习审美意境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可以借助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文有全面而透彻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展现出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这样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例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首先需要借助音乐来创造一个伤感的氛围。当作者远在他乡思念故乡的亲朋好友时,内心的情感是悲凉的,诗中千古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说出了作者在内心深处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农历9月9日是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诗文的阅读,来进行画面的想象,看一看当时作者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这首诗创作时恰逢茱萸开放,被赋予的意象就是思念故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诗歌中的文字寓意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巩固古诗文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自我体验

  在课文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自我体验,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审美情趣,乃至作者在写诗时的内心情感体验。例如,诗歌体裁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作者写诗时生平遭遇以及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横向对比,使他们体会作者在不同境遇环境下,一个人内心表达方式的差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量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大胆进行审美体验,主动探究课文以外的美学内容。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而且对课文的理解将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产生新的看法。

  4.3 合理应用读写结合方式,提高学生审美综合素养

  (1)设计读后感表达审美情感

  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有效理解,并借助对写作方法的有效分析,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人文情感。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抓这一环节,借助学生内心情感的波动,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对作者写作思路的分析,指导学生形成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引导他们进行审美体验情感的表达。这样学生只要结合自己内心所感所想,组织恰当语言,便可完成一篇富有情感的读后感。

  例如,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联想生活场景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八个字虽然字面意思简单,但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度品味文本的内容,然后结合个人的经历进行创作,从而完成阅读与写作的有机整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深化阅读文本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精彩极了”的审美获得感。

  (2)提升学生阅读中的审美体验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阅读注意力较弱,加之阅读内容文字量时常较多,给学生带来的是枯燥乏味的心理体验感。因此,有些学生在开展阅读时,往往凭借的是三分钟阅读热度,通常会造成对文章的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阅读程度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借助科学的办法,渐进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率。完成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以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摘抄精美的语句或段落,并自主进行分析,逐步形成符合正确的阅读习惯。

  例如,课文《藏戏》中,作者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展现了藏戏中不同人物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不仅条理清晰,更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可以使读者对藏戏中的人物身份有清晰的了解。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独立的时间来汇总,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从而加深对阅读中美学元素的体验,形成深度阅读。

  5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少儿学习与认知能力发展最具可塑性的阶段。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需要依托各类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渗透实施。语文教育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元素为审美教育的渗透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及人格塑造提供了新的教学路径。实践中,教师应当在深度挖掘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元素的基础上,创新语文教学组织方式,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自觉、自发洞察学习与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循序渐进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喀什市实验学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