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 发布时间:2023-08-12 14:17

  张庭贵

  信息时代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其作用就是让学生辨别出信息具备的真实价值,并通过信息平台促进自己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因此,教师需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通过多元化教学策略,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以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现状及其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述。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其对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通常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而高中生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坚实力量,就需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形成适合社会发展及其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以及能力。鉴于此,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具体教学时,信息技术的教师需准确地把握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以此为基础,在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以确保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实现,并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1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能够体现信息技术的魅力,抑制学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1.1 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相对比较差,导致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从学生素养的角度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析,没有重视信息技术的育人价值。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停留在表层,只要学会上网、学会聊天、学会购物、学会打游戏,就算完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学生不能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的原理,只是简单地操作或体验一些常用软件功能,与核心素养理念要求相差甚远。同时,信息技术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教师让学生单纯地学习理论,忽略实践的价值,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逐渐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不佳。

  1.2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方向。然而,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技术目标不够明确,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略了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和育人意义,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传统的知识型教学目标下,难以真正唤醒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积极性,学习动力不足。

  1.3 信息技术教师方式欠缺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结合信息技术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教师应紧紧围绕“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信息技术内容,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展现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当前教师往往忽略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单纯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难以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探究学习中,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4 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少

  高中信息技术是基于实践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然而,学生依然束缚在理论的记忆和学习中,枯燥的知识点进行记忆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内涵,忽略了信息技术的操作性,不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缺少信息技术活动的支持,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限制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1 创设情境,培养信息意识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既需考虑到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学习情况,又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掌握,以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而信息素养则是个体对于信息形成的敏感度以及判断能力。但是,高中生自身的信息意识通常较低,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有关知识,此时,信息技术的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就需注重学生自身的信息意识培养,促进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以促使学生学习到相关信息技术的同时,能经过杂志与网络获取有效的信息。在学生充分掌握有关信息后,就需对其信息敏感度实施培养,从而使信息具备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鉴于此,信息技术的教学当中,教师需与相关教学内容结合,给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以促使学生在情境当中掌握到相关信息。

  例如,在对信息获取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呈现北京奥运会的场景,展示给学生有关图片、文字及视频,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到的信息技术搜集中国代表团在运动会中的表现,并实施汇总与整理。经过该方式,既能增强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出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兴趣,以促使学生获取到丰富的信息。通过该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信息意识得到明显增强,而且还能改善学生对于信息掌握以及判断的能力。又或者,在对信息及其特征的有关知识开展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师可先引入相关的信息概念,将其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信息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并能够通过信息分析相关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信息具备的价值,而且还会主动地关注到身边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学生自身的信息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2.2 设计悬念,激发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究信息技术内涵的源泉,通过设计悬念,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够激励学生。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和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悬念的时候,应明白:信息技术创设要能够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兼具趣味的引导性,让悬念指引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活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首先,悬念需要紧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能够融合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内心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精心设计出具有科学性的悬念,以最大限度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活动做好铺垫。其次,悬念要具有科学性,不能天马行空。创设悬念可以融入信息技术前沿科技或是特效技术,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顺应学生的心理学习需求,以及认知规律等,设计出科学性的悬念,颠覆学生已有认知,激励学生揭开悬念背后的谜题,这一过程既集中了学生的精力,也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的探索和学习乐趣,发挥悬念的最大价值。再次,设计的悬念应具备价值性。创设悬念并不意味着随手拈来一个问题,就能成为学习悬念,也不是深奥难懂学生不明所以的问题。教师要体现悬念的价值,既要能够为学生的兴趣做好铺垫,也要让悬念成为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的阶梯,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既定学习目标。最后,悬念还应该具有巧妙性。基于悬念教学的内涵,教师还应明确悬念创设是一门非比寻常的艺术,良好的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悠长,还能够巧妙地将枯燥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操作内容,增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力。

  2.3 与生活结合,培养计算思维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培养中,计算思维是重要内容,其更多是立足于计算机的范畴,通过其思想方法进行具体问题的解决。就信息技术的教师来说,其需要明确计算思维不只是受到了计算机的影响,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教师要发掘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素材,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实现学以致用,这样学生才更有动力进行学习和探究。鉴于此,在实际教学前,教师需与学生的实际结合,将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讲解给学生。

  例如,在对“回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将学生经常将雨伞落在食堂餐桌为例,在学生发现到雨伞落在食堂后,就会原路返回找伞,这个过程就是“回推”。此时,就能明确计算思维和周边生活现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信息技术的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对学生自身的计算思维进行培养。如停车场中学生的自行车丢失,怎样运用停车场监控,用最短的时间找出偷车贼?通过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思想方法进行问题解决,可通过编程思想当中折半查找的方法,即先将进度条拖至监控视频的中间,观看自行车还在不在,若不在,再拖至前半部分的中间,若在,则拖至后半部分的中间,以此反复,不仅能有效缩短视频,而且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实现问题的解决。又或者在对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引入游戏账号,只要注册一次,游戏角色的所有属性和内容都与账号绑定,只要登入账号,就能够看到以前的信息和相关属性,这就是数据库在默默地工作。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计算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促使学生充分领悟到数据库在信息技术中的功能和作用,掌握信息技术的直射结构,了解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方法。通过该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形成基于生活的计算思维,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2.4 设计教学任务,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创新性,相比其他学科和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教师也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征,构建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其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数字化资源以及工具,合理地规划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中存有的问题实施创造性处理,在不断尝试和创新中体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内涵。因此,教师需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将关键知识和核心内容融合到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项技能和知识分析任务、解决任务,融会贯通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使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的学科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例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机器人投篮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机器人投篮作为学习任务开展探究性学习,当获取到任务通知之后,信息技术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投篮比赛的具体规则与形式,通过计算思维的相关方法,对学习任务实施分析与讨论。信息技术教师需明确教学中存有的问题,对问题实施分析,以此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以实现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经过这种方式,就能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增强。又或者,在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关知识开展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导向思维的技术方法,管理有关学习资源时,可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实施管理,如Free Mind等,但这种方法的运用的基础就是教师充分掌握思维导图的具体运用方法与方式等。在对信息加工与表达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网络资源,对收集到的信息实施处理,以达到信息传递的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任务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学科素养提高。

  2.5 加强讨论,培养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学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更多是位于虚拟化网络社会当中,学生个体需在行为规范以及文化修养各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实际生活获得了显著的便利,但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如许多网络病毒、黑客的入侵,会对社会领域的实际发展造成较大威胁。对于对人自身的利益有损的行为,信息技术的教师需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抵制,并在实际教学时,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以此使学生对于网络的恶意攻击与网络病毒造成的危害具有相应的了解。经过该教学,就能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自觉地对相关不良行为进行抵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概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发展,并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在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社交网络以及软件较为常见是线上进行交流的工具,其对学生的生活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依据相关研究显示,社交网络通常能够对学生的孤独感进行反向预测,并带给学生许多不良暗示,其对教学氛围的创设也是不利的。就高中生而言,若仅停留于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网络娱乐以及交流,这对学生开展自我更正通常是不利的。鉴于此,信息技术的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指导学生通过社交网站进行合理交流。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需指导学生通过社交网络的运用,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避免成了网络暴力中的一员,并学会正视相关网络暴力,防止学生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减少网络中的负能量影响,以促使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明显增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未来发展的驱动力,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加强信息技术与实践的联系,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实施引导,以促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自主参与信息技术的各项实践探究活动,理解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实现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提高,并促使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仁大中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