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

  •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
  • 关键字: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 发布时间:2023-09-15 10:13

  温梓棋

  云南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051

  摘要:2015 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了“放管服”改革的概念,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高效服务,营造使得环境,这一改革举措使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一方面,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各种科研活动不可预见的预算管理特点,给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增加了难度。因此,本文将着眼于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与其它事业型单位相比,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不仅仅依靠于地方财政的供给,同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非技术性创收、社会募集也可以为科研事业单位注入更多的科研使用经费,因此,对这些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受到内部管理机制、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为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事业单位应当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预算编制体系,在降低资金使用风险的同时,提高科研经费利用率,确保各项科研攻关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一、科研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统筹规划各类资金

  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而且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各不相同,为了避免财产流失现象的发生,对各类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和使用,则必须借助于预算管理的手段,使各类资金得到高效利用。由此可以看出,预算管理是统筹规划各类资金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预算管理是对资金使用的一种有效监控模式,通过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科研事业单位各部门能够在预算计划范围内对部门经费进行合理规划,使每一分钱都能够花在刀刃上,而且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能够树立成本管理意识,这就有效避免了资金与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进而将资金使用风险降到最低点。

  (三)提高资金利用率

  对于科研事业单位来说,由于各种科研活动的展开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每一个科研项目投入的经费也存在较大差异,正是由于这种资金使用的不确定性,科研事业单位才利用预算管理的方法,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尤其在预算计划实施过程中,各部门能够在这种约定俗成的制度框架内合理使用每一笔款项,同时,也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哪些业务应当节省资金、控制支出,当这种良性循环局面形成以后,各项资金的利用率将得到大幅提升[1]。

  二、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过程监督效力缺失

  预算编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工作职责,而且与其它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在申报科研项目,申请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时,如果缺少预算环节,那么经费使用也将呈现出混乱状态,无形当中将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在编制预算计划时,个别部门的工作人员常常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认为预算管理工作与自己毫不相干,以至于提高的科研项目资料,经常出现残缺不全的情况,这就给成本核算以及预算编制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另外,由于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责任心不强,导致预算报表数据失真,甚至出现预算资金不足或者超支现象,这就给各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增加了难度,资金使用风险也逐步加大。

  (二)预算执行进度严重滞后

  对于科研事业单位来说,预算计划控制的范围涵盖各种科研活动、社会活动、日常办公等环节发生的资金往来情况,但是,就目前预算管理执行效果来看,只对科研项目实施所发生的费用产生监督效力,而涉及到的咨询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等却难以执行预算管理,以至于这些费用支出完全脱离了监管范围,进而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

  预算考核应当贯穿于科研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开展的全过程,即对每一个发生费用的项目进行有效监督与考核。但是,一些科研事业单位为了简化工作流程,在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考核方面,存在考核周期短,目标指标设置笼统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科研项目历时成,成果显现慢,如果考核周期设定为半年或者一年,无法体现真正的执行效果,因此,这种预算考核的片面性给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加了巨大的阻力[2]。

  (四)资金使用风险预估水平差

  虽然预算管理在科研事业单位已经全面实施,但是,在开展各项业务过程中,科研经费与各项资金的使用常常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以至于“超预算”现象,这就使得预算管理工作丧失了执行效力,工作内容也必将流于形式。比如科研事业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基建支出在单位各项支出明细当中始终占据着较大比例,而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损毁,或者受到其它主观人为因素的制约而出现质量问题的,科研事业单位将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与资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

  三、提升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的应对策略

  (一)健全预算编制协作机制

  预算管理需要各部门的鼎力支持才能收到理想效果,而不能一股脑的将所有责任与业务量全部推给财务部门。因此,科研事业单位首先结合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上级部门的拨款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制订一个科学完善的预算编制协作机制,使科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能够同时参与到预算编制工作中来,这样才能增强预算计划的可行性。另外,由于科研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用途各不相同,因此,在编制预算计划时,采取的方法也应当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比如在实施科研项目时,涉及到的人员费用支出,预算编制人员可以参考借鉴往年的数据指标,然后采取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对科研项目的费用支出,可以采取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对一些设备仪器的使用费用可以采取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只有采取这种灵活变通的编制方法,预算方案的执行效力才能突显出来。

  (二)明确目标责任,提升预算执行率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执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金使用效率,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将预算执行的目标责任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每一个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头上,使其能够清醒的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不得随意变更资金用途,对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部门或个人,应当根据单位内部的奖惩机制予以严肃处理。另外,为了避免超预算现象的发生,科研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将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上报至上一级管理部门,如果资金出现较大缺口,在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应对预算计划进行调整,并重新设定预算目标指标,以增强预算计划的实效性[3]。

  (三)完善监管机制,构建监督网络

  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优化以及预算公开等,这些环节是科研事业单位从事各种业务活动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能够清晰直观的反映出预算执行效果,上级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在监控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些科研攻关项目预算执行效果差,执行率低,单位主管领导应当追根溯源,及时查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召开内部研讨会的方式,对原因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讨,以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展开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结束语:

  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与单位自身的利益以及地方财政部门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预算编制人员应从单位实际出发,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资金往来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监督,在提高预算执行率的同时,使科研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能够得到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晓陵.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 2020(4):242-243.

  [2]吴凡.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投资与创业, 2019(4):193-195.

  [3]蒋蕴.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0 (9):200-20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