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财政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路径研究
- 来源:广东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字财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1-03 16:45
余金杏
(江门市商务局 广东江门 529099)
【内容摘要】数字财政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一步优化。为此,本文探讨数字财政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机理,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并解析数字财政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优化的措施,以实现管理数据的充分运用,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数字财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我国逐步推进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大数据财政监督制度改革日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行政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意识和落实主体责任。随着我国推行了更加公开透明的预算绩效制度、政府会计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成本核算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开展,数字财政的监管功能日益凸显。财政运用大数据进行财政监督,通过动态提取、分析、预警和跟踪、反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成本、决算等信息,以全面、真实、系统地反映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情况。数字财政促进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更高效、全面、动态地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明确资金流对应责任体,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更准确地判断单位资产使用情况,并就此予以监督和管理。数字财政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一步优化。为此,本文将探讨数字财政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机理,运用数字财政的大数据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并解析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优化的措施,以实现管理数据的充分运用,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
二、数字财政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机理分析
数字财政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及自有资金的出纳、会计核算业务均纳入财政一体化系统的监管范围下,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政资金预算、执行、决算、财务报告一体化管理,数字财政构建了国库部门、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共同参与财政执行和监督的机制。当前各级财政逐步建成了由部门预算、指标管理、预算拨款、用款计划、国库集中收付、公务卡、财政总预算会计等财政数字化系统,以建立“数据大集中”模式的财政监管系统。财政数字化转型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系统与财政业务系统的整合和数据交互,满足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核算和决算、财报的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数字财政一体化系统与行政事业单位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可以强化财政监管,包括:(1)财务集中核算系统与国库支付结算系统进行比对。财政专管员可以进行按月、按季度、按年度进行预算拨款执行率的统计分析,同时监控行政事业单位记账的及时性、核算的准确性、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财政资金记账等情况,敦促归口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加快预算的执行进度和记账准确性,并进行奖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据此分析得出财政资金国库支付记账执行率,同时分析出实际执行率和测算财政归垫的资金,按要求及时入账和管理单位财政资金。
(2)财务集中核算系统与人大在线联网监督。通过系统对接能够查询预算收支变化情况、本级财政收支占比情况、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变化情况、民生各项支出情况、转移支付等情况,为人大代表履职及监督提供数据基础。横向上实现人大与本级财政部门联网,实时介入财政的预算收支数据。在纵向上,由区、镇街实现数据的信息传输应用,形成纵向联网监督体系。通过数字财政,财政监督评价更全面和快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落实到个人,快速解决问题。
三、数字财政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涉及内容较多,建立一套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指标直观反映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目前较多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从数字财政系统取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账和发现问题,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工作的思路与方向,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改善业务部门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为此建立科学全面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指标十分关键。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基本原则一是合规性原则。遵守国家法规,参考本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二是系统性原则。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置完整,划分为若干层次,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维度;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数据从数字财政系统中取得,配合单位的业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采购和合同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等进行汇总和综合诊断;四是效率性原则。考虑经济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投入的监管成本和得到的收益能否相互匹配。五是可比性原则。可比性要求指标横向和纵向可比,前后期的比较观察效果,与其他单位可比,以借鉴参考。
(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选取
从3E 理论的角度出发,一级指标按照内部控制业务层面进行设置,包括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管理、采购和合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成本管理、基建管理。二级指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关注重点设置,例如预算管理,计算预算执行管理、预算调整率、绩效完成率;会计核算,从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考核,真实性查看银行存款余额差异率,完整性关注应挂单据漏挂比率、财政资金漏记比率、自有资金漏记比率,及时性考察记账凭证和财务报表编制延迟天数;采购和合同管理,采购完成率、各类采购占比、合同执行率、合同变更率;资产负债管理,测算固定资产使用率、资产流动比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应(预)收/ 付款增长率、资金闲置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成本管理,对比业务活动费用管理、三公费用下降率、培训费用增长率、资金违规使用率、人均管理费用、工会经费增长率;基建管理,工程项目完工百分比、验收合格率等。
四、数字财政背景下内部控制优化路径研究
数字财政下对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对预算会计、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进而实现业务上的融会贯通;通过设置外部、内部监督,发现单位及业务层面可能出现的异常风险,并及时防范。基于数字财政以及单位内部业务系统,运用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定期采集和监控数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建议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以事后管理为主,缺乏系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指标。预算支出的过程跟踪不足,不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预算分析缺失个性化报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板化,针对性不足,无法利用系统动态穿透项目绩效管理。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将数字财政的预算管理系统与财务集中核算进行核对。根据功能分类、项目、经济分类、费用类型等要素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分析得出财政资金的记账执行情况、非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为后续的预算执行提供财务数据决策支持。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内控优化方向是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在预算一体化系统协助下,将事权和财权结合,建立绩效指标库,依据政府任务要求动态调整标准,并实时更新绩效完成情况。
(二)会计核算和收支管理的优化建议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是首要内控工作,单位财务人员应该定期核对零余额用款额度与资金结存- 零余额用款额度,业务活动费用与行政/ 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收入与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本期盈余与预算拨款结转形成差异的基础和核算精准度,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此外,收支执行常见问题是项目不断提出调整、更新,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抽取预算调整较多的项目进行定期监控。同时,应当规范支出核算、建立支出授权审批制度、强化经费支出审核,尤其应当建立“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的台账,跟踪数据变化,防止在支出审核时发生审批随意性较大。
(三)采购和合同管理的优化建议
规范政府采购流程、优化采购验收环节、加强采购档案管理,实现对采购业务的控制优化,防止出现采购超预算的情况。同时在进行政府采购时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流程,对采购实行动态跟踪,防止出现政府采购不合规现象;在单位内部设立专业的验收小组,形成验收报告,保证采购入库的商品和服务质量达标。搭建档案室,对每项采购业务资料进行编号归档,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编号和采购业务链接,为采购业务管理提供支持性保障,也为后续单位在对某项采购业务进行复查时提供便利,提高整个单位的采购业务档案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借助合同台账、合同管理系统或者第三方采购系统对合同签订、变更、履行、归档和保密等工作进行跟踪处理。
(四)资产管理优化建议
在资产管理上,单位应定期核对财务集中核算系统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金额,明确资产区分界限,严格区分存货和固定资产。权责发生制的落实使得单位能够增强单位资产的安全性,支撑单位做出正确的资产内部控制决策。定期更新台账,注重资产条码管理,对固定资产的详细信息,例如种类、领用部门、维修情况等进行登记,区分在用、闲置以及待处理三种不同类型进行登记。资产领用和购置应根据以往的数据评估该项资产在该业务部门的饱和度和资产成新率,避免资产重复购置或者闲置。测算各类资产负债指标,设置往来款预警指标,开展资产清查,包括往来款核对等工作,确保单位资产安全。
(五)基建管理优化建议
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基本建设项目多数为代建制建设项目,基建项目管理难度大,为此应当规范其会计核算、增加立项前可行性分析、完善项目业务管理制度。在项目立项前,做好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和事前绩效评价,要对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家相关建设标准、环保要求、消防规定等进行调查研究;完善建设项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对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实施控制,对岗位的设置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不相容岗位制度进行设置。若基建项目较多,建议搭建工程基建管理系统,及时跟踪基建完成率、资金拨付率、验收合格率等指标,督促业务部门及时完成竣工决算。
(六)成本管理优化建议
目前,医院、高校、科研单位已开始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成本管理日益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视。各单位运用成本管理系统,结合大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准确、快速、完整地提供成本信息,自动完成数据归集和分析,通过分部门成本报表反映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运用人均费用率、个人支出比率、人均公用经费比率、招待费支出比率等指标进行成本监控。同时单位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时也结合成本数据,以全面评估单位整体和内部组织部门的运行效率、核心业务的实施效果、政策和项目资金使用效果。
综上,数字财政正在深度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机遇和挑战并存,各单位应顺应财政要求,积极搭建和完善相关内部控制系统,将资产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等工作运用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入大数据技术,实现内部控制智能化,运用更多的预警、预测和决策数据支持公共服务服务的提供,不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 凌华.“双体系”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重构研究[J]. 会计之友.2019(23):62-65.
[2] 唐大鹏, 常语萱. 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创新——基于国家治理视角[J]. 会计研究.2018(07):13-19.
[3] 孙小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J]. 财会研究.2018(0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