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Y”理念指导下建构模块一体化现代医院——珠海某医院二期项目概念设计方案构思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整体性,扩容增建,既有医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7 15:21
文/陈文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博士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二院副院长
曹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文章以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理论为指导,进行“三Y”设计理念的再探索和建筑创作实践。文章针对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某医院二期加改建项目设计需求,提出了空间一体化建构、功能整体性设计、人文景观识别性营造、绿色低技地域性运用等具体的优化设计策略,为既有医院的空间扩展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模块一体化;整体性;扩容增建;既有医院
引言
通过梳理医院与城市发展的演变规律,现代医院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在不断更迭,自身属性也愈加多样化,既有医院的发展普遍面临着空间的局限、功能的不足、交通的迂回等诸多问题。当前,针对既有医院的整改设计大多趋于单一化扩容,在对既有院区的空间集约、功能复合和界面修复等的整体型设计方法方面,还未形成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方法与理论。
同时,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的影响,社会对医院空间韧性能力需求以及医患人员对空间品质追求不断提升,对医院建筑功能可变性、空间体验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此为背景,意在探讨融合多属性空间的模块一体化、高效集约化与环境作用性等方面整体性设计的可能,重点围绕模块化拓展、集中式布局的思路,切入项目扩容增建设计,以模块一体化主导空间组织,充分挖掘地域性人文符号和技术手段以适应生态环境。这既是以“使用者为中心”为出发点,以“三Y”理念,即“环境医人、环境怡人、环境育人”[1]为目的的空间实践,也是立足于现代大型医院实际发展需求的现实策略。
1现状问题研究
1.1基地特色与现代化医院的空间需求
该项目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某区,紧邻南侧水禾坑山山区。片区地处珠海市西部海岛腹地,周边有各类住宅、公园景观、学校等丰富的基础设施,不仅城市配套完善,交通便利,并且山脉绵延靠近海岸,生态风貌良好。
因项目现有规模与配置是基于2012年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近十年发展,金湾区城市建设规模、人口增量以及医院的日门诊量、医疗发展需求都日益提升。金湾区于2016年成为了中心医院,定位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综合医疗机构。自身属性的变更以及空间拓展的社会需求使得该医院的扩容增建迫在眉睫。
考虑到基地位于山体北侧,一期建筑坐南面北,空间由南至北呈自然向城市的过渡形态。在设计之初,对于场地空间的转换属性、自然山体的生态性、城市界面的呼应等问题始终被着重考虑;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提升与社会层级的复杂化,医学模式的发展由经验性归纳医学、实验论证的生物性医学再到如今统筹全局观的整体性医学,这是基于循证经验总结并且开始强调关注环境“治愈性”作用的整体医学观。在医院环境营造中,自然要素介入对实现循证设计提出的康复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在此次扩容增建设计中,要充分挖掘自然形态,发挥自然优势,体现自然魅力,结合金湾区海岛特色营造出具有高品质、多属性的环境空间。
1.2场地限制与模块一体化的挑战
项目总用地呈不规则扇形,主入口位于基地北侧居中,面向城市干道交叉口,以医院入口大厅为中心包围式排布,布置门诊、医技、急诊、办公等功能,靠近山体的南侧设住院部为建筑制高点,医院一期建筑平面整体呈“弓”字形,东西向展开,最长达300米,建筑主体占地过大,流线过长,与外部城市环境存在一定的相互对抗的局面。此外,项目既有地下停车空间较小,导致场地东西两侧设有大面积地面停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整体的景观空间营造。因此,在医院二期的扩容增建中,建筑与山体动势如何产生对话,打破现有相对对称的呆板感,形成具有识别特色的空间景观和深远的空间层次感,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图1、图2)。
此外,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医院数量、医技水平、附属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大,新建或现有医院的加改建的增量扩展速度逐步提升,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性扩容的方法论研究寻求系统性归纳,其中有关对医疗空间模块化的应用研究开始不断深入并初见成效。我们也发现因疫情影响社会对特殊时期的韧性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结构的模块化和功能的模块化进行整体式设计,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的空间联系问题,并且有利于功能运转和医疗工艺高效的使用。与一般综合医院相比,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平疫结合”医院的主要功能模块在“平转疫”过程中具有反应迅速、洁污分区明确、医患流线相互独立的优点[3]。基于以上场地限制,在二期扩容增建中,需要有效消除场地内诸多不利因素,促进新老建筑的有机融合,通过建构模块一体化空间以适应医院的良性拓展是概念设计的首要步骤。
2基于“三Y”理念的医院扩容增建中模块一体化的思考
我们团队通过长期以来医院建筑的设计实践,以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创作理念作为设计的思想指导,深入剖析医院空间的统筹整体观以及建筑发展的可持续观,总结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规律,梳理提出了现代医院空间环境需要具备的“医人、怡人、育人”的“三Y”属性,并对本次创作实践进行了关键的理论指导。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研究,该医院的扩容增建重点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如何建构空间的一体化以达到整体性设计目的?(2)如何提取场地的人文景观以提高医院的地域识别性?(3)如何利用低技高效的空间处理手段以实现可持续建设?
对此,我们尝试通过对场地诸多制约因子的筛查对比,进行协调设计;通过对既有空间的外部环境形态、内部结构组成进行模块化梳理,采用一体化手段,达到空间整体优化的效果。
2.1协调空间的制约因子
通过调研场地的物质要素和功能组成,我们对该医院既有空间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整理,对生态面貌和空间格局进行归纳提出有机复合的设计思路。在空间维度上,联系医院一期原有建筑融合自然山体空间,在社会层面上适应高密度城市化现状和疫情常态化变态空间,从人文角度关注环境的心理学属性,提升空间的治愈性、怡人性和育人的意义。通过整理空间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制约关系,对空间中的重要因素进行交互,直观发现环境中的可供性问题,以及复杂交互作用下的可供性发生情况,以避免设计师的主观臆断[4]。进而分析出各因子的良好评价浮动范围,对各峰值进行取舍,以达到整体空间融合的有机性。
在对院区扩容增建与场地现状背景进行解读后,建筑空间实则扮演着城市向山林的承接转换的角色,我们分析发现了场地现有格局的诸多失衡因子:建筑与城市的对立、外部环境的单调性、流线的断裂与杂糅、建筑整体的突兀以及地面停车面积过大等问题制约着医院空间品质的提升。此外,我们始终关注场地的海岛文化与山体优势,通过在建筑形象上体现“生命之舟”的中心内涵。界面上串联场地原有建筑与外部空间以呼应山体绵延动势;流线上通过连接闭合环线使空间的延续性增强;外部环境设置敞开广场、半围合或围合庭院等增添环境的趣味性。以此,提升了场地空间的品质性并丰富了层次感,挖掘出空间的“怡与育”属性,而不仅仅局限于“医”的单一物理含义。
2.2建构模块一体化
随着功能需求和医技发展的迅速变化,空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面临着严峻考验以适应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变革。而模块化设计是一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建筑设计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为医院发展提供了灵活性和适应性[5],我们认为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反映医院应对特殊时期自身韧性、持续生存能力的关键评价因素。基于对该医院二期场地中各项制约因素的综合协调与平衡,我们提出在三个层级关系上展开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即在“宏观-中观-微观”角度,研究“医院-环境-建筑”之间的联系,探讨包括医院与城市的共生规律、整体规划格局的高效性、合理性及其与环境及使用者的互动相容的关系、凸显人本化特征的景观及室内空间营造[1]。
根据该医院二期扩容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建筑空间单元的模块化布局和多层级的一体化整合建构,可以有效形成功能的集约化与空间的流畅性,解决用地紧张、空间断裂感的问题,营造出院区自然生长的场所面貌。同时,建构模块一体化有利于简化设计阶段流程,将内部功能排布与外部环境营造的范式问题进行统筹,分解为模块单元来处理。单元间的堆叠组合有利于功能的自由转换和空间的灵活扩缩,医院内部形成网络式布局结构,通过交通空间串联形成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的卫星放射式一体化空间。
3“三Y”理念下建构模块一体化现代医院的扩容增建策略
通过对该医院场地现状的设计思考,二期项目空间上主要解决与既有建筑实体的关联以及和南侧山体的协调以维持城市界面的均衡问题,旨在统筹规划、景观、空间、交通、人文等因素,进行一体化建构,建立高品质的外部环境和营造在地性人文形象,以提升使用者的感官体验和医院整体识别度,达到整体化设计效果。
3.1空间一体化建构
通过对既有场地空间要素的协调,整合建筑单体、院内外部空间、自然山体、城市干路等现有资源,维持原有的山、线、林、海格局,加入和而不同的人文元素,打造一体化医院空间环境。由于建筑原有格局呈“弓”字形东西布局,流线过长与城市割裂感严重,住院部狭长高耸,占据着空间的制高点,同时场地的中心直面城市干道入口,整体形象过于呆板。我们通过横向延续建筑高点轮廓体系,使建筑正面形象偏离原有中心点,新建体量与原有空间制高点共同组成一个新的垂直视觉焦点。
二期建筑通过连接原有住院部和裙楼西侧体块,以完善医疗工艺的顺向闭环完整性,使其北侧围合成庭院式空间与场地东侧庭院呼应,同时高层向西呈退台式设计,呼应山体,打破生硬,充分尊重既有建筑群的完整性,又着重考虑自然环境。功能与形式上的一体化设计使一、二期建筑更加和谐。
医院原有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平面柱网按8.4×8.4米布置,二期设计基本延续既有柱网形式延展,同时在住院部西侧设置竖向交通筒串联,布置急诊、医技、办公、特殊病房等功能。在疫情特殊时期,基于这种模块化分区,迅速通过打通隔墙灵活组合,可应对多种空间形态。因此,空间的模块化扩建有利于空间的秩序性拓展、新老布局的流畅使用、功能的快速转变以及控制建设成本,提高医院的适应性、可变性以应对当下与未知的挑战(图3)。
3.2功能整体性设计
3.2.1设置垂直的交通核心筒,将一期住院楼、二期主楼连成有机整体
由于一期住院楼的1~4层层高为4.5米、4~15层病房区层高为3.8米,二期将下层层高同设为4.5米,因功能需要,层高不一致造成两栋楼无法水平直接联通,需通过垂直的交通核心筒及其两侧斜坡连廊,将两者连成整体。二期功能设计在水平、垂直方向上,充分考虑一期的衔接问题,相关及相似功能同层设置以适应医疗工艺的高效化、资源的共享化以及便民化。
3.2.2设置二期2~4层公共交通廊与一期医技楼连接,形成了高效的立体闭合交通环
通过连接一期西北侧医技楼形成闭环交通体系,形成新的院落空间,利于建筑向西侧的布局延续性,同时有效打破了原有“弓”字形裙楼部分流线杂长的不利影响,消除场地南北空间分区的割裂化。
3.2.3通过使用二期与一期接近的设计手法,和而不同,形成新的整体效果
用现代手法重新演绎水平三段式经典构图,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重新定义了建筑群的重心和中心,使得建筑群更加和谐、美观、整体化(图4)。
3.3人文景观识别性营造
通过探索珠海市历史沿革、地域特征、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成长历程,我们提取到了两个突出的人文要素:(1)宏观的海岛文化属性;(2)微观的山林背景。因此,我们提出了“迎海扬帆,靠山观林”的设计理念,通过“生命之舟、时空之帆”的造型构思以融入医院的人文特色,营造鲜明的地域景观,布置趣味性空间节点,提升医院的整体识别性,以重点突出景观创作中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6]。
通过建筑空间的退台式处理,设置垂直绿化漫游平台,打造错落式布局的植被景观,从而提升整体绿化的空间层次性,增加高层建筑的亲地感,拉近医患人员与自然环境的距离,空间体验感得以品质化。同时,对场地内部的断裂面或垂直面,如墙面、护坡等通过垂直绿化进行美化处理,整体形成了神似游轮帆船,又呼应山形的外观天际线,有机融入金湾山海环境中,使城市界面更加和谐统一。
3.4绿色低技的地域性运用
该医院项目立足于港珠澳大湾区湿热气候,此类气候区建筑的冷热全年能耗相对较高,我们根据自身条件,从绿色低技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对建筑围护结构配置遮阳板、可开窗玻璃幕墙以及适配高效空调照明系统等设备进行被动式、主动式的技术设计,同时在保证热舒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在空间上设置退台式屋顶花园进行垂直绿化,布置景观物种,同时水平围合庭院空间,营造舒适外部环境,以此有效缓解建筑围护结构耗能,综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低能耗建筑,以响应国家双碳号召,建设可持续建筑。项目二期总体保证达到绿色设计二星级标准,力争三星级,形成集现代医院完备功能、院区良好生态于一体的绿色建筑(图5)。
结语
珠海某医院二期扩容设计方案立足于地块现状与空间需求,通过整合场地既有空间的制约因素,发挥靠山近海的天然优势,打造适应湿热气候下,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空间一体化建构、功能整体性设计、人文景观识别性营造、绿色低技的地域性运用四大扩建的优化策略,结合医院院区的实际需求,对场地进行整体性规划,打造具有“医人、怡人、育人”属性的医院空间,以形成“人-建筑-自然”之间高度和谐的城市界面。我们希望以此为今后既有医院的空间扩容增建提供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文东,申沁竹,谢添,等.现代医疗建筑创作的“三Y”理念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21(01):66-67.
[2]晁军,刘德明.趋近自然的医院建筑康复环境设计[J].建筑学报,2008(05):83-85.
[3]樊永辉,任莹,张豪.“平疫结合”理念下医院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2,23(02):47-52.
[4]马雪梅,宋天明,王义.可供性理论视角下的外部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0):93-97.
[5]殳旻.医院改扩建的模块化设计实践——新斯坦福医院设计案例研究[J].当代建筑,2022(03):63-67.
[6]吕勤智,于稚男.以人文景观创造为主体的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07(05):8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