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城市更新中“剩余空间”的活化策略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剩余空间,活化,策略
  • 发布时间:2023-12-17 15:31

  文/张佳怡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摘要:绍兴城市建设主线从增量扩张发展进入到存量提升更新的转型阶段,对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成为重点,其中“剩余空间”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要素,对其进行活化策略研究不容忽视。文章以“以人为本、场所营造,大小孔并存,平等参与,开放共享”的城市空间理念出发,秉持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对绍兴城市中“剩余空间”的特点、现状、应用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独属绍兴的“剩余空间”系统疗法,多维度阐述具体活化策略,实现活化绍兴城市“剩余空间”的目标。以期为绍兴及其他城市的存量空间发展提供参考策略,同时对当代城市规划设计及空间营造有所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剩余空间;活化;策略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提出明确指示。《纲要》指出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重要阶段,即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目前,绍兴已经进入到该阶段,因此对原先在更新中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进行再利用、再复兴,成为绍兴在存量提质阶段和城市更新第五阶段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是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结合绍兴城市发展情况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为绍兴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剩余空间”提出有效活化策略。

  “剩余空间”的定义:在城市发展中还未被充分利用的,没有明确功能定义的空间。例如:建筑物之间的狭窄或不规则空间、因地形限制而无法规划被废弃的空间、高架桥下空间、绍兴古城特有的桥洞空间等。相对于理性规划下被正式开发的城市空间,被忽略的非正式空间往往更能反映并激励人们表达真实需求与改造意愿。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对“剩余空间”的活化已有丰富的研究与实践,且每座城市展现其各自的特点。经调研发现,绍兴对“剩余空间”的活化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目前绍兴主要忙于城市总体设计,聚焦于快速发展城市结构的阶段;二是参与城市“剩余空间”更新的研究者较少;三是即便对“剩余空间”有所活化,也处于相对粗放的阶段。本文首先对绍兴城市中“剩余空间”的特点、现状、应用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再对各类“剩余空间”提出针对性活化策略,以此提质绍兴城市“剩余空间”,促使人与城市和谐共生。

  1绍兴城市更新中“剩余空间”的特点、现状及其应用情况与存在问题研究

  1.1绍兴城市更新中“剩余空间”的特点研究

  根据实地考察发现,绍兴城市中的“剩余空间”存在以下特点。第一,绍兴在拥有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的“剩余空间”以外,还具备融合其自身特色的空间形式,比如桥洞、桥上、弄堂、地下、水上、屋顶、沿河、台门斗等各类特色“剩余空间”(图1);第二,绍兴“剩余空间”的位置分布呈点状式分布特点,空间多为细长条状、拱形状、方正状,空间中独特的地域建筑材料与城市色彩黑白灰青色相得益彰;第三,绍兴“剩余空间”所具备的深厚人文历史与水乡文化底蕴,使得活化可能性多、空间设计可塑性强。

  1.2绍兴城市更新中“剩余空间”的现状及其应用情况与存在问题研究

  笔者通过城市漫游法深入调研绍兴“剩余空间”,同时对城内居民进行“剩余空间”的相关问题访谈,再向社会不同领域人群发起关于“剩余空间”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最终提炼如下。

  目前,绍兴城内“剩余空间”的应用现状处于相对粗放的阶段,“剩余空间”缺乏合理的功能定位,功能缺失、单一、被动、活力不足,大量“剩余空间”用于基本的停车与晾晒,环境风貌不佳、整洁度差,边界处理不佳。多数“剩余空间”未被开发,被开发的则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虽然有些被人们用做自发性的活动场所,或通过简单的艺术美化来表达,但是呈现效果并不理想,缺少系统性、概念性、识别性。空间缺乏可达性、舒适性、感官性,光照、人文景观、配套设备、秩序、地域文化要素等均未得到合理设计,碎片化、无意义化的“剩余空间”呈消极状态无人问津。

  2绍兴城市更新中“剩余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政府可对绍兴城内现存的“剩余空间”进行统计并归类,统计方法可结合“古城在智治”的方针,运用已有的绍兴数字化古城研究成果,使用数字孪生构建的数字化古城信息管理系统,构建针对“剩余空间”管理的平台,将城区内的碎片空间分类并专项活化。以“剩余空间”的调研结果为问题导向,提出对其改造提升的具体方法,赋予合理的、动态的、有序的活化策略。

  2.1间隙性的城市针灸疗法策略

  “剩余空间”源于城市归于城市,它具有间隙性、易被人遗忘、角落的、插入式的、点状分布于城市中的特点,这意味着“剩余空间”充满间隙性里的生机,以及设计创造的机遇,城市可以利用嵌入的方式让原先失落的空间迸发出新的活力。基于“剩余空间”的特点,可利用“针灸式疗法、对症下针、点式切入”的“剩余空间”活化模式,局部推进与激活,进行小规模的改造,挖掘缝隙中的都市奇观来更新城市、点亮城市。

  研究期间,笔者发起了一场主题为“城市角落”的社会创新设计活动,以社会设计为导向开展关于城市中“剩余空间”活化的研究,邀请城市设计学者、空间设计师、相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创作,以不同视角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回应。研究者以间隙性针灸疗法切入城市,通过实践创新活动,为不同类型的“剩余空间”设计活化方案,产生城市事件引发社会讨论,实现城市内的社交增量与增值。

  2.2绍兴各类特色“剩余空间”针对性设计研究

  2.2.1桥洞空间(或高架桥下空间)

  目前,绍兴城区内的桥洞空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绍兴古城区内的古桥桥洞,另一类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高架桥洞,两者是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标志,各具魅力。桥洞作为绍兴城市“剩余空间”的典型代表,需加强开发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绍兴独特的桥洞文化品牌,开辟一条适用于绍兴桥洞发展的艺术文化道路。桥洞独有的空间感、尺度感、通透性与生态性,增加了其活化的可能,通过设计让桥下空间拥有功能性、文化性、休闲性和公共性。

  功能插件植入:设计“菜单式、组件化”的功能列表,将各类功能以插件插入桥洞内(图2),例如创意集市、商业店铺、艺术展厅、时尚秀场、户外剧场、影院、灯光秀、体育运动场、儿童游乐场、文化交流社区、音乐厅、创业园、室外图书馆、广场舞池、跑步道、滑板公园等,将桥下“剩余空间”打造成满足全民需求的活动场所。

  建构桥洞品牌文化故事:视城内所有桥洞为集合,每一个桥洞则为集合中的一员,为其标上序号,如桥洞1号、桥洞2号,以数字化、拟人化形式塑造,为其赋予个性标签,每个桥洞配备一则名人或民间故事,利用打卡形式链接人与桥洞,让桥洞具有社交属性,打造一条极具文化内涵的探索路线,带来充满创意与年轻活力的城市体验。

  生态空间设计:桥下空间不仅需要功能的加持,还需要有视觉化的设计。桥下空间需要优化地面铺装,桥墩立面通过彩绘美化,增添个性休闲座椅,提升景观绿化设计,增加照明光影互动屏,打造以文化传播和夜景观影的特色节点空间。塑造共享的日常公共空间,带来社交摩擦,把本不会遇见的人带到一起。

  2.2.2桥上空间

  桥是连接陆地两侧之间的固定空间,在保持其固有属性和职能的基础上,可在桥上加入具有价值的公共活动空间来丰富其功能,例如绍兴城内存在的廊桥,其结构独特、造型优美,且巧妙利用空间供人休憩、交流和聚会,再比如张永和打造的桥上吉首美术馆也是一良好典范。选取目前绍兴城内具有改造空间的桥,赋予新的桥上功能与形态,可打造桥上骑行文化空间,自行车停放、租借、修理空间,露天咖啡,桥上剧场,桥上观景平台,桥上购物长廊等功能,古桥也可作为舞台秀场,打造古城新媒体跨界时装大秀活动,连接桥上与桥下,连接桥与水,探索线性景观在城市空间中的可能性。

  2.2.3弄堂街巷空间

  街巷“慢”下来便能“活”起来。绍兴城内的街巷3~5米宽,如人体的毛细血管提供居民日常生活的血液与养分。引入“弄堂唤醒计划”,以“经济、休闲、创意”为导向,“在地性、文化性、互动性”为一体,构建线性弄堂“剩余空间”有机生长的文艺地标。组建具有创新理念的运营团队,以策展人思维为弄堂街巷产生协同与群聚效应。基于弄堂细长线性空间格局特点,引入柏拉图式“边走边学”模式,打开街巷空间格局,形成业态共生,将公共客厅、公共艺术创作基地、概念零售店、画廊、阅读空间、文艺实验剧场、游动商贩市集、传统民间戏曲表演、线性跑步道等功能植入。重振弄堂商业与艺术,融入吃喝玩乐与艺术一体,打造街巷空间露天艺术展,打破传统展览的场域界限,展出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的艺术作品,以艺术升级弄堂空间,形成传统与现代共生、传承与创造共存的“艺术弄堂”,运用装置、影像、雕塑、绘画等媒材创作,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带来对话。提升环境设计,修旧如旧,将青石板、路缘石、树穴等具有地域文化的材料进行再设计,打造微景观,实现美丽弄堂。

  2.2.4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绍兴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剩余空间”。第一,绍兴古城地下的“三山防空洞”,总长约24公里,面积约6.4万平方米,将其打造成“地下游步长廊”,连接各历史景点,配备景点介绍,形成地上与地下、历史与现代、教育体验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绍兴特色地下立体旅游路线,获得别样的文旅融合人防综合体。第二,绍兴的地下交通正在施工,可有意识地保留不同年代的车厢与不同时期的地下交通线路图,建造地下交通博物馆,让未来的居民体验城市交通发展过程。第三,城内其余地下“剩余空间”可设计成地瓜社区、口袋公园、创客工作室、咖啡厅、影院、图书馆、舞蹈室、健身房、共享教室等。通过分时使用提升功能的复杂度和使用效率,将地下“剩余空间”的价值最大化。

  2.2.5水上空间

  水是绍兴人生活场所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水及水上空间作为绍兴的特色元素应重视开发。绍兴对水的持续系统治理,使河水清澈洁净,市民激发出亲水的热情,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应在坚持保护河道水生态的健康、保障市民游水安全系数的前提下,多引导少禁止,提供更多可供水上活动的公共空间。在水上空间开发亲水活动,例如皮划艇、桨板、水上瑜伽、戏水乐园、纳凉游泳等运动,还可设计划船通勤路线,设计水幕电影、夜间水上灯光装置、水艺景观等增加氛围,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给人以触、听、嗅等多方面的感官享受,尽展水域魅力,以实现市民亲水近水的宜居生活(图3)。水岸共治,河畅景美,蓝天碧波,相映成趣,是城市水文化再次回归的生动侧影,是促进水环境治理向水生态品质提升的应有之义。人水和谐,更有绍兴古都风韵,更焕发年轻生机。

  2.2.6屋顶空间

  在屋顶奔跑、上房揭瓦、看星星的岁月已成昔日回忆。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是心灵与自然连接的重要媒介,在打造古城俯视之美风韵的同时应关注到人们心灵的真实需求。首先需对屋顶空间进行景观整治,屋顶的形式、尺寸、色彩、材料、高度等景观要素,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相协调,对与传统风貌不相符的建筑实施改造或遮蔽,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风景、看历史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再融入具有人文关怀的个性功能,如从屋顶到地面的滑行道,晒太阳、观景平台,屋顶农场花园,露天剧场等(图4),使屋顶空间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2.7沿河空间

  “在绍兴,我们生活在水边、水上和水中。”绍兴河流资源丰富,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提升空间巨大。河沿是居民日常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增设景观绿化步道,硬质台阶雕塑,加入亲水设施,活化居民亲水的第一线媒介,减弱水与岸的边界性,增加沿河两侧的居民活动健身区域,精细化打造兼具观赏性和功能性的“新旁侧式”滨水空间,形成生态良好、设施完善的沿河空间。

  2.2.8其他城内“剩余空间”活化策略

  废弃火车轨道:可活化为景观活力绿廊、线性铁路文化历史遗址公园等;隧道:街头涂鸦文化基地、滑板嘻哈文化交流地等;建筑缝隙与小区荒废隙地:以见缝插针的方式打造植物森林和可食地景,通过种植植物进行自然认知和自然教育,社区居民可以自发的认养菜地打理,实现居民在市中心种地、采摘的美好愿望,让城市居民有机会回到土地,实现乌托邦式的诗经花园;台门斗空间:台门斗属于私人空间,其外部空间与弄堂街巷相连,形成了独特的空间交流模式,可加强其与外部街巷的联系,延续街巷的活化方式,强化市井感,形成私人与公共、居民与游客、社区与景点相融合的模式。

  3四个坚持:“剩余空间”生命力可持续性的方法研究

  3.1坚持不断加强文化植入

  “剩余空间”是城市不断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它是传承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活化过程中,必须对“剩余空间”做好历史沿革的调研工作,注意保护及传承其文化脉络,并融入到活化建设中,从地面铺装、立面提升、街头小品、亮化设施等,展现历史韵味,实现步步有历史、处处见文化。

  3.2坚持鼓励公众参与

  “剩余空间”需要人的介入与营造,政府应建立多元参与机制,激发大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和引领创意人群参与,通过设计招标集思广益,政府联动企业、机构举办活动,发动城市事件为“剩余空间”更新蓄力,举办城市更新论坛、剩余空间活化论坛、城市15分钟生活圈、步行丈量绍兴、古城漫游等活动,再借助媒体转化为社会话题,汇聚民间智慧,获取有效策略。

  3.3坚持跨专业联动

  “剩余空间”的活化需整合不同领域资源,联动政府媒体,商界、高校与研究院,新媒体传播平台,城市、建筑、空间、景观设计师,艺术设计,科学技术,在地居民之间形成合作闭环,提高大家对“剩余空间”的认识,并在具体问题和空间中展开,“规划-策划-视觉-品牌-造物-空间-管理-传播”展开共同想象与集体行动,挖掘适合绍兴“剩余空间”活化的方式,解决城市与空间问题的同时带动设计产业和设计师的成长。

  3.4坚持专题专项研究

  从不同视角展开对“剩余空间”的深度研究。地理、景观、基础设施;居住、城市、乡村;生态、可持续性、循环;材料、科技、元宇宙;隐秩序与显秩序;城市学、城市意象等。

  以CAS系统性理论视角看待城市研究,以人为本是真正的根基。人是城市复杂性的决定性因素,结合社会观察法研究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剩余空间”具备的公共属性,使得其利用时要考虑人们真实的需求,赋权于城市居民。“剩余空间”是城市发展与规划管控的弹性空间,是进行城市实验的绝佳场所,具备极大的潜在可能,城市需要避免无意义的持续扩张,以最大化共享的使用模式,为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创造丰富的体验。社交互动的社会能带来有效的经济变革,能激活城市经济与社会活力,振兴城市生命。

  结语

  绍兴城市发展至今,城市更新的第五阶段“剩余空间”活化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对其进行活化标志着城市向可持续发展和精细化管理迈进。本课题符合绍兴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在理论意义方面,对绍兴古城现存“剩余空间”进行了深度梳理剖析,为构建和活化具有绍兴特色的“剩余空间”提供了专属理论疗法,为绍兴发展提供参考文献。在应用价值方面,激发大众参与感,激活城市居民感官,通过落实活化策略,“剩余空间”将逐渐体现其价值,助力经济、商业和文娱的多元发展,为展现绍兴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传承提供帮助,将切实有效地提高绍兴城市空间内涵和居民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崔国.未来社区:城市更新的全球理念与六个样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2]李涛,孟娇.城市微更新: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

  [3]城市中国.剩余的价值:动态发展下的剩余空间重塑[M].上海:中国出版期刊中心,2017.

  [4]王坚锋.上海城市剩余空间问题初探[D].上海:同济大学,2005.

  [5]和马町,黄华青.阿尔多·凡·艾克的“间隙性”:从剩余空间到意义场所[J].世界建筑,2021(04):31-39+12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