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建设视角下的历史建筑微更新探索——以大连某部战备坑道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保护与更新,城市存量建设,原真性修复
  • 发布时间:2023-12-17 15:28

  文/张宇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秉蔚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董丽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通讯作者)

  摘要: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如何满足既不脱离国际化与城市存量建设发展的时代背景,又不摒弃历史条件和文脉因素,赋予城市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地域文化完整样态作为一对主要矛盾,影响甚至决定了历史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位置。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城市存量建设作为切入点,探讨其与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一致性,并通过特征和价值的解析提出二者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及策略,为历史建筑更有效地融入现代社会并发挥其自身价值提供新思路,并以大连某部战备坑道的改造设计为例,探讨存量建设视角下的历史建筑微更新设计方法。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城市存量建设;原真性修复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城市建设用地趋于饱和,大拆大建脚步放缓,增量转变为存量,粗放外延更新为高质提升。如何对城市空间中既有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进行科学的保护和有效的更新,同时挖掘更深层次的使用价值和空间品质,成为城市存量建设发展转型中的关键一环。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在此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体化设计意识薄弱,丧失了传统建筑与环境合而为一的图底关系;景园设计单调乏味,无法塑造历史建筑的场所感;建筑本身成为人工“标本”丧失体验的趣味性,既无法引导人的参与和融入,更不利于精神层面的历史价值的存活。因此,以城市存量建设为基础,审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对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概念界定

  历史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物质保存形式,其形式、结构、材质等无不传达了各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历史建筑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寄托,成为城市自豪感、认同感的象征,具有教育意义。历史建筑附带的园林、遗址等本身具有历史价值,作为环境体系的一部分,其物质组成包含植被、水体、庭院、道路等,这些因素于建筑本身的影响意义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退,同时也丰富着本身的形式和使用方式,体现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存量建设是在保持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城市空间不扩张的条件下,主要通过存量用地的盘活、优化、挖潜、提升而实现城市的发展[1],包括对既有建成区建筑内外使用空间的微调、人居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基础设施的提升等。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存量建设中的一种特殊对象,承载着城市存量建设的精神内涵,其作为场所对容纳其中的主体产生了环境心理层面的影响,包含着对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综合感受,构成了城市景观的主要特征和意象,应当以系统论的观点将建筑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如大连的中山广场和东关街建筑群等,不同程度体现了历史上日据和俄据时期的建筑风貌和特色,时代的沧桑巨变于历时体验中不言而喻。

  历史建筑保护的观念是不断发展且日渐完善的。以法国的勒·杜克(Eugene Viollet-le-Duc)为代表的早期保护理论认为恢复建筑的历史风格是第一要务,这种历史风格往往被局限于某一时期。而英国的罗斯金(John Ruskin)等人则反对这种“整旧如初”的风格主义,代之以“整旧如现”:保持历史建筑的历时性价值,以现今物质形态的完整性来表达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修复是由卡米洛·波依托(Camillo Boito)开创的,他主张修复部分与原有的遗迹应在材质或肌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分,达到清晰可识别的效果,从而凸显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价值,这逐步发展成为当代历史建筑修复和保护的广泛共识。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在原真性修复的基础上,强调应将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范围从单一的建筑实体扩大到其所处的整个片区,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总之,在存量建设的背景下,当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更新普遍以原真性为基本原则,保护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建筑本身,而应当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城市整体建设、历史地段规划和景观环境设施等方面。

  2美学价值叠合

  2.1一致性解读

  历史建筑作为形式美的创作载体,其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符合多样统一的审美规律,具有和谐的比例尺度、丰富的韵律节奏,甚至与绘画、雕刻、家具等艺术创作结合,带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不管是欧式的拱券、柱式和穹顶,还是东方建筑礼乐相成的庭院组合形式,都反映了那个时代对美学最高水平的追求和探索。同时,因为年代久远而产生的特殊质感和痕迹表达了岁月的沧桑感,因为自然的历时性体现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同样也是美学价值的一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揭示了个体审美过程中对“完型”的倾向,如封闭与断续、图形与底景等知觉规律,这种倾向也存在于城市景观空间的体验中。因此,城市存量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具有美学价值层面的一致性。

  2.2微更新的原则和方法

  历史建筑活化与城市存量更新一体化应遵循由点到面的整体性原则。这不仅指微观层面城市空间的细部处理、形式风格与历史建筑相呼应,而且要将二者形成的有机整体归置到城市环境中去考量,符合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城市结构和肌理,并从中获得生命力。

  将城市、景观设计的手法应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中,通过构成元素的重复和组合强化历史建筑的相关特征,综合运用色彩、质感、光线等要素结合小品设置观赏路径。如将底景建筑单一化处理,凸显历史建筑、延续历史风格、扩大美学范围,或运用现代技术表达进行强化等,将建筑与环境进行有机的统一,使历史建筑的美学价值得到视觉体验上的拓宽。巴塞罗那圣卡特里纳市场屋顶改造就是运用了现代的物质材料和语汇去诠释古典的拱形元素,其下方矩形历史建筑的券门借此凸显,整体的历史特质得到强化。

  3场所文脉延续

  3.1一致性解读

  历史建筑的文脉延续包含了从细部到建筑、从建筑到城市、从城市到社会文化背景等层级之间的本质联系,这也是在城市存量建设中场所精神的体现——特定人群和特定空间组成的有机整体。

  3.2微更新的原则和方法

  设计应遵循由面到体的延续性原则。在研究建筑平面、景观平面、城市平面的同时,应意识到历史建筑与景观、城市建设处于不断演变的时间和空间当中,结合历史建筑保护的城市存量设计应被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其中积淀了社会和历史等内容,并以开放的姿态容纳新的影响因素。

  利用宏观、中观层面的设计手法,赋予历史建筑以所处时代的氛围感,或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塑造适宜的景观意向,使历史建筑的环境成为当代社会和历史时代之间的良好媒介与过渡,二者和谐共生的同时,城市记忆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比如系统地整合光影、流线、空间序列等营造时代氛围,或提取历史建筑的物质形态或空间关系(如坡屋顶和院落组合方式)加以转译和重构,不拘泥于具体样式上的仿古而用现代方式表达,引起主体情绪上的共鸣,暗含另一个时代的历史信息,延续文脉价值。墨西哥蒙特雷市钢铁博物馆设计的景观环境空间依托于原有的巨大高炉进行丰富,不规则的铁矿石和废弃铁制品被广泛融入到台阶、栏杆铺装等设计中,重新唤起了工业时代钢铁产业的辉煌,引起当地居民和参观者情绪上的共鸣(图1)。

  4空间功能激活

  4.1一致性解读

  既有的历史建筑在修复和保护的前提下,有必要进行功能的置换或空间的再利用。这一点不仅因为建筑存在的最初意义是为人所用,也因为只有使建筑能适应现在或未来的需要,它的生命存在才能得以延续。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历史上保存相对完好的建筑都是一直随着阶段的变化不断置换其实用价值。从狭义上讲景观的实用价值包括休憩、游玩等等,二者功能上的潜在共性可以激活历史建筑的衍生价值,如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价值等,最直接的方式是发展旅游业。

  4.2微更新的原则和方法

  让历史建筑的保护超越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无论是“整旧如初”“整旧如现”的整体性修复,还是原真性修复,都是相对性的修复,无法百分之百地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历史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源于沉淀和积累,无法在一个时间切片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只强调某一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而抹杀其余历时价值特征的操作是不可取的,也是没必要的。因此,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可以理解为一种历史的重构,是当代视角下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对历史价值的再现,不可避免地受主观因素影响,体现出时代的艺术判断、文化特征与审美倾向。一定程度上的历史风格杂陈,恰恰是其真实性的体现,而非生硬地将历史的积淀框定在某一狭窄的区域内。

  历史建筑由于自身的文化遗产属性的保护要求以及空间质量和规模,往往和现代使用需求差异较大,无法容纳大量的商业业态和使用人群。因此,可以发挥城市存量建设中景观的功能性,结合历史建筑设置广场、庭院,合理布置流线,甚至可以将几个关联的历史建筑进行空间上的串联,扩大整个旅游景点的体量,大大增加其对外开放程度,成为历史建筑在功能上融入当代社会的媒介,为其带来新的活力。中国台湾鹿港古镇的风貌保护将“玉珍斋”“元昌行”及“十宜楼”等历史建筑周边较早的街区一同保留,虽然立面材质上稍有破败,但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其真实性,与历史建筑图底相生,韵味十足。其在功能上也结合实用需求,成为民俗艺术品店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鹿港传统生活的风貌和文化,体会台湾印象。

  5大连某部战备坑道改造设计及优化策略

  5.1历史背景

  大连市长海县史称长山群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边境县,作为边防要塞,拱卫京津的门户,历来是军事要冲之地。自从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驻扎到黄海深处的长山群岛之后,驻岛官兵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在海岛上每座山中几乎都开凿了用于储备粮食等战备物资的战备坑道。在营区建筑军转民的过程中,一小部分战备坑道被予以完整开放,如今成为爱国教育基地的一大特色景观。

  5.2改造现状与优化策略

  目前完成的教育基地一期工程包含地上粮库和山体中的部分战备坑道两个部分,已投入使用。军事设施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建筑,它作为军队防御或进攻的物质手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军事知识的活标本,本身就具有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因此,主体建筑的屋架、墙体、台基、门窗、家具等大部分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彰显其时代特征性,其余部分予以相同的材料和肌理进行了修复。建筑内部结合园区流线和空间的开合收放,设置展墙,陈列军民融合守卫海防的相关历史文物和艺术作品。其原有的储存物资、战备防御功能随着时代和属权的改变而被置换成以展览教育为主、商业娱游为辅,促进文化产业的形成并带动周边经济协同发展。

  形式和风格的改造在外观上延续了军事建筑隐蔽、神秘的特点,并考虑到建筑处于山海之间,仍使用原有的土黄、灰白等低饱和度颜色,局部点缀红、蓝,象征革命历史与海防文化。由于防空洞库在结构和空间使用模式上的特殊性,后期置入的展览设施较为低矮,尺度稍小,原有历史建筑作为最主要的展品,可在流线的各个节点得到再现和强化,并以灯光的节奏烘托拱形屋顶在横纵两个方向带来的空间变化。室外观赏路径分散布置退役的军事武器装备,凸显红色元素,强化历史特质(图2—图5)。

  5.3优化策略

  目前,园区的开放部分仍相对有限,未形成系统性的游览路径以强化文脉价值。从片区中观尺度看,在山体北侧是当地政府已建成的海防公园,二期建设可将贯穿山体的军用洞库完全开放,形成山体两侧景观主题的贯连设计。在参观完地上展厅之后,可以从南侧坑道口进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体验当年开挖坑道、运战备粮时的情景(图6、图7),穿过400米长的坑道由北口出来时,眼前又是另外一番“别有洞天”的景象。

  从城市宏观尺度看,长海地区作为边防要塞其军事设施遗产较为丰富,作战工程类、军用港口码头类、营区营房类等多种历史建筑类别在城市存量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被释放到地方,可将其系统地整合规划,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厚重底蕴,充分发挥教化宣传功能,全面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激活红色节点之间的其他城市空间。比如参观粮库、穿越坑道、游览海防公园之后,可途经城岭村滨海路,游览兼具红色基因和海防文化的雕塑、凉亭,到退役兵营驿站军训,到部队靶场实弹射击,感受当地军民共建的特殊氛围,到西大碑遗址游览,缅怀历史,勿忘前耻等。文脉延续不仅从内容上包含了建筑、城市、社会文化,也从本质上使美丽多姿的自然风景、丰赡繁富的历史收藏与保存完好的革命居址形成有机整体,完善了城市存量建设下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使其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教育场所。

  结语

  历史建筑微更新分别在美学价值层面、文脉延续层面、功能适应层面与城市存量建设存在理论上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历史建筑本身作为存量实体可以在更多方面获得存在的意义和被活化的可能性。从宏观的视角看城市存量建设并不拘泥于建筑单体,而是着眼于历史建筑所处的空间环境和城市地段,将场所与文脉进行全面的整合,并以功能的适应性为过渡方式,使其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即以从点到面、从面到体为原则,让建筑的保护超越历史,同时也应从各角度探索具体的操作手法,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斌.景园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魏晓慧.基于视觉分析的城市景观空间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魏威.历史保护建筑的景观修复与保护策略[J].砖瓦世界,2021,000(005):271.

  [4]魏威.历史保护建筑的景观修复与保护策略[J].砖瓦世界,2021.

  [5]杨新新,常仓军.景园设计在建筑历史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9):1746-1746.

  [6]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邱冰.城市历史地段景观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