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智慧更新对于老旧住区空间重塑的影响机理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老旧住区,城市更新,影响机理
  • 发布时间:2023-12-17 15:30

  文/胡轶敏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刘志斌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陈敏璐浙江建投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摘要:参照“未来社区”顶层设计,对城市存量老旧住区进行空间重塑,遵循“创新力、数字化、生态观、地域性、社会性”这五方面,分析智慧更新对于空间重塑的影响,建立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用未来眼光去改变城市界面,获得国际城市发展史上的话语权。

  关键词:未来社区;老旧住区;城市更新;影响机理

  引言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功能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环节中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未来社区”建设将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项引领性、战略性、标志性工程。根据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浙江省首创提出的“未来社区”建设,呈现其特有价值属性:一是建构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方案;二是破解人居环境存在的社会矛盾;三是培育城市经济新增长点;四是呈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特征。

  1“未来社区”“139”顶层设计

  2019年,浙江省提出“未来社区”“139”顶层设计思路,顶层架构拓宽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空间[1]。2021年,政府强调“未来社区”创建原则,深刻把握“未来社区”是绿色低碳智慧的“有机生命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共同体”、资源高效配置的“社会综合体”,科学有序推进未来社区创建[2]。浙江省将继续开展未来社区建设,将建设范围覆盖至全域范围,发挥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对人的营造作用,提升社区创造力和凝聚力。

  2老旧住区进行空间重塑的意义所在

  前期,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大量住区的现场调研,主要涉及的住区包括:和睦新村、德胜新村、永庆坊、左岸花园、塘河新村、杭氧宿舍、杭锅宿舍、翠苑五区、文二新村、九莲新村等。分析发现存量老旧住区、次新住区户外环境主要表现为:空间局促、立面破败、障碍物多、停车位少、人车混杂、标识欠缺、绿化杂乱、健身区少、存在失修、失管现象。住区是城市的细胞,城市呈现出光鲜靓丽外表下存在破败街巷角落之现象,与人们对美好生活、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出现较大偏差。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依靠土地出让方式形成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模式,城市像“摊大饼”一样向外围区域不断扩展,传统农村务农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就业,务工人口分布在快递业、销售业、服务业等岗位,具备落户资格的大学毕业生逐步成为新的城市居民。城市扩张助推城市的外延式发展,引发交通建设成本提升,引发人们通勤时长的递增。房价越来越高,中青年群体中普通收入者,已无法承受城市核心区房价,退而求其次,购买城市边缘的商品房,或者干脆租房而居,这部分人在上下班路上花费大量时间,生活幸福指数偏低。城市核心区存量老旧住区,混龄而居,居住环境日渐衰败,呈现美丽城市,破败小区的样貌。

  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给汽车消费市场带来潜力,汽车对于交通时长的缩短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受到大众追捧。但是,“摊大饼”方式的城市扩张,增大城市建设成本和交通成本的投入,使用化石燃料汽车产生大量尾气,是城市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空气质量指数AQI居高不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严峻影响。

  空间盘活的思路建议考虑邻里效应,对邻里内部居民生活态度、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盘活空间需要从有利于美好住区环境、健康生活空间的创设去思考,建立养老空间、儿童乐园、立体车库、社区食堂、社区客厅,以及各类可以共享的办公、娱乐、健身空间等。

  老旧社区空间重塑可以通过减少拆除和新建形成的碳排放,用“未来社区”思路从宏观谋划入手,落实微观民生事务,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其价值表现包括:

  (1)有助于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城市发展;

  (2)有助于城市存量住区文明人居大环境的改善;

  (3)有助于夯实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体系的基础;

  (4)有助于建设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形态;

  (5)有助于形成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6)有助于我国出台“城市更新”政策借鉴思路。

  3“未来社区”对于老旧住区空间重塑的影响机理

  浙江省提出“未来社区”顶层架构,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的演进,是对城市新建住区的规划指导,也是对城市存量住区空间建构的指导,形成居民共同生活、邻里和谐的精神家园。按照“未来社区”建设思路,对于老旧住区空间重塑影响机理的表征叙述如下。

  3.1创新力的影响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是时代发展的关键,更是全局发展的核心。“创新”将予以事物根本性变化。参照“未来社区”顶层设计进行老旧住区空间重塑,需要从适老环境营造、开辟就业场景、多维空间利用、住区生态营造等方面提供前瞻思维,聚焦适老、适龄、创业、生活的需求,兼顾年轻群体新的创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社区共享的交流空间,包含共享办公、公共客厅、共享创业、共享健身、共享种植、共享洗晒、共享单车、共享娱乐环境的创设。

  城市发展应从“以楼筑城”向“以人定城”模式逐步转变,从“邻里冷漠”大街区生活,向“窄街密路、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开放共享”新形态转变。老旧住区通过空间重塑的方式焕发活力,运用多元复合方式,去解决绿地面积少、空间利用低、停车位置缺、建筑密度高、通风光照差、立面挂保笼、出行有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住区空间重塑,需要采用集约化设计思路,多维度综合利用,混龄共享空间,“创新”是核心要义。

  例如:位于杭州城站火车站附近的始版桥社区,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该城市区域的回迁房、邻里中心、配套公园、人才公寓等,逐步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新型城市空间,始版桥区域,原先属于高密度住宅的老城区,紧挨杭州城站火车站,与多条地铁线路连通。始版桥未来社区主要以“立体市井、立体花园、立体联通”作为创新特色,形成“上城之上、空中坊巷”。始版桥未来社区将形成高品质社区,为城市老旧住区空间改造贡献“创新”案例(图1)。

  3.2数字化的影响

  围绕“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立体城市”进行建设,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数字信息技术,直面社区治理痛点,让老旧住区也能“智慧”起来。人“刷脸”,车“刷牌”,进出社区更方便,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在住区更新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未来社区在线重大数据应用平台的打通,未来将建立形成“人-房-小区-未来社区”的关系数据库,为社区公共配套提供数字化服务。

  管道漏水、垃圾外溢、车辆占道、高空坠物等管理难题,通过App形成居民自发信息前端收集,数字化图像信息传递至管理部门,可以有效提高住区综合治理能力。甚至将来,通过碳当量跟踪,采用“碳普惠”的激励机制,为居民绿色减排行为赋予价值。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影响着公共服务、智慧安防、生态节能、无障碍出行、绿色环保的方方面面,社区生活服务配套云平台,老旧住区也能通过数字化改造,逐步接入城市CIM管理平台,呈现“未来数字化治理”城市的宏观蓝图。

  例如:浙江省绍兴上虞滨江新城曹娥江南岸的鸿雁社区,属于浙江省“全拆重建型”未来社区,鸿雁社区将“数字赋能”作为技术亮点,率先应用CIM平台进行建设,开展孪生基地、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工程管理、数字化征拆迁等智慧互联科技工作。对老旧住区空间重塑给出了积极响应,城市更新与数字技术的高度融合,通过城市住区空间重塑的具体过程得以呈现(图2)。

  3.3生态观的影响

  老旧住区空间重塑,不能一味强调推倒重来的“更新”模式,必须全过程关注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邻里交往、亲子活动、青年创业,提供功能复合、分时共享的空间。同时,从步行社区、种植社区、公园社区的建设角度,思考都市田园生活主基调的打造,保留原生丛林,保护鸟类,开辟林间漫步道,运用循环过滤技术等形成蓄水池塘,改善城市住区内部的微生态环境。建筑本体改造时,通过逐级退台设计引入自然光照,用多孔建筑立面造型促进自然通风,减少空调使用。生态是人居环境永恒的话题,促使人与大自然,人与植物、水体、景观、建筑融为一体的创造,具有可持续推广意义。

  例如: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村的未来社区,在设计之初就已经绘制了未来蓝图,文化村拥有形成步行5~10分钟步行范围内的配套服务设施。良渚文化村在2021年入选浙江省第三批未来社区“整合提升类”项目,文化村社区将三生融合——生活、生产、生态融合,四治协同——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场景,数字化赋能社区邻里,构筑“家门口的睦邻友好”,形成共商、共建、共治的社区文明,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图3)。

  3.4地域性的影响

  地域(或区域)内的主要人文特征,对常住人口的社会交往产生影响作用,属于地域性影响。地域特征促使居民形成独特心理素质、性格特点、情感依附,地域特征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城市住区中有很多细节具有地域人文属性,住区空间重塑需要注重历史记忆的活态保留,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城市中的某区域,原先设有麻纺厂、钢铁厂、铁路系统、轮船码头、蚕丝仓库、酒窖粮仓等,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载体,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通过挖掘与保护,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更新”元素,不建议粗暴地采用推倒重来的方式进行房地产开发,通过历史遗存、工业遗存的价值评估,详细进行空间重塑规划,对于炼钢炉、纺织机、烟囱、水塔、锅炉、起重设备、厂区光荣榜等元素进行梳理,再现工业遗存的历史风貌,形成独具文化价值的宜居社区。

  浙江杭州,在七十多年工业化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工业企业,如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麻纺织企业——浙江麻纺厂,还有全球最大的空分设备制造企业——杭州制氧机厂等,都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瑰宝。位于杭州市拱墅区金华路荣华里住区,曾属于中国黄麻纺织行业龙头企业——浙江麻纺厂的员工宿舍,改造前居民楼晒不到阳光,住宅漏水,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杂乱。1997年,杭州市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开启,设计人员深度挖掘“浙麻文化”特色,将浙麻车间、机器设备老照片等遗存制成木质浮雕、镂空花窗,组成隐雕碑牌等,浙麻纺织机也被保留下来。2020年,拱宸桥街道全面启动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荣华里住区内部形成“浙麻文化”走廊,将隐雕碑牌移植到荣华里小区的文化走廊,将浙麻家属一辈子的记忆保留下来,形成地域特征。位于杭州东新街道的“杭氧”住区,共有居民住宅54幢,170个单元,属于杭州制氧机集团的职工住房,还有幼儿园、招待所等,改造设计时,设计师同样听取住户建议,将杭氧地域文化融入住区改造,形成城市记忆(图4)。

  3.5社会性的影响

  社会性是人类(或生物体)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个体或作为社会一员的活动。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前将快速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优化生育政策从“二孩政策”迅速开放至“三孩政策”,深度老龄化趋势叠加生育政策的调整,对城市居住空间提出新的要求。农村居住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地缘关系整合,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城市住区中的每户家庭则独立存在,社交密度很大程度上依赖社区活动,建立在学缘、业缘、趣缘基础上形成社交链接,通过住区建立起来无血缘关系的地缘关系。规划布局、功能配置、建筑设计等方面都需要体现“适老、适幼”,兼顾地缘、学缘、业缘、趣缘,探讨社交需求。社交亲密度和社交距离感应做到“疏密有致”,采用立体多层次、复合空间方式,从空间布局系统予以突破,让个体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例如:杭州市城北新城板块内的瓜山未来社区,建立有烘焙区、萌宠区、国风区、电竞区等,适合不同兴趣爱好群体形成地缘、业缘、趣缘的网络关系。其设计思路建立在“不拆旧房”目标下的规划与设计,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留住文化,社区原住居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图5)。

  结语

  “未来社区”顶层设计提供多部门、多主体联动新思路,带着“未来”发展眼光去形成“城市细胞”的更新路径,脱离造房子视角,眼光放到改造生活层面,形成城市生活的有机体。城市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治理体系需要跟着城市更新的脚步进行优化,惯性力量往往较难突破,是经验主义产物,也是格局、视野、知识结构局限导致的结果。

  “城市更新”是城市物质设施老化的自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要求物质更新相适应的结果,更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3]。建筑空间场景是九大场景的“容器”,更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住区空间重塑通过建筑空间的场景改变,触发“和谐人居、绿色生态、智慧互联、邻里亲善、共享共治”人居文明大环境。“未来社区”智慧更新思路对于老旧住区空间重塑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创新力、数字化、生态观、地域性、社会性”这五个方面,助推老旧小区空间场景的重塑,用未来眼光去改变城市界面,形成“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的逻辑递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办发〔2019〕6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13)[2023-04-15].https://www.zj.gov.cn/art/2019/11/13/art_1229017139_56702.html.

  [2]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建设厅.浙发改基综函〔2021〕228号《关于开展2021年度未来社区创建的通知》[EB/OL].(2021-05-25)[2023-04-15].https://fzggw.zj.gov.cn/art/2021/5/25/art_1229629046_4906635.html.

  [3]胡轶敏,吴建挺,宋维尔.“城市更新”视域下杭城老旧住区环境改造与治理的耦合效应[J].建筑与文化,2022(01):117-12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