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空间设计中如何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以江西分宜庄塘中学设计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校园,院落,轴线
  • 发布时间:2023-12-17 15:23

  文/胡楠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

  摘要:文章结合分宜当地文化特色,对庄塘中学的总图布局及建筑立面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轴线与院落的组合如何体现礼仪性,并结合具体的文化展示内容形成一所学校的主要空间场所和脉络。

  关键词:地域;校园;院落;轴线

  引言

  中小学校园空间对于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通用功能非常明显,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的空间布局都是大同小异,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倾向。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提升,各个地方对当地文化愈发重视,在每个地方担当重要文教功能的学校建筑,也承担起树立和弘扬本地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何镜堂所设计的泰州中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外,苏州地区的一些学校也将本地的园林文化与校园设计进行了结合,如中衡设计的苏州高新区第四中学、致正建筑设计的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等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江西分宜庄塘中学,也肩负着相同的使命。

  1江西分宜独特的文化

  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位于赣中地区。新余是江西中西部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多年来,新余不断挖掘和打造各种地方文化,其中较典型的就是“天工文化”。《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于1634—1638年间撰写的科技巨著。尽管宋应星是宜春市奉新县人,但《天工开物》的诞生地为新余市分宜县,其科技考察阵地主要也是在新余及其周边地区。《天工开物》里面诸多物产均能在新余境内找到,许多插图也是源于新余地区的实际描绘。“天工文化”对于新余市分宜县来说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1]。“分外宜人地、天工开物城”正成为分宜的重要文化名片。

  分宜当地盛产苎麻,是驰名中外的夏布之乡,麻文化也是当地所推崇并宣传的主要文化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就有苎麻种植的传统。分宜作为拥有2600年苎麻纺织加工历史的沃土,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中国农业部授予了全国唯一的“中国夏布之乡”[2]。江西分宜夏布始于唐朝末年,经过多年发展,在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分宜夏布不仅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即使在现代社会,分宜夏布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

  在当地政府的推广之下,一系列由政府主导投资与建设的公共建筑承担起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城市责任。分宜庄塘中学项目即是其中之一。

  2庄塘中学设计构思

  庄塘中学基地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东部,位于东环大道东侧,北侧为规划的下坊路,南侧为庄塘路。地块距离县政府约1.5公里,属于分宜县城的新开发区域。基地总面积约150亩,现状为农业用地,地势较低,与周边主要道路的高差约2米。项目规划为一所完全中学,指既有初中学段,又有高中学段的学校。学校需要容纳4000个学生80个班,分初中部及高中部,其中住校学生约2000余人,占比约二分之一。

  作为分宜县近期重点规划的教育建筑,如何在一个承担当地最为重视的中学学段教育的校园建筑空间中体现当地的文化,是本项目自成立以来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也是建筑师面临的首要挑战。如天工文化及苎麻文化等非物质及物质文化,如何与建筑设计有效结合,落实在建筑空间之中?当然,这些孤立的文化因素无法成为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学校建筑自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更多的是对于城市、场地、功能、学生活动本身的某些积极回应。但是这些要素也只是体现教育建筑的普遍性,为了塑造独一无二的校园,我们的设计必须回溯历史,扎根场所。

  “场所”一词往往暗含形式与意义的线索。场地的地理位置,本地区的历史过往,构成了方案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文化坐标[4]。“场所”蕴含的时间与空间,对方案的发展有着限定性,但是也让方案构思在无限之中寻找了锚固的基点,赋予了造型或者符号能够依托的宏大叙事或微观记忆。

  回看江西,在历史上,特别是明代,诞生了诸多文化名人,其中有张居正、严嵩等人;而分宜县恰好是严嵩故居所在地。这与当时的江西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也与当地的书院文化密切相关。江西省的古代书院数量为全国之最,与其他地区相比,江西古代著名书院也最多,如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象山书院、白鹭洲书院、濂溪书院、豫章书院、怀玉书院、东湖书院等。其中,又以白鹿洞书院名气最大,历经千年,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及众多历史名人,使得分宜当地对教育非常重视。清代后期,书院几经战火,逐渐没落,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将全国的书院改为中小学堂,江西地区的书院也不例外[5]。因而中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属于当代的书院,延续了古代书院对于文化教育的传承作用。从类型学上来说,书院和学校可以归于同一原型。

  书院建筑布局与文庙相似,书院建筑包括庙制与学制两大体制。其内部单体形制包括门、牌坊、殿、庙、堂、阁、楼、庑、斋、亭等。其中白鹿洞书院的学制以文会堂、明伦堂、讲堂等,用于升堂讲学;而庙制则以礼圣殿、宗儒祠、忠节祠等为主,用于祭祀孔子、朱熹等先贤。学制与庙制相对独立,又错落有致,浑然一体[6]。这种礼仪性和功能性巧妙结合的布局模式也给本案带来了启发——纪念性与日常教学空间可以并置。

  校园空间本身存在着极其强烈的功能内在逻辑。早期学校的“王”字型布局更是以功能为主导的设计逻辑的空间体现。而对于本案来说,文化的介入使得从功能本身着手的设计出发点不足以实现文化塑造的目的。本案借鉴传统书院建筑的学制与庙制相结合的布局,从传统的书院布局中提取层层递进的院落空间原型,将教学楼成院落化布置,通过连廊进行围合和联系,通过多重院落空间与礼仪广场的结合布置,写仿传统书院的空间形制。“书院式合院”与轴线连廊融汇成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学制式的教学合院和庙制的礼仪纪念主轴相结合,形成理性、整体的规划结构。

  3校园规划与文化的结合

  学校整体布局方正,秩序分明。从功能角度来看,总图可以清晰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从城市规划角度考虑,西侧道路沿街为分宜县主要城市界面展示线,且地块对面为麻文化博物馆,需要与学校建筑群形成对景呼应。因而本案将主要建筑群布置于城市道路的一侧,运动区放置于地块东侧,靠近周边居住地块。为了降低城市道路对普通教室的噪音影响,本案将普通教学楼布置于地块中部,教学楼的山墙及辅助空间垂直于操场。实验楼及图书馆放置于靠近城市道路一侧,图书馆建筑作为学校西侧入口的主要形象建筑,在入口处营造一个半围合的凹空间,使得入口空间开阔大气,与马路对面的文化博物馆可以相得益彰。学校的生活区主要包括男女学生宿舍两栋、教师宿舍一栋及食堂,宿舍楼围绕食堂集中布置于地块北侧。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以景观绿化分隔,降低相互的干扰和影响。机动车入口设置于南侧道路上,北侧设置后勤入口,西侧设置人行主入口。机动车库位于图书行政楼底下,便于老师的日常使用。非机动车停放区则集中于教学楼的局部架空空间及运动场的看台下部,靠近教学楼,也便于学生的上学、放学路线。主建筑群与运动区界限分明,秩序统一(图1)。

  建筑群的空间规划结构,由南北主轴线及东西次轴线主导。南北为礼仪主轴,在这条轴线上,本案通过一系列天工文化符号植入,将天工文化通过这条轴线向学生慢慢展开。南侧入口广场设置天工报告厅,入口水池地面上将篆刻《天工开物》的序言。穿过天工报告厅,即进入了开物广场,广场两侧连廊中的隔板将成为天工开物内页插图的重要展示界面,广场地面上还将设置《天工开物》18篇章的重要内容。继续往北,则进入了宋应星纪念园,这个院落中心将展示宋应星雕像及其生平事迹,围绕雕像则是中式庭院景观。穿过纪念园则是学校的食堂及教师宿舍。从入口半开放的广场及报告厅,到中间以连廊围合的广场,再到小尺度的宋应星纪念园,整条礼仪轴线的空间变化错落有致,尺度变化丰富,强烈的轴线秩序,将强化对天工文化的展示和纪念意义(图2)。东西向校园次轴,则将图书馆及礼仪广场中央小庭院、看台、操场、升旗台等串联起来,融入整个学校的聚落之中。除体育馆偏居一隅,学校其余的公共建筑皆被串联于轴线之上,成为重要的空间节点,也塑造了学校的文化特点和形象。同时风雨连廊将书院式合院与天工报告厅、图书馆等联系成为整体。教学楼底部也以架空空间为主,适合分宜地区的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

  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上,本案试图将苎麻文化的特点融入其中,以建筑的立面特征来展示苎麻及夏布的特点。在我们访问当地的麻文化博物馆中,可以发现当地晾晒夏布的时候,长长的夏布在两个晾晒杆间形成了个自然下垂的弧形。苎麻编制成夏布是经线与纬线上下穿梭而成,放大看可以看到经纬相宜的格子。麻线还经常用于各种竖向的装饰,形成一些半虚空隔断。这些都成为了我们立面设计的重要元素。鉴于建筑空间原型源自古典书院,建筑造型风格也采用中式风格。

  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部分形成整体化设计,通过连廊部分将两条教学楼屋顶连成一个整体,模拟夏布绵延起伏的曲度。其中重要建筑单体,如天工报告厅的屋顶则采用重檐反宇向阳的屋面形式,即具有传统大屋顶及夏布垂挂的曲线神韵,但是却与传统重檐庑殿顶形制完全不同。图书馆则采用了内凹式坡顶形式,与周围教学楼组群屋顶呼应。体育馆及食堂由于不作为重要的形象展示建筑,屋顶因而采用通用的平屋顶形式。

  建筑的立面主要色彩为白色浅木色等两种颜色,这两种颜色加上屋顶的灰瓦,形成了整体素雅的颜色氛围,与一路之隔的麻文化博物馆的淡褐色也较为协调。南侧主入口旁教学楼连廊立面采用了仿木铝制格栅,连廊的山墙面也运用了变化的竖向格栅,这些都源自对麻线竖向肌理的模拟。南侧入口的天工报告厅及西侧入口的图书馆行政楼的主入口里上都采用了经纬相宜的木色格栅装饰,强化了入口的文化感知,这也是对于夏布纵横交织的肌理写仿和运用(图3)。

  结语

  从教育建筑原型出发,从空间群落的组织上,以空间的围合来还原古典书院的院落,并以此为空间原型,进行布置。以空间体验的角度,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于传统书院文化的记忆。这是本案在学校空间设计中如何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最重要的空间基础。以轴线为重要的切入点,将礼仪性空间与文化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轴线行进中,能够将天工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让纪念性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这也是传统书院将纪念孔子中礼仪性与日常性相结合的当代化演绎。对于苎麻与夏布这种物质文化形象,本案从元素提取入手,到用建筑材料做形象的转化和演变,使这种图案特点成为建筑的重要装饰符号,也使建筑本身承担了文化展示的载体。

  对于一个命题作文式的设计任务,本案从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地域文化结合与展示,希望本项目能够成为教育建筑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典型范例,以供其余项目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谢禾生,王鹏.“天工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以新余为例[J].人民论坛,2019:186-187.

  [2]胡旭婵.基于江西分宜苎麻产业现状的对策研究[J].商,2016:277-278.

  [3]余婷.江西明清时期分宜夏布的当代应用价值研究[J].散文百家,2017:242.

  [4]茹雷.秩序与笔触[J].建筑学报,2022:56-59.

  [5]姜露洁.江西传统书院园林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9.

  [6]徐永文.江西书院历史与文化概论[J].井冈山大学学报,2020:58-6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