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以浙江嘉兴市桐乡市乌镇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传统文化,乌镇,创新
  • 发布时间:2023-12-17 15:33

  文/周芷琪 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摘要:文章通过回顾浙江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建筑群落的分布特征与文化表现,梳理了浙江民居建筑依水而建、聚族而居的特色布局。同时,以浙江嘉兴市桐乡市乌镇为经典案例,分析了当地传承民俗文化、迎接时代创新,寻求两者有机平衡的有力探索,为其他传统古镇探寻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浙江民居;传统文化;乌镇;创新

  引言

  浙江民居作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江浙一带民俗、宗族、审美观念等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在新时代,随着浙江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古镇的更新与升级正如火如荼,如何寻找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之间新的平衡点,保障古镇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热门的研究话题。浙江嘉兴市桐乡市乌镇凭借“互联网小镇”建设在浙江一众特色小镇中脱颖而出,凭借自身文化与技术特色名扬世界,展现出江南水乡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因此,本文以乌镇为典型案例,分析探讨浙江民居建设传承与创新可行的发展模式,以期为其他特色古镇建设更新提供一定建议与参考。

  1浙江民居建筑传统与文化表现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浙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起江浙独居特色的住宅建筑。

  1.1浙江民居传统建筑分布与特征

  浙江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基于傍山临水、多丘陵多河流的复杂地形,为保证居住环境、满足古时生产生活的需要,浙江传统民居建筑普遍坐落于山坡河畔,依水而建[1]。为满足平原耕种以及河运贸易的条件,传统城镇和村落建筑逐渐形成沿河带状的错落排布。同时,受季风气候条件影响,浙江传统民居建筑一般展现为前门、敞厅、通廊及堂楼等多组奇数单体建筑相搭配,并围绕院落中心天井组合而成的类似于“四合院”布局的合院式建筑形式。为保证建筑防潮、排水、通风等功能的实现,室外庭院利用层次丰富的花草灌木与纵横交叉的网状连廊布置;室内房间利用悬挂题字、牌匾,并配以相应风格的山水画屏风等特色装置将整体建筑分隔成虚实相间的不同部分,形成内外部既隔离又通透的空间布局[2]。

  临山傍水,木料资源丰富,使得浙江民居建筑主要为木构架建筑体系;同时,在具体建造中也辅以石料、竹子、砖瓦等多元化建筑材料。浙江民居建筑设计通过合理运用所得资源、合理安排结构以及艺术加工手法的有机结合,总体呈现出结构简洁、少繁缛装饰、朴素自然的特质。古代建筑工匠精益求精,在朴素之余也重视细节雕琢,梁柱、拱门、仰角等建筑角落多造型精美的木雕装饰,技艺精湛、立意不凡。现有传统民居建筑保留了不少古代建造特色,如“井”制明堂、精雕台门以及梁柱深浮雕与角檐等。

  1.2浙江民居传统建筑群文化表现

  总结起来,浙江民居建筑主要体现了三大文化特点:崇尚自然,讲究风水;强化血缘,聚族而居;顺应礼制,注重人伦[3]。由其集合而成的民居建筑群同样展现出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为沿河而建、宗族而居的建筑群落。

  浙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流湖泊分布密集,其城镇经济文化因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运而兴盛,运河文化风貌是当地民居建筑的一大亮点。浙江各地传统的临河民居建筑,受河流走向影响多呈“十”字、“井”字形展开,其民居、店铺门面集中沿河街道排开,或一街一河,或有河无街,供人们买卖交易、生活社交,形成了富有水乡特色的沿河长廊与中心集市相结合的聚落布局。同时,民营贸易的繁盛,使得多地河岸边也设有供商客使用的运输码头、河埠,与之呼应的街景建筑是骑楼或廊棚等形式,其不仅利于人们行走,还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为方便居民街区生活和商业交易贡献增色良多,如湖州南浔百间楼、杭州塘栖镇塘栖街等。

  此外,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孕育发展出的耕读文化在浙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分支。浙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水土条件奠定了“耕种为本”的物质基础,形成了以宗族血缘传承为载体的人口集聚建筑群[4]。浙江民居建筑群依赖血缘发挥凝聚作用呈现聚合团状分布、以族群互动为主要动力进行交流创新,遵循“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原则,围墙将内外分割,形成宗族划分界线,各建筑之间逐渐形成空间错落的参差节奏[5]。这种院落式集聚空间结构不仅寄托了百姓们尊礼、循礼的文化观念,更表达了他们对家族凝聚、宗族团结的美好生活愿景期待。

  2浙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乌镇

  在社会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的浙东北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与民居建筑受时代影响更多,南浔古镇、西塘古镇、桐乡乌镇等传统建筑群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迎来更新升级。其中,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在在寻求突破和转型的过程中,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水乡建筑进行了完美融合,展现出具有乌镇特色的建筑之美。近日,以“共建网络世界,共创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又一次拉开帷幕,乌镇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展现其独特魅力。

  2.1乌镇民俗文化传承

  2.1.1延续建筑风格

  回顾过去,乌镇建镇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其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更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乌镇现按区域内各条河流走向将自身划分为“东、南、西、北”四栅,并按其分区进行保护和开发。其中,乌镇东栅水乡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留存翻新的手工作坊、传统商铺与河边的水阁廊架各具特色,民俗文化展馆琳琅满目,为游客们提供了江南传统古镇的质朴风情。相比于东栅,乌镇西栅则在现代创新的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结合商务旅游特点,真正呈现了古建老街和现代化配套建筑设施的完美融合。

  乌镇建筑大体上延续了浙江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风格特征。其街道、民居沿河流而建,石桥石巷纵横交错呈“棋盘式”分布,建筑与水系遥相呼应,一同构建起独具江南韵味水乡风情,呈现了浙江特色古镇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空间魅力。乌镇现保存的楼群多为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形式,许多深宅大院(如茅盾故居、张同仁老宅等)里面包含着九曲蜿蜒的回廊和敞亮的厅堂;楼栋梁柱、门窗及屋檐角上附有繁复精美的石雕、砖雕与木雕,跨时代地向我们展示了古时砖雕门楼的风貌。乌镇整体建筑在色彩上沿用江浙传统民居建筑的黑、白、灰三色搭配,保持白墙黛瓦的整体基调,建筑墙面、房屋檐角和角落细节均按照传统样式进行修复建设,极大程度地保留了江浙风韵。

  2.1.2传承民俗文化

  受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与宗教文化影响,浙江乌镇还保有多处传统宗祠与宗教文化场所,其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寄托着乌镇人民祈盼生活幸福、安定的美好愿景[6]。乌镇在传承民居建筑遗产的同时,结合民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多元化、全方位、沉浸式展示了乌镇的民俗文化遗产景观,蕴含着人文旅游与科普教育等多重价值。

  其中,乌镇现存宗族祠堂建筑是浙江民居建筑文化中宗法制度的一大重要体现,宗祠建筑一般遵循严格的轴线东西对称布局,从正大门开始依次建有仪门、正厅、中庭、后寝乃至后花园等数进建筑,并借助连廊使建筑间相连。据传统,祠堂的正厅是举行祭祀仪式以及宗族议事的主要场所,通过时祭、节祭、岁祭、祠祭等祭祀形式达到团结宗族,联系宗亲的文化目的。乌镇现保有明清时期所建的百姓宗祠(郑家厅),在建筑布局方面,其前厅设有私塾和书场,主要陈列着“文房四宝”与各类文史书籍;二进厅设有家谱室与姓氏宗位,设有香案祭坛供游客叩拜祖先,聊表孝心。在建筑细节方面,其大厅、门窗均保有形象逼真、清晰可辨的立体雕刻装饰工艺,雕刻内容多为千姿百态的奇花异草、历史故事或神话人物,引人入胜,可谓是一座宝贵的古代民俗与雕刻艺术博物馆。

  此外,乌镇宗教文化也十分繁荣,现留存有诸多宗教文化建筑,如白莲塔寺、观音殿、关帝庙等。据官方资料显示,白莲塔(俗称西宝塔)属于佛教寺庙建筑,其建于北宋崇宁年间,毁于清末战火。现原样易地复建而成的白莲塔遵循宋元时期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塔外观呈梭状,塔基与塔平面呈正方形,内部地面用清水方砖铺就而成。乌镇的商业贸易素来繁华,浙商们普遍推崇诚信与仁义,这恰恰与关公作为武财神所体现出的忠诚和信义特质不谋而合,因此,乌镇当地百姓修建关帝庙来供奉关武大帝的青铜像,并将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

  同时,浙江也是我国重要的戏曲之乡,社戏、花戏、庙会等经典民俗文化活动传承至今,戏台建筑也随之保留,如修真观的古戏台。据记载,乌镇修真观是道士张洞明结庐得道后所建,现属中国“江南三大道观”之一。修真观重修后,其建筑格局仍沿循历史,保留了山门前开阔的石板广场,和其附属的古戏台建筑。该戏台保有汉族特色的歇山式屋顶,檐角飞翘展示了秀逸分明的特色结构,重建后的戏台现仍为乌镇举办庙会、表演社戏等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地。浙江乌镇在传承民居建筑遗产的同时,结合民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多元化、全方位、沉浸式展示了乌镇的民俗文化遗产景观,具有游览观赏与科普教育等多重价值。

  2.2乌镇生态模式创新

  自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址乌镇后,浙江乌镇凭借“艺术和设计服务业的完美介入以及互联网的充分利用”,在有效传承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巧妙引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实现了从单一保护到综合开发利用的升级,利用多元文化要素的融合新生,探索出一条从落后古镇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快速路[7]。

  2.2.1治理创新

  多年来,乌镇一直致力于发展“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并主动将其融入民居建筑传承当中。在古建筑修缮改造中,乌镇采用虚拟成像技术、三维激光测量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修复技术等新型科技,与传统建筑修复技艺相结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古建筑修复精度与修缮效率。在具体治理中,乌镇秉持“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的创新理念,为传统建筑设立了一系列的配套智能设施,如智慧信息亭、火警电子智能预警系统、GPS和北斗双模定位系统以及智能实时监控等,引入智慧系统为传统建筑的特色与安全保驾护航,实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坚持古今结合、多措并举的保护性治理创新,使得乌镇传统建筑文化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建设而消亡,而是在推陈出新中成为支撑乌镇建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为乌镇便民利民、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2.2产业创新

  举办多届的乌镇戏剧节以及世界互联网大会,助力乌镇品牌从中国走向世界,实现了从江南水乡到“互联网小镇”的成功转变。保存较为完整的江南建筑与民俗风情是乌镇发展小镇旅游的生态基础,乌镇戏剧节一经推出,则成为乌镇生态旅游的重要吸引点,极大提高了乌镇文化独特性。戏剧节中精心安排的特色演出既可以做到单独表演,同时还能融入到乌镇的街巷建筑空间中,在实景场地完美地展现出江浙戏剧与江南古镇碰撞的精彩火花[8]。而互联网大会的举办则为乌镇建筑带来了更多现代可能性,成为传统建筑与未来发展理念相结合的创新代表作。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风格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遵循江南水乡以水为媒、围水而建、通透交错的建筑传统,并融入粉墙黛瓦、临水连廊等特色元素,在主场馆外立面上采用江南小青瓦和钢索材料,寓意古老江南与互联网的相融共生,整体建筑与周边水乡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的传承更新与时代相对接,向我们展示了乌镇发展生态旅游、创新创业产业的无限可能。

  结语

  浙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意义。在古镇更新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自古以来所积淀的民俗文化理念,保留传承传统建筑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当下全新的时代文化、数字技术以及市场需求加以创新,才能实现古镇建筑在保护中得到可持续开发。本文通过对桐乡市乌镇“互联网小镇”创新建设的分析与思考,为浙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实际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新平.浙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探析[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下),2010:319-326.

  [2]吕昕纯.浙江传统古民居建筑特征及改造分析——以宁波前童古镇童宅改造为例[J].安徽建筑,2019,26(06):27-28.

  [3]金赛龄.论中国传统民居特色——以浙江民居为例[J].艺术品鉴,2020(08):111-112.

  [4]郎杰斌,华小琴,吴蜀红.浙江耕读文化的特点与历史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03):74-80.

  [5]赵宇露,洪艳.浙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联性[J].美术教育研究,2022(14):94-96.

  [6]王铁铭.乌镇的历史文化与建筑遗产[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173-175.

  [7]薛江.特色小镇的文化生命力——以艺术小镇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01):32-37.

  [8]朱磊,刘诗棋.以节事活动为触媒的传统城镇文化复兴策略研究——以乌镇与乌镇戏剧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2,40(01):69-75.

  [9]金垚贤.深耕智能网联产业,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乌镇样板”[J].今日科技,2022(06):58-59.

  [10]嘉兴市人民政府.乌镇[EB/OL].(2008-10-17)[2023-9-14]https://www.jiaxing.gov.cn/art/2008/10/17/art_1536136_21860033.html.

  [11]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江南古镇经典游(线路B)[EB/OL].(2020-12-22)[2023-9-14]https://whgdlyj.jiaxing.gov.cn/art/2020/12/22/art_1229173215_58876917.html

  [12]桐乡市人民政府.乌镇景区[EB/OL].(2023-03-17)[2023-9-14]http://www.tx.gov.cn/art/2023/3/17/art_1634450_9.html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