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 来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校,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7 15:45
苏印
贵州民族大学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已进一步提高,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地点,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开展环境保护教学也尤为重要,因此高校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的开展也已成为学界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高校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高校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前言;现阶段我国对于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较为关注,而为满足现阶段对应的课程建设工作与环境保护课程开展要求,需要对其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并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与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高校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也随之涌现,此类内容的存在均会对高校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教学课程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需要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实践教学对于理论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转化,并且需要培养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并且避免过于单一的课程内容对于生态文明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造成影响。目前大量学生均未参与国内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导致生态文明的教育宣传缺乏载体,难以保证生态文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课程教学需要通过提高学生品德、智力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第三方面重视度,强化其文明建设的效果,而后借助具体的文明建设活动,提高课程目标的搭建效果,并保证对应的课程建设目标可以得到明确[1]。
2.高校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明确对应课程目标
在针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时代发展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大学生在学习生态文明课程教学也需要分别满足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等角度的特点要求,通过各方面教学观念的整合运用,将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精准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而后明确对应的文明建设理念与文明建设内容。通过固定区域的教学方案整合,搭建起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将教育与培养相结合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在进行体系内部教学的同时,需要对其发展需求进行判断,通过多维度的能力培养,设置不同维度的知识目标,并学习相关的生态文明课程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对应的课程信息内容,并借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保护意识[2]。
2.2加强文明教育实践
在对高校学生开展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保证大学生可以积极且自主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而后借此养成较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对专业课程的设立与相关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具体现状的综合把控,并对其实际产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情况进行了解与学习,并借助垃圾分类,环境保护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优化课程设计。可以通过特色课程设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而后需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实践空间,保证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类生态文明知识,保证其理论与实践可以形成统一,借助相关特色文明教育活动的搭建,保证思政文明课程可以达成有机融合。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灵活运用,将其育人作用充分发挥,高校也可以积极地与事业单位建立起合作育人模式,并通过自身搭建的合作育人基地完成教育工作,并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的目标,将学生作为此过程中的教学主体,并注重第一课程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运用,保证学生可以真正走进自然,实现自身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的热爱,保证学生可以快速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通过实践育人平台的搭建,激发学生的热爱程度,并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方面与教学活动的联合运用,使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引导其自主投入实践,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2.3提高师资建设力度
在生态文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素养也将直接对生态文明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强化生态文明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也已成为当前阶段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要求,通过参加专题讲座与进行报告研讨等方式,均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而相关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也可以起到更为良好的保障作用,通过相关激励制度的制定与保障措施的建立,可以提高学生从事相关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而利用此方式提高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重视力度,也可以为教师教育改革工作的转化优势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改革后的生态文明课程建设可以分别在三类课程中运用,第一类为生态文明认知类课程,第二类为生态文明情感培养类课程,通过前两步帮助学生了解到现场的大致环境与所应采用的控制保护方案,第三步则需要构建起生态文明养成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考情感,借此分析并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借助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丰富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均拥有较高的重视,而为满足时代发展下相关工作的开展要求,需要对现阶段应采用的控制方案进行调整,明确对应的课程建设目标,并强化师资建设的整体力度,通过多角度全方位联合调控,为高校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淑兰,王秋利,郭全忠等.地方高校基于生态文明工程师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J].中南农业科技,2023,44(08):210-213.
[2]陈莉,王晨昊,刘锐腾.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思想实践课地建设路径——以“国家一流课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8):81-85.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23.08.002.
作者简介:姓名:苏印;性别:男;出生年月:1990.06 ;籍贯:山西大同;民族:汉;
最高学历:博士;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水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