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线上”融合 拓展校本研修新思路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线上”与“线下”整合,研修实践,研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26 10:37
可金海
湖北谷城县五山镇中心学校 441700
【摘 要】“线上”与“线下”融合研修的新思路,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通过“线下”研修、“线上”整合的方式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丰富了校本研修内涵,凸显教师主体地位。
【关键词】研修 ;“线上”与“线下”整合;研修实践
校本研修是常规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校本研修活动已不能满足教师对教学问题随时探讨和及时了解教研信息的要求。低端的重复消耗了教师追求专业化的进程,“萝卜炖萝卜”使传统的校本教研难于焕发活力。为解决校本研修低端重复,教师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我们提出“线上”与“线下”融合研修的新思路,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通过“线下” 研修、“线上”整合的方式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丰富了校本研修内涵,凸显教师主体地位。
一、数字校园建设为研修提供了新动力
传统的校本研修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以业务学习、听评课活动、教学反思交流等方式,在校内重复进行。教师接受到的教研信息不及时,获取的资料不丰富,思维拓展不够宽,教师间的交流也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结合数字校园建设,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发展中心、高倍投影仪、教师人手一台电脑等一流的现代教育硬件设施到位的前提下,学校以加入襄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契机,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电子化、教学教研网络化、教师培训个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发展目标。常规电教媒体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和优越的研修信息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校本研修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的难题。
二、“线上”“线下”融合为研修注入了新活力
常规教研模式,全员集中听课、评课,部分老师“唱戏”,另一部分老师“听戏”,时间到任务完成。而借助于网络,校本研修则变成“全天候”全员参与。日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安排可以提前发布到校园网络平台,老师可以从学校科组的工作室中去浏览;教育教学的信息和教学文件、教学材料等可在平台上传输或查找;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整理后网上发布达到共享;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可通过网络讨论;利用网上资源共享能节约备课时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特别是骨干教师、名师的教学理论、教学反思和专业指导对老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较大作用;专题研究、课题研究进度及情况可以在个人空间发布。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发出最及时的教学研究信息,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研服务的功能。
1. 学校研修:学校教科室是学校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每学期组织1-2 次有针对性的培训研修活动,并将活动过程制作成“美篇” 发布到网上。学校定期邀请市、县名师到校授课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另外,也充分发挥校内名师的辐射作用,除承担示范课、研讨课外,还“牵手”青年教师一同作教研。
2. 常规教研:各教研组为学校常规教研的组织者,落实每月的业务学习、听评课活动、主题研究活动。其中,业务学习主要分“线下”和“线上”两块,“线下”主要由教研组长组织,以教材解读、课程标准、优质录像课观摩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线上” 则在每次学习后,教师将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反思发布到教师个人网络空间。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平时学习的文章转发到个人空间,供其他教师分享学习。听评课活动,由教研组每学期安排名师上“示范课”,中青年教师上“观摩课”。每次活动结束,教研组长收集活动的图文资料,安排专人制作成“活动简报” 发布到教研组网络工作室,各位教师在浏览的同时可以随时跟帖发表感言。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一个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教研组长经研究后可以开展专题研究活动。一是课题研究课,凡是立项课题,每学期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要讲课题研究课(或讲座);二是“同课异构”活动,大家同上一个内容,在细读教材、细品用书的基础上,教师赋予教材个性化的诠释,在课堂结构、重难点的设置、细节的处理等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三是“一课双讲”活动,即研课磨课活动,主要针对青年教师,通过一节课反复试讲,不断修改,精心打磨,使其增强对课的理解,厚实理论功底,实现从“教什么”到“为什么这样教” 的蝉变。
3. 集体备课:坚持“线下”和“线上”同步进行。“线上” 主要由中心人发言主持,每周集体备课之前,整合教学资源,初步编写出导学案,并提交到云平台发起集体备课,组内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中心发言人二次修改提交成果。“线下”主要由备课组长主持,每周定期召集本组教师分析教材,制定导学案,优化教学。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教学文本预案;其他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预案进行补改再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集体备课形成的统一意见,全学科组教师必须遵守并落实,牢记树立全组一盘棋思想,禁止议定的导学案不使用,或者擅自更改环节使用的现象。鼓励事前踊跃发言,事后无分歧,建立优秀学科团队。
三、分享交流让研修实现了新跨越
以网络来搭建校本研修的平台,可以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率,丰富校本研修的内容,展示校本研修的成果,分享校本研修的经验,以此形成合力,不断更新教师的理念,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由“勤奋型”、“实干型”、“经验型”向“科研型”、 “高效型”、“学者型”转变,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 研讨学习,分享不保留。研讨学习是教师提升教学综合素质常用的方式,遇到拿不准的知识点、读到感兴趣的好教学文章、看到一堂惊彩的课堂实录,老师们都会情不自禁的分享到学校网站,都免不了讨论一翻,交流一气,反思一通。并将好的反思发在教师QQ 群或张贴在公开栏上,共同分享,一起成长。
2. 听评课活动,评论不旁观。教师听课评课活动如果由被动任务型转向主动研讨型,那么每一节听评课都可能帮助教师专业水平来一次大的飞跃。现在,大多数学校都给教师布置了学期听课任务,常规检查时,未实实在在听够的教师,对着导学案“听” 几节,应付检查,曲解了学校要求听评课的初衷。听评课侧重点不在“听”而在“评”,且在“面评”。每次听课结束,迅即进行听者评课,人人发言,当说客不当旁观者,及时为授课教师提出建议。意犹未尽者,则可以在“线上”继续交流。
3. 课题研究,推进不独行。首先教科室在课题的申报上把关,对申报市级以上的课题必须由骨干教师牵头,相关教师参加,并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分解任务,每人落实一项,然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报告。其次,年级组在教师的参与面上督办,每次课题研究活动,承担课题任务的教师不得以上课、没时间等理由拒绝,不得把课题研究当成课题负责人一个人的工作,群策群力,在推进课题研究中实践方法,增长研究本领。
4.“牵手”互帮,成长不孤单。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对每一名入岗不足三年的教师跟踪帮扶,一名优秀教师实行“一对一”指导,全方位地对年轻教师当好专业领路人和生活导师。一方面,在专业成长上重点从“导学案设计、教材解读、课堂教学、试题分析、课例反思、学生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引导和锻炼。每学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交流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心得和感悟。一方面,在生活上做朋友,指导教师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所思所想所惑,调整心态和解决生活困难,让年轻教师安心专心工作,尽早、自然地融入学校大群体,和谐共进。
总之,当校园网络全覆盖,电子备课室和电子白板教室建成之后,再加上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开通、教育云平台的应用以及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成立等等,均为校本教研网络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拓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