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域下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 来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少年,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1-26 15:57
张宇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100
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近些年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一些青少年由于心理问题出现抑郁、焦虑、行为异常、自残、轻生等情况,这些负面的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学业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起到很好的教育功效。因此,加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本文结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教育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优化课程内容中新增第五大课程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融合多门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内容应当设置有助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根据《中国青年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 17 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 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本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分析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为通过体育锻炼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调节学生心理状态
通过查阅知网资料文献,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青少年的心理评估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从整体上来看,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低于城市青少年,而且男孩和女孩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女孩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要低于男孩。在这些心理问题中,焦虑、抑郁占比最高,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排解与控制,那么将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由于当前青少年面临着一些生活、升学等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状态并不是很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短期的疲惫和压抑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若青少年长期处于疲惫和压抑的状态下则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体育运动的开展可以帮助青少年释放内心的情绪,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欢快、喜悦的情绪状态之中。此外,适当安排体育项目,科学安排运动时间,可以有效地调节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从而使部分自卑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二)增强学生心理承受力
从当前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来看,内外的环境因素可以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统计结果来看,自我认知差、暴躁、易怒、偏激、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等都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些外在表现。如果这些情绪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很容易会导致青少年出现自卑、懦弱、抑郁等心理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对青少年性格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而开展体育活动,则能磨练青少年的性格,更能培养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特别是在某些运动比赛中,老师的鼓励和关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拼搏精神。
(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动力
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各种项目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就整体而言,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和团队精神的特征,这就需要青少年在运动的过程中具备坚韧、果敢、沉着的品质,并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此外,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青少年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可以加深,从而可以丰富他们的心理和情感,这对他们的学习效率、日常生活等都有很好的影响,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体育运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分析
(一)改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初级阶段的青少年体育更多关注的是青少年的成绩,例如,短跑的时间、投掷的远度、立定跳远的成绩等,而这种教育模式不但不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发展,对于心理状态的改善也没有多大的意义。甚至在一些学校中体育课只是辅课,在期末考试时是需要为文化课的学习让路的,这种思想非常不利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所以,不管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体育教师层面,都应该对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充分的认识,认真地把每一节体育课都进行好,把体育课当成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体育教师心理素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心理调节作用,并将青少年作为学习的主体,围绕体育运动的心理调节功能,改革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使体育运动的良好效果得到发挥。
在青少年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较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所以,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多了解一些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把体育课程和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课程中持续地强化二者的结合,保证体育运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调整的作用。
(三)活跃教学氛围,注重过程评价
在传统的少儿体育教学中,有些内容呈现出死板、僵化的特点,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很难发挥出青少年的学习热情,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对体育课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认识特征,突破刻板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比如,体育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体育游戏法等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每一名青少年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程中来,从而在体育课程中培养出良好的运动心理。
(四)培养青少年心理调节能力
在当前的家庭生活中,青少年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之前有着明显的提升,在家里受到长辈的关爱,在这样的成长条件下,青少年很容易出现任性、自控能力差、自我认知不清的情况,当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行为。针对当前青少年群体的这种特点,体育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调节。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短跑接力的活动,将青少年分为几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出运动员的出场顺序,使青少年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开展活动。对于竞赛获胜的小组,体育教师要引导他们总结胜利的经验,形成胜不骄的心理;对于比赛输掉的小组,体育教师要引导他们总结失败的经验,同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
三、结语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频频发生的环境下,加强体育运动的心理调节作用能够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需要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度地融合起来,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