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微农耕文化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 关键字:微农耕文化,幼儿,劳动教育
  • 发布时间:2024-01-26 18:06

  吕游

  (垫江县教委实验幼儿园408300)

  【摘要】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但是精神文化需要被满足。在新课改下逐渐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促进幼儿劳动意识的正确形成,可以将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苦,通过插秧苗等活动感受米饭的来之不易,推动幼儿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微农耕文化;幼儿;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3)12-014-01

  引言

  农耕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意识,将其与幼儿活动相结合,可很好地培育幼儿珍惜粮食、互帮互助、团结等劳动观念的形成,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引导幼儿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孩子。劳动教育作为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幼儿的德、智、体、劳综合发展,提升整个幼儿园的质量,在农耕文化的加持下,在正确劳动文化指引下,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珍惜粮食的良好品格,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微农耕文化和幼儿教育结合途径

  (一)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中

  在幼儿教育中,农耕文化并不是让幼儿去田间干活,而是要从文化情感到体验开展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让幼儿对农耕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幼儿充分了解,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劳动教育的兴趣,让幼儿在体验过农耕文化后,自觉对其进行宣传。在幼儿园的农耕劳动文化教学中,首先需要营造农耕文化的氛围,可以将园内的走廊打造成农耕文化长廊,将一些劳动图片进行展示,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为劳动教育做好准备。教师也可调动家长的力量,开展传统特色农具和农作物展览活动,将粮仓、风车、犁、耙、石磨、簸箕、锄头、箩、谷耙、粪箕、蓑衣、笠蔴、箩格等农具和冬瓜、南瓜、丝瓜、玉米、柚子、甘蔗、稻穗、稻谷、各种豆类、各种农作物种子在园内进行展览,让幼儿被农耕文化所包围,对农耕文化开展产生好奇,教师可用幼儿所熟悉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农事活动,认识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掌握一些农耕谚语等等。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尝试农事活动:如插秧苗活动,教师首先准备小麦苗、垫板、高跷、轮胎、竹梯等,将垫板设定为水田,轮胎设为小河、竹梯设为小路,用插秧苗游戏活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教师带领幼儿先进行插秧姿势的演练,而后在走过小河、小路时提醒幼儿要注意,这种设定方式既保证了幼儿的安全,又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而后教师带领幼儿模拟插秧,幼儿在劳动过程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教师趁此机会教育幼儿不可浪费粮食,在切身体验过后,幼儿拒绝浪费粮食的意识会逐渐提高,推动幼儿劳动意识的正确形成。教师也可用晒稻谷、运粮食游戏的这些简单的方式,让幼儿体验到农耕的艰难,幼儿在劳动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比理论实际所感受到的会更加深刻,从而促进幼儿树立不浪费粮食的意识,推动幼儿个体的发展。

  (二)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实践中

  农耕文化教育需要实践的支撑,幼儿园可以将园内空间开辟成一个个劳动基地,然后将劳动基地落实到各个班级中。刚刚开辟劳动基地都是石头和杂草,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点一点进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幼儿的吃苦耐劳精神得到发展,当基地被清理干净后,幼儿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种上各种蔬菜,然后为劳动基地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当劳动基地种上幼儿蔬菜后,可以组织幼儿定期用水桶和水盆对其进行浇水,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亲身参与带给幼儿的感觉是课堂教学无法带来的,幼儿在劳作中,感受劳动的辛苦,从中体会到什么叫做吃苦耐劳,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正确劳动思想意识的发展。

  幼儿园可以开展农耕运动会、农耕灯谜猜猜乐等大型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利用搬南瓜、水果丰收运回家、夹土豆等游戏项目,让幼儿积极参与农耕文化中,在游戏中教师也要考虑幼儿的搬运能力,对于南瓜等物体尽量选取体积较小的,这样幼儿可以参与多个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农耕文化。教师也要利用幼儿休息阶段用《五谷丰登》《缺牙耙种冬瓜》等童谣,让幼儿一边歇息一边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在幼儿心中播下传承农耕文化的种子,幼儿虽然是当游戏活动在进行,但是其思维意识在潜移默化影响下也会得有效发展,幼儿热爱劳动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观念会逐渐形成。

  二、幼儿劳动教育中开展农耕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引导幼儿认识农耕过程,感受劳动之美

  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幼儿的学习环境其实十分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农耕文化教学,尤其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阶段的幼儿很少能看到农民耕作的景象,对于粮食是如何生产的?青菜水果是如何种植的,都十分好奇。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小型农具拿到课堂展示,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让幼儿了解到各种农具,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应用,从而让幼儿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2.2、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辟农耕基地,引导幼儿践行动手能力

  对于幼儿阶段的学生来说,幼儿时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社会、自然与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教师鼓励幼儿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幼儿园开辟了农耕实践基地,丰富有趣的农耕实践课堂,可以让幼儿感知自然、探索自然。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不但可以更好地产生学习动力,同时幼儿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探索农耕文化,让幼儿避免出现一定的认知意识模糊的问题,从而高效地完成农耕文化实践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微农耕文化结合劳动教育,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幼儿在农耕文化的熏陶下,开始热爱劳动,幼儿阶段作为价值观念形成初期,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积极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进而推动幼儿劳动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琛.幼儿园农耕园本文化的挖掘与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9):102-10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