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 来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课,语文味,人文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30 10:35
程艳清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
摘要:“语文味”不是一个新名词,但“语文味”在当代语文教学环境里,可以注入新的内涵。为使其更具时代特征,语文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滋养,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人文性
何谓语文?其实,语文就是语文,是文化的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有着其朦胧的美——是海市蜃楼般的梦幻,是婉转悠扬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
那么,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能真正地上出“语文味”呢?我国语文界许多名家都一致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渐入美境思想的指导下,以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一、追求自由境界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自由时空。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的感受:一个教师如果到了永远被规矩所役的地步,就不可能欣赏到教育之河中激起的一朵朵浪花,更不可能采撷到教育之树结出的一个个果子。匠气或模式化是语文教学的大敌,是“语文味”的大敌。换言之,“语文味”不拒绝模式,但是拒绝模式化。我认为,在语文课上要达到自由的境界,语文教师个人首先必须是个自由的人,是个不拘泥于规矩的人。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可见,课堂教学中只有达到自由的境界,才能创设出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比如,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诵读是重头戏,突然有一个学生举起手问:“老师,我唱出来行吗?”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我还是鼓励这名同学唱了。在该同学纵情歌唱的那一刻,我们真的感受到了那种把心中块垒释放出来的淋漓畅快。这不仅给了学生以充分的信心,还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得课堂上出现了有价值的生成。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好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追求自由境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二、营造诗意美感
当前,课改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之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随便捡一颗,都会将我们的三尺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但有一点,却是语文课永远不变的旋律,那就是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把“人,诗意地栖居”作为自己的哲学信仰与人生追求。作为语文人,我们也应该把营造诗意美感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同一单元,需要我们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为了能营造出诗意美感,我特别注重每一环节的设计,比如运用了富有诗意美感的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导入后,我并没有急着去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而是让同学们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让每一个学生都领悟到诗歌本身其实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接下来,再听配乐朗诵,让同学们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进而引领同学们慢慢走进富有诗意美感的意境。
三、渗透生命体验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为此,我坚持以学生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并实施教育,从知识的本体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张扬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成“没有不好,只有不同”的目标。另外,我常常把生本教育贯穿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把“感悟亲情,善待生命”作为最重要的话题和学生讨论,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得快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用平淡的语言记叙了他与母亲间的平常事,但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浓浓的亲情。“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这些句子都是发自肺腑的真情,读之实在感人。所以,此时教师应利用这种情感因素,挖掘课文中那温馨的亲情,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细细体会,教师再以自己强烈的感情激起学生的共鸣,用美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扉,把蕴含其中的深情传给学生,以情激情,从而创设情感情境。学生感情被激活了,积极性自然高涨,研读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所以我坚信:唯有洋溢着“语文味”芳香的语文课堂,方能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成为师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成为师生难忘的一次次“人生旅行”。
参考文献:
[1] 周雪梅,胡茂英.以读为抓手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30(6):95-97.
[2] 黄知书.“语文味”课堂的创建策略[ J ].文学教育(下),2019,474(6):100-101.
[3] 赵春颖.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的策略管窥[ 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5(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