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向下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

  文/ 丰顺县教师发展中心 冯云凤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小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知识体系的全面发展。

  一、设计游戏,调动心理内驱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实际学情、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设计有个性、有趣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缓解小学生学习的抵触情绪、排斥心理,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融入各种数学活动中,以积极的学习状态突破数学学习的层层难关,实现思维的逐步发散。

  以“生活中的数”的教学为例,低年级的小学生大多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即通过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通过体验、代入来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开展“小小探险者”的游戏活动。

  在这一游戏中,学生可以扮演“探险者”,在规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进行寻宝;教师预设的宝物类型约有四五种,每种的个数在20 个左右。学生需要一边寻宝,一边对宝物的类型、数量进行归纳整合。学生在寻宝这一游戏任务的驱动下,其学习心理得到稳步的驱动,在游戏活动中开展了自然的“数数”,在无形中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游戏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学生。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相对应的游戏形式、游戏元素,使学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融入其中,促进思维的全面发散。

  二、问题引领,引导深度探究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问题意识为目的,通过精妙的提问,整合提炼教材、学习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自主思考知识的连贯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解决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问题的设计、提出都需要建立在自由开放的课堂上,教师还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发问的空间,给予主动探讨的机会,实现深度的探究。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学习为例,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长方形”“面积”等相关知识,对于如何计算面积也有着一定程度的理解与运用。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得到思维与运用上的启迪。教师就提出了以下问题: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同样的公式?你认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存在着哪些相似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跳出“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框架的限制,对新旧知识衔接延展,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教师应注重问题的不断递进,使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教师还需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学生疑惑处、思维阻碍处提出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助力。

  三、动手实验,发现潜在规律

  实验是一种自主操作的活动,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在实验参与的驱使下,小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对实验的环节、步骤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参与状态,主动发现实验现象的潜在规律。

  以“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的教学为例,教师一改过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不规则的图形,设计实验步骤、开展实验记录与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投入足够多的耐心,完成每一个步骤。有学生选择树叶作为研究对象,将棉线、尺子等作为实验工具:先用线绕着树叶缠上一周,并用笔记录,随后剪下这一段线条,拉直以后进行测量。部分学生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开展了多次测量,找到了误差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测量的规律:一定要沿着树叶的边线,避免出现脱离的情况;需要进行多次测量,这样才能减少误差。

  实验活动的开展需要每个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教师应该为学生制造“困境”,即在适当处给出关键线索,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样不仅让学生发现、感悟数学现象与概念,还让学生在失败与调整中形成良好的品质与科学精神,发展核心素养。

  四、小组合作,拓展思维空间

  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小组合作活动,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另外,教师还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挖掘整合,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协作探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在课程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这一运算的规律与技巧,但是在运算准确性、速度等方面各有不同。对此,教师特别设计了随堂测试——布置了30道混合运算的题目。这些题目的难度并不相等,学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计算活动,看哪一个小组计算得最准确、最快。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很快投入到比赛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还会讨论自己的运算技巧,提出计算的建议。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自主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推动作用。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活动中,还需关注学生的倾听与理解,让学生学会集思广益,弥补自己在思维与认知上的不足,突破现有知识结构的局限。

  五、联系生活,解决具体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元素的融入不仅可以激活课堂的活力,还能打破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之间的壁垒。农村浓厚的生活气息、民俗气息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实现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需要灵活使用生活中的语言,消除小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抵触心理,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还应该多开展生活化的学习实践活动,调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的逐层内化。

  以“轴对称和平移”的教学为例,教师特别引入了剪纸中的窗花这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特点、对称轴的了解,找到轴对称图形的构成要素。在此过程中,教师展示了不同的窗花图案,鼓励学生从民族文化、艺术特征、数学知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随后,教师还特别开展了“窗花图案设计”的实践活动,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尝试开展图形的设计以及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在完成制作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还掌握了贴窗花的不同方法。

  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是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思维能力都是一个递进发展的过程,生活元素的融入、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深入观察,主动发现、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罗 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