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消费挖潜新局面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消费,挖潜,新局面
  • 发布时间:2024-04-27 11:10

  文/叶胥潘欣

  哪些消费潜力仍待“挖”?

  消费持续释放尚有空间

  近十年来四川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23 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13.4 亿元,比上年增长9.2%,高于全国水平2 个百分点。2023 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32.9 亿元,人均GDP 突破7 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5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 万元。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2023 年四川消费现状指数、消费预期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总指数均实现较大幅度同比增长,且超过2019 年同期水平。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和消费者信心恢复,奠定了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基础。

  文旅和大宗消费潜力大

  作为文化和旅游大省, 四川文旅消费潜力较大。2023 年,四川A 级景区共接待6.3 亿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1.5 亿元,分别较2019 年增长14.1% 和20%,餐饮收入快速增长,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10 个百分点,文旅强劲复苏。同时,2023 年全省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强势增长55.2%,消费结构优化下的大宗消费也具有相当潜力。

  农村和下层市场潜力足

  2023 年,四川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19.4 亿元,比上年增长8.5%,比城镇低0.8 个百分点。四川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41.65%,但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42%。随着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消费潜力更足。2023 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32 降至2.26,同时,2013—2022 年,四川县域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505.67 元增长到20646.8 元,年均增长率达10.01%。四川各地级市也以扩大消费为重要目标,多数市(州) 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消费发展释放新潜力

  全省线上消费增速领跑, 2023 年四川商品零售22716.0 亿元,增长7.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796.9 亿元,增长3.1%。从下半年的消费旺季来看,2023 年10 月四川限额以上商品网络零售和互联网实现的餐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5.6% 和36.8%,均高于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超过20个百分点。夜间经济、演唱会经济、直播带货、研学旅行、赛事经济等新模式成为潜力点。媒体公开的部门数据显示,2023 年四川举办赛事活动7500 余场,吸引4000 万以上人次参与,乒乓球混合团体世界杯,带动住宿、餐饮等方面消费达2.6 亿元。举办营业性演出27156 场,其中5000 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201 场、观众超250 万人次,分别是2019 年同期的10 倍和5 倍,票房收入超17 亿元。

  哪些因素阻碍消费潜力释放?

  消费意愿减弱

  四川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 虽常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由2015年的0.792 逐步下降到2022 年的0.727,处于持续下降区间,必须更好地抓稳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的有机协同。

  文旅消费链条短

  文旅消费是四川消费的重要部分,但近年来,四川在文旅产品打造上过度重视资源的内容展示,忽略了多方位的深入挖掘。文旅产品表现出变化不多、打法同质、场景单一等问题,既难以快速适应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也让全省的文旅消费链过短、过窄、过细,潜力释放被制约。

  农村消费的堵难点多

  收入的稳定性是农民能不能消费得起和敢不敢消费的关键。受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农民的收入稳定性相对偏弱,虽然外出务工和就地就业的工资性收入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稳定性,但据西南财经大学《2023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生满意度指数报告》的调查显示, 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户家庭比例达61.0%。同时农村消费品供给在时限、到家、保质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消费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短板突显。

  新消费的基础支撑薄

  数字经济是新消费发展的基石,四川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新消费发展的支撑不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41.5%。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2022 年四川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不足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成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122.7,远高于第二名绵阳的94.2,四川省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状态,中小城市承接不足,缺乏联动效应。此外,以5G 基站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新商业基础设施、智慧物流体系构建仍不完善,制约新消费发展。

  “挖”潜能,提振消费出“三招”

  做好本地消费生态

  夯实基础,“能消费”。增强劳动力自身素养,提高就业增收能力,打通就业堵点,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支持灵活就业、自主就业、合作就业以及专兼结合等多种就业方式。重点关注农民工群体和应届毕业生群体,大力推动处于中等收入边缘的群体稳定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鼓励金融机构丰富消费金融产品,优化消费授信审批和风控管理,提高消费金融可得性。鼓励通过线上办理、免息分期等方式,适当降低服务准入门槛,稳步推进小额度、纯信用消费贷款,重点为就业创业、住房消费、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提供金融支持。

  筑牢保障,“敢消费”。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事前预防提醒、事中精准监管、事后动态调整的一体式全生态科技监管,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金融消费者纠纷解决平台和保护机制。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以省内大学、三甲医院、大运会场馆等为依托,强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消费品的有效供给。推动社区商业、街区商业和消费场景规范化发展,完善末端物流配送服务,打通舒心和放心购物的“最后一公里”。增强支撑,“愿消费”。加强都市圈跨区域消费协作,抢抓春节消费旺季,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下沉,利用首店、新品首发的流量效应吸引消费者种草、打卡,引领消费新风尚。聚焦年轻一代的消费需求,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生活消费场所,为消费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针对不同人群和下沉市场的消费场景和价格敏感度等消费特点,设计定向的消费补贴政策,投放一定比例的纸质消费券。

  增强外来消费链条

  拓宽。加快制定沉浸式业态激励政策,促进沉浸式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建设一批沉浸式体验多种业态的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地,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赋能沉浸式业态创新发展,培育文化IP 和品牌。

  延长。积极推动全省“游览互拼”模式,对游览不同数量景区的消费者,给予不同折扣。加快鼓励全省各地实施“游购互抵”联动,当地景区门票消费可抵扣购物费用,购物小票可抵扣当地景区门票等。探索结对“游客互宠”活动,结对的两地游客可实施互免门票机制,鼓励两地居民相互旅游。

  扩大。加快推动商务、会展、赛事、旅游和本地消费的有效融合,支持成都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推动发展数字会展、绿色会展、智慧会展、体验会展,完善高端商业配套服务链。支持承接国际组织、国家部委主办的高端会展和体育赛事活动,以会展赛事活动为抓手,加强相关消费场景的创新,由观赏性消费向参与性消费转变,为扩大四川外流消费提供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推进数字赋能消费

  加大数字消费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大数据、5G 网络、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消费领域改造升级和创新新型消费模式。加速全省消费相关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信息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打破消费相关产业链各个链条节点之间的协同整合、数据要素难以融合等问题,重点加强数字平台建设,丰富高端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优化智慧智能消费环境。推广智慧出行服务,通过手机APP、小程序、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推荐最优出行路线等,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出行,避免拥堵。结合数字化技术,发展数字化陈列、沉浸式观展、直播逛展新业态,推进企业完善消费动态监测、消费趋势分析和消费者画像的处理系统建设,适应消费趋势变化。

  提升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基于大数据分析,对企业和消费者实施“免申即享”的自动化消费支持举措,紧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人群,切实提升消费政策的乘数效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