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专栏作者甄石
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如果出现“此高彼低”、就会形成温差,因此减少温差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抑此扬彼”、将二者尽可能扯平。宏观数据有很多,笔者以耳熟能详的GDP为例,探讨下如何熨平GDP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
GDP 的“禁忌”
药品说明书都有“禁忌”一栏,以划定慎用、禁用、忌用的范围,GDP 也应该有,只是盛名之下人们不愿去了解。仔细研究GDP 的“说明书”会发现,看似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GDP,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先天不足”,它的“禁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总量。GDP只核算市场交换行为的经济活动,不反映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等非市场经济活动。同样是抚养(赡养)孩子(老人),如果每月花2000元请保姆,就会计入GDP;如果自己干,尽管质量更优、效果更好、幸福感更强,但Sorry,不能计入GDP。“温差”就此产生!在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这也是GDP越来越大、人们感觉越来越忙(累)的原因之一。
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道路修了挖、挖了修等低效益投资能拉动GDP,但人们感受到的却是折腾、噪音、灰尘和不方便。相反,一些电力设施、污染防治、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甚至国防工程等,能带来GDP,但人们“熟视无睹”,只有失去时才会感受到,感受得也不充分、不明显。
不能客观反映社会分配和居民收入。GDP 衡量蛋糕“有多大”,但不能全面地反映蛋糕“怎么分”,更不能反映钱包鼓不鼓,那是另外一些指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等) 的事,它们高度相关、但绝不相等,如同金钱与幸福、分数与能力的关系。
不能系统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GDP 是经济界的“大咖”,但它不衡量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不反映闲暇时间的多少,回答不了996、白加黑、5 加2 等加班模式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不能及时反映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掠夺式的毁林和不计成本的采矿都可以增加GDP,却不能及时反映其“负外部性”,助长“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等短期行为。
此外,在衡量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方面,GDP 也力不从心。5 毛钱一份的“商报、晚报、都市报”被海量的、免费的信息淘汰,精准、实时、便捷的导航也把高速路出口的“带路”人送回了家,这些新事物显著提升了生活质量,GDP 却没有或者没有充分地反映。
减少温差的现实路径
减少温差的最好办法当然是让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都“热”起来,为此需要:
树牢正确的政绩观。政绩不应仅仅是数据,更应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度;经济也不止眼前的GDP,还有协调和可持续。
切实解决民生堵点。微观个体对民生难点堵点最敏感,解决它们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微观感受,要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和百姓“关键小事”。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是阳光和空气。通过简化行政程序、降低成本等措施,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环境,和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氛围。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对个体而言,说一千道一万、增加收入是关键。腰包鼓了,对宏观数据的好转自然会更加感同身受。
加强宣传和解读。经济发展和宏观数据有其专业性和规律性,要通过及时、专业的宣传解读,来回应关切、释疑解惑、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促进发展。
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不太可能都热起来,可否让宏观数据适当“冷”下来?这不就变成了一碗“放慢脚步、让灵魂跟上”的心灵鸡汤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