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国人学会读我的中文名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法国,中文名,留学
  • 发布时间:2024-06-04 11:15

  漆亮亮 漆承肖

  漆竹生,江西宜丰人,191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据《江西漆氏考》记载,漆竹生谱名承忠。其父漆璜早年毕业于江西武备学堂,后被选派至日本东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期间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先后担任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的高等审判厅厅长、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高等法院院长等职。漆竹生自小聪颖好学,在南昌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后,于1930年考入当时享有很高声誉的北平中法大学附属中学。漆竹生通过学校开设的国文、数学、物理、化学、法文等现代课程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文化和法语基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漆竹生积极参与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下定决心要留学报国,以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状况。

  1933年,漆竹生高中毕业后,旋即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为尽快适应巴黎的学习生活环境,他抓住各种机会提高法语交流能力。因“漆竹生”三字的法文音译读来拗口,有人劝他取一个法文名,他却自信地说:“还是让法国人学会读我的中文名吧!”漆竹生高中期间对化学课程已有兴趣,加之怀揣科学报国理想,因此一进巴黎大学,便选修了化学专业。当时巴黎大学化学专业最著名的教授莫过于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指导的后来成为中国核物理学家的施士元恰巧在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而同样勤奋好学的中国学生漆竹生自然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注意。遗憾的是,漆竹生的父亲希望儿子将来也能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因此强烈建议漆竹生改修法律专业,漆竹生不得已向学院提交了改修专业申请。申请获批当天,已罹患重病的居里夫人拖着病体与漆竹生边走边谈,送他到学院大门口。居里夫人的教诲对漆竹生影响至深,1934年居里夫人病逝后,漆竹生与居里夫人的家人还保持了一生的友谊。

  漆竹生改修法律专业后,为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业,他在学习上“用足全身力气,不浪费一分钟”,先后于1937年和1938年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和法科硕士学位。随后,漆竹生立即在巴黎大学法科博士班注册,在顺利通过公法和私法相关专题课程考试后,开始着手博士论文写作。在导师国际法学家马塞尔·赛伯特教授的指导下,漆竹生最终确定以当时中国宪法问题作为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漆竹生因身体抱恙,无法正常坐着书写,他凭着坚强意志用半年时间站着书写完成了二百四十二页的博士论文。1940年,漆竹生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巴黎大学法科博士学位,时年仅二十四岁。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律期间,漆竹生始终心系祖国命运,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巴黎中国学生会的抗日宣传活动,还撰写论文指出日军对中国不设防城市的狂轰滥炸行径严重违背国际公法,并以巴黎中国学生会代表的身份在法国国际法学会年会上宣读论文,谴责日本侵略者。

  1941年,二战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抗日战争也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已在法国留学八年的漆竹生毅然决定回国效力。在归国轮船上,他看到一队开赴越南西贡的法国士兵在殴打同船中国同胞,当即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精通法语与法律的优势据理力争,最终迫使这些法国士兵赔礼道歉并承担医治责任。回国后,漆竹生先后执教于朝阳大学(重庆)和东北大学(四川三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前往浙江,先后执教于英士大学(浙江金华)和浙江大学。受聘浙江大学法学院时,漆竹生与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进行了一次短暂面谈,《竺可桢日记》中对此还有记录。在这段辗转执教的岁月里,漆竹生目睹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与黑暗,因而更加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也愈发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漆竹生经过江西八一革命大学的集中学习培训,于1950年受聘为厦门大学法律学系教授。作为新中国法学教授,漆竹生热切关心新中国建设。1951年,他在厦门大学法律学系主办的《学习汇报》刊物上发表文章,对1950年政务院发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提出完善建议。1953年,因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法律学系停办,学生并入华东政法学院,漆竹生则转任厦门大学外文系教授,自此踏入法语教育领域。至今,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何勤华教授在其撰写的《华政的故事: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一书中,对漆竹生等厦门大学法律学系教授当年未能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一事,仍颇感遗憾。

  1956年,更名后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法语等专业,急需法语师资,漆竹生遂奉调前往上海外国语学院,先后担任西语系、德法语系的教授兼副主任。然而,在不久后的特殊岁月里,外文教育成为受影响的“重灾区”,漆竹生也屡遭诬陷、审查和冲击,教研工作一度被迫中止。

  改革开放后,外文教育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早已年过花甲的漆竹生重新站上讲台,再次全身心地投入教研工作中。1980年,他的译著《法国》出版,成为当时中国人了解法国的重要窗口。1984年,他的译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出版,又成为中国法学界了解世界主要法律体系的重要窗口,在很长时间内被广泛参阅和大量引用。此外,漆竹生还组织编纂了《法汉大词典》,并着手编著《西洋外交史》《民法概要》《经济思想史》等教材,却因故未能如愿。

  在漆竹生的引领和带动下,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建设稳步快速发展。1981年,上海外国语学院成立法语系,漆竹生虽已年满六十五岁,但仍众望所归地被推选出任首任系主任,1984年转任名誉系主任。1986年,上海外国语学院成为我国首批获得法语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漆竹生成为当时该校法语专业唯一的博士生导师。漆竹生不仅自己指导培养翻译、语言、国际关系和法国政治等专业方面的硕、博研究生,还推动上海外国语学院在全国首设国际经济法(法语)专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熟练掌握法语和国际经济法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漆竹生还推动上海外国语学院同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巴黎第十大学、巴黎高等商学院等近十所国外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并担任多所法国高校的客座教授,多次赴法开展讲学和文化交流活动。此外,漆竹生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出国人员考试法语命题组组长、全国高考命题法语组组长等多个重要社会职务。在他的提议与推动下,我国法语专业学科开始增设法国文化相关课程。1984年,已近古稀之年的漆竹生终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数十年来的夙愿。

  漆竹生对法语教育、法学教育和中法文化交流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了法国同行的赞誉和信任。法国著名比较法学家勒内·达维德教授在其著作《当代主要法律体系》出版中文译本前,特地致函中方出版社,强调著作中文译文必须出自漆竹生之手,理由是“漆竹生在索邦法学院的出色学业和信达雅的完美译作”。自1978年以来,法国电视台记者多次到上海对漆竹生进行专访。1981年,漆竹生赴法考察期间,法国电视台不仅派摄制组全程跟拍,还邀请他到电视台做直播节目。除法国电视台外,法国多家杂志也刊有采访漆竹生的文章。借助这些法国媒体,漆竹生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1987年春,漆竹生应邀前往巴黎高等商学院讲学,其间不幸遭遇车祸逝世,噩耗传来,师生亲友无不惊愕悲痛。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悼词中写道:“漆竹生同志勋劳卓著,德高望重。”如同其谱名“承忠”,漆竹生的一生是忠于祖国、忠于教育事业的一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