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MP 理论的贵州铜仁云舍村农旅融合现状研究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昂普(RMP),分析理论,乡村旅游
  • 发布时间:2024-06-05 11:37

  马慧敏

  (武汉工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旅融合是实现村民增收和村集体壮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因此,政府在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方面的政策红利也在持续扩大。本文以贵州铜仁云舍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昂普(RMP) 分析理论,对云舍村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市场、产品等进行深入的剖析,以保护古村落为前提,对其进行土家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演绎,同时兼顾产业开发与旅游服务功能、旅游体验功能、旅游休闲度假功能的引入,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旅游开发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农旅融合;昂普(RMP) 分析理论;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贵州省铜仁云舍村坐落于铜仁旅游核心区域,是贵州省政府第一批建设的五个少数民族村寨之一。近年来,云舍村立足梵净山旅游优势,依托民族旅游资源,推进云舍景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当前,云舍景区正在推进整体提质改造,是铜仁市迎接全省“旅游两会”的重点观摩之一。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政府在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方面的政策红利也在持续扩大[1]。本文运用RMP理论,对云舍村的资源、市场、产品等深入的剖析,以保护古村落为前提,对其土家族特色文化进行挖掘与演绎,同时兼顾旅游服务、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并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特色项目的组合开发[2]。

  二、云舍村农旅融合的现状分析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舍村,全村总面积为4 平方公里,位于风景如画的太平河畔,距离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15 公里,是“江口乡村第一大寨”。“云舍”村名源于土家语,意为“猴子喝水的地方”,寓意则为“云中房舍,神仙居住的地方”[3]。云舍历经上千年的沧桑,至今仍保持着土家族的传统风俗,如赶年、过社、四月八日、六月六、七月半等,并融入了原始的农业文化和秀丽的山川河流,形成了傩戏、山歌、情歌、哭嫁歌、摆手舞、铜钱棍、茶灯等民间艺术;古法造纸、水排作坊、筒子屋及形似迷宫、四通八达的古巷道,与变化无穷的神龙泉、幽静优雅的云崖大峡谷、千姿百态“地下宫殿”仙人洞等,绘成了一个集山、水、洞、民俗文化于一身的古朴村寨,集齐了古寨幽韵、湿地风光、花海田园、农趣体验、休闲度假、禅修养生的特点,是一个融合了山川溪瀑、洞穴峡谷、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美丽地方,是一块神秘宜居、绿色生态、古朴原真的“世外桃源”[4]。

  (一) 旅游资源(R 性) 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2017),云舍村的旅游资源的品类比较多,其中包括7 个主类,13 个亚类,共21 种基本类型。云舍村30 个单项旅游资源中,地理文化景观旅游资源2 处,占总资源的6.6%;水景观旅游资源4 处,占总资源的13.3%;生物景观类的旅游资源2 处,占总资源的6.6%;天象与气候景观类的旅游资源尚待挖掘;历史遗迹类12 处,占总资源的40%;建筑设施旅游资源2 个,占总资源的6.6%;旅游购买类旅游资源2 种,占总资源的6.6%;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有4 种,占总资源的13.3%。如此丰富多样的地理文化、水域、生物、历史遗迹和建筑设施,将为云舍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5]。

  (二) 旅游市场(M 性) 分析

  云舍村近几年来,依托梵净山的优良文化和旅游资源,从生态保护、景区建设和文化资源挖掘等方面,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在该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云舍村正在以“景区带村”的方式,逐渐打造成一个美丽宜居、增收致富的田园,休闲观光的公园,寄托乡愁的故园,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云舍村作为中国的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贵州与文化和旅游部的合作伙伴,受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云舍村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会。

  2018 年,云舍村全年共接待游客达22.95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0.87 亿元;2019 年,共接待游客30.72 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旅游综合收入1.09 亿元。据估算,2020 年云舍接待游客19.7万人次,过夜游客1.31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 900 万元。

  (三) 旅游产品(P 性) 分析

  云舍村根据不同的目标客群,开发出符合不同旅游者需求偏好的不同的产品组合。针对城市白领和商业人群,推出了“田园度假+田园健康+田园运动休闲”的产品;针对普通消费者,推出了农家乐、农业观光、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产品;针对青少年和学生群体,推出了“农业科普+研学教育”等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注重与传统旅游资源的整合。只有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形成互补性和差异性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例如,以绿色旅游资源和已有的主要景点为基础,发展出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农家乐、渔家乐、观赏茶园、休闲农场等等,使游客可以享受到观光、体验和休闲的乐趣。再如,结合当地的研学旅游资源,发展具有“自然观赏性”“科普性”“励志拓展性”“体验考察性”“文化康乐性”等类型的研学旅游产品。因此,对云舍村的旅游开发,应以历史遗址、自然资源为主体,以聚落资源为补充,对土家文化、古村落文化、傩戏文化、古法造纸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将具有云舍特色的文化产品引入景区、农庄,从而提高“云舍”的文化内涵。

  三、云舍村农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深

  当前,云舍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进行的,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缺少创新,忽略了对当地传统农业资源、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深入挖掘,没有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没有形成明显的地域特色,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无法在更深层次上满足旅游者的文化体验需求。

  云舍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在开发土家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土家民间文化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也没有深入挖掘土家族文化的内涵。此外,对于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较多,而对于村寨的思想文化、民风民俗和传统工艺的研究较少,如目前只有少数几个人懂得土法造纸技术,这项具有特色的手艺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对于村寨的保护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二) 市场竞争大,知名度低

  贵州各地乡村旅游点纷纷涌现,其竞争状况十分激烈。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下,旅游业蓬勃发展,而云舍村位于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区的旅游圈内,其周围有许多与之相近的寨沙侗寨,还有地质公园、九龙洞、苗王城等。另外,由于高速环线上的旅游胜地很多,可供游客选择的景点很多,因此,云舍在交通、品牌、资金投入、配套设施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和挑战。而云舍村存在宣传不恰当、地理位置偏僻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只限于村寨周边镇上的游客来此周末休闲游。

  (三) 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

  云舍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新项目类型上,地区间的差异较大,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乡村旅游的内容大多是吃农家饭、农园观光、赏花采果、垂钓以及简单的农具展示等,而对于农业耕作、生态养殖、农产品特色、乡村居民建筑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多角度地挖掘与开发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为云舍村靠近县城,以江口县和附近地区的游客居多,旅行社的收入大多来自附近乡镇的游客。云舍村的旅游项目以餐厅为主,但与其他的乡村相比,并没有太多的特色土家美食。云舍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影响其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云舍缺少具有独特文化和文化内涵的文化体验。云舍村的农家乐没有深入地挖掘乡村民间文化,游客的参与度较低,发展方式较单一。土家特色饮食是其主要的特色,但是其等级和容量都比较低,仅有最基本的食宿等旅游元素,很难满足大量的旅游者的需求。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没有进行协同设计,没有形成优势互补,也没有形成整体的协同效应,从而造成了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

  四、云舍村农旅融合的对策

  (一) 打造品牌,突出特色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加速农旅融合,在这样的旅游业发展趋势下,云舍村的旅游项目,应该把地方的民间文化作为重点,打出一张文化旅游牌。首先,要注重对地方土家文化的发掘,比如将土家文字、服饰、建筑等元素应用于旅游景点,将土家文化以旅游景点的形式传播开来,因此,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模式,防止出现同质化现象,在发展旅游业时,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因此,必须对本地的人文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才能发展出一种能在人们心中扎根的土家文化。其次,可以建一个土家文化博物馆,将土家的民俗、服饰等做成图片,展现给游客,让人们了解土家文化,同时,在博物馆中增设土家传统劳作、手工制作等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体验中了解土家文化。最后,村内可以推出土家特有的客人进村仪式——迎宾拦门礼,以及土家女儿会、土家米酒节、腊八节等节会活动,还有对歌、哭嫁、金钱杆、摆手舞、大型篝火晚会等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文化娱乐活动。总之,云舍村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打造出属于云舍村自己的品牌。

  (二) 加强宣传,开拓市场

  首先,通过对云舍村的市场调查,确定主要的消费人群,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宣传。其次,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私域流量特征,以及用户的在线特征,通过网络平台,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将更多的短片作为云舍村的IP,拍摄农村的日常生活,突出云舍村的地方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建筑。再者,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要与群体的消费偏好相结合,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让消费者能够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并根据用户的反馈,在云舍村中持续改进和完善用户的体验,提升用户的满意程度。最后,要充分地发挥村里的活动室、宣传橱窗、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的作用,把土家的服装、饮食、节日等优良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宣传出去,使土家文化得以延续,使旅游者能更好地认识土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此外,要注意与周围景区的联动配合,充分地发挥梵净山、太平河两大景区的优势,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旅游综合体,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三) 传承文化,创新产品

  旅游产品需要融入文化特点,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的融合效果。首先,作为“中国第一批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云舍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应当努力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其次,云舍村作为贵州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蕴藏着丰富的“杨氏”土家文化,应当以景区建设为基础,结合农业特点,提高农旅结合的效果;以乡土原生态为基础,充分地发掘民俗文化的特点,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深入开展农业体验、生态农场、农业观光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的建设。例如,将采摘、休闲和文化体验等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系列富有农业文化气息的观光项目,并将其整合为一条完整的观光路线,从而使云舍村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观光景点,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这样既能达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目的,又能将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势。

  五、总结

  云舍村在农旅融合的进程中,需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云舍村的特点充分地挖掘出来,扩大宣传的渠道和方式,发展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以此来提升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最终达成农旅融合、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潘艳芬,杨菊. 乡村振兴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路径选择——以贵州省黄平县Y 村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2021(12):141-143+147.

  [2] 吴玥. 江口县旅游景区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梵净山、寨沙和云舍为例[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5):240-241.

  [3] 潘善环.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1):14-15.

  [4] 张国英.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1):44-45.

  [5] 史文静.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为例[J]. 旅游纵览,2022(22):94-96+116.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