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 模式下扶绥县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路径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PBL 模式,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 发布时间:2024-06-05 11:41

  梁秋萍吴奇佳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广西崇左5321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学旅行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开始走向我国县域地区。在此过程中,研学旅行受到县域资源开发条件和市场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迟迟得不到进一步推进。对此,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网络资料数据调查,尝试在了解扶绥县县域研学旅行发展现状的背景下,将PBL 模式与扶绥县县域研学课程开发进行融合,探索一条适合扶绥县域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路径,以期为其研学旅行实施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PBL 模式;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 号) 的发布,研学旅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随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研学旅行也开始走向县域地区。位于广西南疆的扶绥县,自然条件优越,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具有较为良好的研学旅行资源基础。然而,从其研学旅行开发现状来看,作为高质量教育推行的重要措施,扶绥县现有的研学旅行课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未能达到扶绥县的高质量教育发展需要。尽管学术界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已然多有建树,但从县域具体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出发的相关理论成果还相对较少,针对扶绥县县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加强县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需要同缺乏具体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对此,笔者尝试在PBL 模式指导下,结合扶绥县县域研学旅行具体现状,为其探究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路径,并提出具体的开发建议,为填补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略尽绵薄之力,以期为扶绥县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县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 县域研学旅行概述

  尽管学术界对于研学旅行概念的分析仍然因为研究角度不同而略有差异,但皆源于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的界定,即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笔者提及的研学旅行主要以县域研学旅行为主,研学主体为县域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资源主要来自县域范围。

  (二) PBL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PBL 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译为基于问题式学习,为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所创,研究的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式的教学模式[1]。这一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该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将传统的被迫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善于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的好习惯[2]。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实践探究式学习模式,其教育方式与PBL 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开发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龄层次进行研学内容选择以及研学任务设定,使学生在完成研学旅行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将PBL 教学模式融入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结构体系,以PBL 问题简化研学任务的布置,能够使其研学旅行任务设定更为科学合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更加轻松,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目标认知更为清晰,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互补互促[3]。

  二、扶绥县县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现状

  (一) 农业研学课程开发进程加快,课程内容逐步获得相关主体认可

  基于扶绥县良好的农业资源基础,当地有关部门联合各方文旅企业,加快农业研学课程开发进度,现有的课程内容已经获得大批学校和家长的认可。目前。扶绥县已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东门林场、蓝舍艺术庄园等研学基地开始承接农业主题研学活动。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东门林场中的“乐享春意,科普同心”研学课程,针对桉树种植及林下中药种植等林业产业开发内容,设计了桉树种子识别与种植、林下中草药识别与种植等相关课程活动,以此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而具有较高农业体验价值的蓝舍艺术庄园的“石榴花开,快乐实践”研学课程也深受学生喜爱。课程开发将油菜花种植过程中的除草、翻地、种菜等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体验活动,通过趣味农业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除此之外,由广西上龙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开发的大型中小学生农业研学与素质教育基地也即将完成建设投入使用,扶绥县农业主题研学课程开发进程持续推进。

  (二) 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有待提高,缺乏特色鲜明的特色文化主题课程

  扶绥县县域内居住着超过80% 的少数民族居民,当地拥有丰富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除此之外,扶绥县拥有世界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化石群遗址,被称为“中国恐龙之乡”,恐龙文化特色也尤为鲜明。但从现有的研学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扶绥县尚未开发出较为突出的相关特色文化主题课程。诸如姑辽茶制作技艺、恐龙化石资源等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尚未用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 缺乏统一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标准,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与研学旅行相关的政策不断推广实施,扶绥县域研学旅行推广进程不断加快,县域各级地区都在积极利用周边资源开发研学课程,以满足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然而,由于当地研学旅行相关人才缺乏,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尚未统一,县域内现有的研学旅行课程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县城研学课程内容较为丰富,体验感较强,研学设施也较为完善,研学旅行课程质量较高。而在乡镇地区,不少乡镇地区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主体都是校内教师,课程实施主体缺乏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课程内容大多为游览观光以及知识普及,形式单一,体验感不强。不仅如此,随着乡村空心化程度日趋严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也越来越困难,研学课程评价与反馈环节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长此以往,乡镇地区研学旅行课程质量或将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扶绥县PBL 县域研学旅行课程模式构建与开发建议

  (一) PBL 模式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素

  根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所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对课程开发要素的界定,结合研学旅行开发要求,研学课程开发的完成需要确定以下要素:研学目标、完成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需要开展的活动以及通过反馈确认是否实现目标[4]。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提出的问题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景、善于引导学生合作。首先明确课程开发对象,然后结合学生特征确定研学目标,最后通过评价反馈,确定学生是否达成研学目标,研学目标是否给学生带来相应的研学效果。

  (二) 扶绥县PBL 县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建议

  1. 立足学生研学实际情况,加大特色研学课程体验型项目开发力度

  作为壮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扶绥县并不乏优质的研学旅行资源,当地需结合各个学龄学生的研学需求,开发更具研学体验价值的研学项目。可优先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和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体验项目打造。针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的研学需求,结合扶绥县炎鑫山庄等乡村度假村资源,开辟农田打造农事体验基地,优先将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诸如姑辽茶种植、甘蔗种植、夏威夷果种植等,开发成研学旅行课程,将农业种植的各个流程开发成研学体验项目,形成农业研学旅行课程;针对初高中学生继续了解异地特色文化的研学需求,结合姑辽茶文化生态旅游区、蜥脚类恐龙化石群遗址等文化资源,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诸如姑辽茶制作技艺、恐龙化石挖掘与存放技术等,开发成特色文化主题研学体验项目,形成研学旅行课程。

  2. 将家长评价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水平

  扶绥县县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应该将家长评价环节也纳入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向家长进行研学反馈,进而提高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水平。具体而言,在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研学导师应该重视研学手册和研学任务卡的使用,协助和提醒学生进行相应的登记。需将研学课程活动实施过程及目标的达成情况记录清楚。将学生返程后向家长进行研学反馈作为一项作业向学生布置,由校内教师进行家长评价收集,再由校内教师将评价反馈至研学机构。以此实现研学旅行有效宣传推广的同时,不断提高研学旅行课程的质量。

  3. 制定PBL 模式研学旅行课程标准,降低乡镇地区研学旅行开展难度

  扶绥县县域研学旅行通过制定PBL 模式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来为乡镇地区提供研学课程实施指导,从而降低乡镇地区研学旅行开展的难度,推进研学旅行的实施推广。由各层次中小学提出研学目标,保证完成研学效果;文旅部门匹配相应的研学资源,满足研学课程实施标准需要的各项资源协调;研学机构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制定研学活动标准;研学课程标准的推行需由相关部门共同监督实施推进。以各相关利益主体合力,推进PBL 模式研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促进研学实践教育的发展。

  4. 与高校合作,加快研学旅行相关人才培养

  县域地区人才流失率较高,扶绥县应该积极利用当地的高校资源,与高校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培养。首先,扶绥县应该针对研学人才的引进,完善相关人才保障体系,在满足人才的薪酬要求的同时,加大对其住宿、交通甚至饮食等生活的保障力度。

  四、结论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分析可知研学旅行的实施推广在扶绥县县域环境中的推进更为困难。PBL 模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式教学模式,与研学旅行的教育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此,笔者为解决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有待提高、缺少特色鲜明的特色文化主题课程等问题,尝试将PBL 模式融入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并提出立足学生研学实际情况,加大研学课程体验型项目开发力度;将家长评价纳入研学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知水平等多项课程开发建议,以期为扶绥乃至更多县域地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双. 基于PBL 教学模式的新媒体运营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3):79-82+101.

  [2] 刘儒德. 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53-56.

  [3] 邓琛. 体验学习视角下初中地理PBL 研学课程的开发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山为例[D]. 贵州师范大学,2023:1-85.

  [4] 刘璐.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D]. 赣南师范大学,2019:1-5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