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粤韵颂善正 红豆新枝沁童心——以西关培正小学粤剧文化推广与传承为例

  杨婷婷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粤剧作为岭南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价值。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粤剧文化传承推广方式具有必要性。西关培正小学以保护粤剧文化为己任,以“培育善正粤剧文化传承者”“坚定培正学子粤剧文化自信”“打造善正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校社共育传承粤剧文化艺术”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粤剧艺术文化的传承工作。在未来的美育改革创新中,学校将作粤剧的“教科书”式作用的积极探索,以“引进来”吸收与学习高雅艺术,以“走出去”发挥点向面的辐射作用,实现粤剧艺术文化传承的目标。

  关键词:粤剧文化;善正传承;民族文化

  一、背景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西关培正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西关文化为根基,积极开展各类传承粤剧文化活动。粤剧作为岭南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价值,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操、提升青少年的艺术素养、加深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莫大益处。

  当前,作为一种广州本土艺术形式的粤剧面临着“后继无人”“传播受限”等一系列难题。如何将困境转化为发展的力量,将粤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成为保存与发展广府文化的重要议题。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粤剧文化推广方式既具必要性也具紧迫性。一般而言,粤剧推广的主体主要局限于各民间粤剧社团与文化部门,其形式主要包括社区、电视节目等宣传,宣传的受众面向具有较浓厚粤剧兴趣的中老年人,而缺乏对青少年的关注与有效的宣传手段。西关培正小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开展一系列粤剧艺术传承文化活动,探索一种对青少年有效的粤剧推广方式,以培养青少年鉴赏粤剧、表演粤剧的能力,增强青少年对广府文化的认识与认同。

  二、具体措施

  (一)培育善正粤剧文化传承者

  1. 粤剧传承“从娃娃抓起”

  荔湾享有“粤艺之乡”的美誉。而西关培正小学又处于荔湾区的核心地带,学校响应教育局的号召一直致力于粤剧艺术的弘扬和传承,在培育少儿粤剧人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切实举措落实粤剧传承“从娃娃抓起”。荔湾区教育局在学校设立了粤剧传承基地,从一年级开始招收粤剧特长生,打造粤剧文化艺术课堂,让学生从小接受粤剧传统文化的熏陶。

  2. 坚定培正学子粤剧文化自信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至善至正育英才,学校以建设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为目标,精心培育善正文化,并将善正文化与粤剧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学校的校园风格与西关文化相融合并与粤剧艺术相结合。推送粤剧优秀人才参加大型粤剧文化赛事,致力打造学生的粤剧文化自信,为粤剧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善正粤剧文化艺术传承工作师资队伍

  1. 专职教师按班额配备进行粤剧教学

  学校目前有四名专职音乐教师,这四名专职音乐教师分别落级落班配备,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专职音乐教师进行粤剧教学。专职教师都要求按照规定完成粤剧继续教育,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定期进行粤剧教研工作,接受粤剧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 成立粤剧文化传承推广工作小组

  学校成立专门粤剧文化传承推广工作小组,小组成员都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和外聘的粤剧文化艺术专家教授,具有粤剧文化特色学校发展意识,带头创建粤剧文化特色学校。学校以创建粤剧文化特色学校为导向,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好、有特长的教师阶梯队伍。

  (三)打造善正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

  1. 善正粤剧文化艺术氛围建设

  学校创办于1889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文化历史的名校,学校校园环境古色古香,保留着传统老西关建筑,且校园内人文气息、书香意蕴浓郁,这为学校打造粤剧文化艺术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校墙上设有大面积的粤剧知识长廊,记录和宣传我校的粤剧发展历程。学生一踏入学校的大门,犹如登上一辆粤剧文化的宣传列车,开启粤剧文化学习的快乐之旅。这使学生沉浸在浓郁的粤剧氛围中,培养学生粤剧艺术情怀。

  2. 创编西关培正小学粤曲版本校歌

  学校校歌历史悠久,有普通话版本、粤语版本,在穗港澳三地广为传唱。2016年,学校为了更加突出粤剧教育特色,为培正学子耳熟能详的校歌歌词谱上了粤曲旋律,创编了独具特色的粤曲版校歌。粤曲版校歌旋律朗朗上口,一经推出就受到全校师生的喜爱,大家纷纷传唱。现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和着悠扬动听的粤曲,师生齐唱粤曲版本校歌,别有一番韵味。

  3. 组建西关培正小学小红棉粤剧社团

  学校于2007年成功组建西关培正小学小红棉粤剧团,是学校为专门培养对粤剧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开设的粤剧综合实践社团。小红棉粤剧社是学校近年来着力打造的艺术品牌。粤剧社的发展被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的重点内容。学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粤剧社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教师培训、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妥善安排,使学生学习学艺两不误。社团学生不但艺术素质提高,而且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和区少儿艺校的优秀学员。

  4. 善正粤剧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把粤剧特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不懈举办各式各样的专题活动,探讨开发粤剧教育地方专题教材。2018年,学校向荔湾区科协申报《粤剧文化传承与推广——粤剧专题教材编写研究》课题,正式立项研究地方教材的开发编写。

  2018年6月,学校自主编印的《粤剧伴我行手账》首发,学生人手一册。本手账共分为文化传承为己任、粤剧知识勤积累、粤剧伴我初成长三单元。手账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就作为礼物发给学生,使用时限为六年,用作记录在西关培正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中传承粤剧文化的活动经历点滴。以真实记录学生粤剧文化之旅的快乐历程,为学生成长留下难忘的粤剧文化印记。

  5. 善正粤剧文化传承推广月

  每年5月份的“粤剧文化节推广月”在学校开展各种粤剧主题活动,如全校征集粤剧艺术博物馆馆标设计、制作粤剧脸谱活动、DIY粤剧人物头饰活动、粤剧故事比赛、创作粤剧手抄报比赛、粤曲校歌PK大赛、邀请粤剧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等。这使学校全体师生更深入地认识和接触粤剧,让学生更加爱护、珍惜本土文化。这些都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传统,并已形成规范的制度继承下来。

  (四)校社共育传承粤剧文化艺术

  1. 与荔湾区少儿艺术学校共育粤剧人才

  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粤剧的平台,更有效地做好粤剧文化艺术传承工作,学校在2005年与荔湾区艺术学校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培育粤剧文化艺术人才。在这19年里,学校为艺校输送了大批粤剧文化艺术人才。在这种校社合作的模式下,利用双方有利资源,培育西培粤剧人才,使得西培学子在粤剧文化艺术领域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续12年学校小红豆均获得全国青少年小梅花戏曲大赛金奖,多人获得“金花”称号。

  2. 与粤剧艺术博物馆共培粤剧文化传承者

  2016年6月,耗资4.34亿元、耗时3年多工期的粤剧艺术博物馆终于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对于学校粤剧传承工作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学校率先提出了“校馆合作”的教育新模式,通过双方沟通协商签订“校馆合作”协议,将粤剧艺术博物馆作为学校粤剧小演员校外活动的一个阵地,成为西培学子学习传承粤剧文化的课堂,为西培学子提供实践体验志愿服务的平台。

  3. 与红线女艺术中心共拓粤剧文化视野

  为了拓宽粤剧传承渠道,通过校方不断努力,学校与红线女艺术中心达成合作共识,双方资源共享、共同合作培育粤剧文化传承人。例:2018年6月4日,红线女艺术中心在学校举办《劳动人民的红线女》图片展,让广大师生了解红线女的传奇人生,学生在观看图片展中,了解了红线女立志为艺术奉献一辈子的历程和红线女的艺术魅力及其对粤剧艺术的贡献,弘扬了粤剧文化,也更深刻了解了中国珍贵的艺术瑰宝——粤剧。

  三、探讨研究

  以当下学校开展的粤剧艺术文化传承活动为基础,对未来美育改革可有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一)粤剧既是一门艺术,亦是良好的“教科书”

  粤剧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英雄故事,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粤剧传承“引进来”的吸收与学习

  粤剧进校园,引导青少年学习粤剧、了解粤剧、走近粤剧,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粤剧的教育作用。

  (三)粤剧传承“走出去”的推广与影响

  处于作为传统文化保护及传承强区的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在打造善正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的方面已获得初步成效。学校将为荔湾区热爱粤剧艺术文化的学生提供良好的艺术教育,为广州市输送优秀学生,为国家培养粤剧表演方面的后备新生力量。除此,学校将积极承办各项粤剧表演的赛事,开展市内甚至省内的校与校交流分享活动,逐步实现传承粤韵颂善正,红豆新枝沁童心的传承与推广目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