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科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科学课堂,教学,思维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29 16:47
黄开武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第九小学校)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猜想、探索与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4)5-014-01
“科学课太难上了!”“准备科学实验太麻烦了!”这是我在刚从事科学教学后,听到的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老师之间交流说的最多的话,也是许多专(兼)职科学教师共同的感慨。目前大多数科学老师仍是“兼职身份”。一般是主打语文或者数学,对于兼上的科学课,几乎就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多数老师都把科学课当作“搭头”,认为学校只看语、数的成绩,不重视科学,从而忽视科学课程标准,忽略教参对科学教材的解读,照本宣科成为他们教学的“主流”。错误地认为考试之前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结论就行了,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严重违背了设置科学课程的初衷,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是被动的接受,成了盛东西的容器。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纸空文。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要让科学素养在学生面前落地生根,我认为关键在教师,落实应在课堂。只有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培养,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以下我就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靠的是启发,而不是传授。兴趣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研究发现: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实际生活入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探究活动。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这样,学生才会有主动思考的空间。
二、合理猜想,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猜想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而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实践证明,学生亲身经历猜想、验证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后获取的知识,比教师口耳相传获取的知识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要深得多。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在每一次探究活动前,教师应充分预设,诱导学生合理猜想,让学生在猜想、验证、探究等学习活动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科学教材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常借助于生活中的素材图片引发学生大胆猜想。比如:为什么有的丝瓜花不结瓜?水杯盖里面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有资源,引导学生积极猜想,让学生的思维在猜想与交流中进行碰撞,共同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灵活设置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猜想。比如:在教学《光与影》时,我巧妙设计了一个趣味化的“踩影子”游戏。在灯光的照射下,请两个学生在指定的区域进行游戏,其余学生当裁判,谁的影子先被对方踩到,谁就被淘汰出局,宣告失败,游戏结束。几组学生参与游戏后,有的学生从中似乎看出了些端倪,有的学生似乎找到了取胜的秘诀,都纷纷地举起小手想要说点什么……此刻,我设计游戏的目的达到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地面上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通过这种趣味化的游戏活动,学生不但能主动说出自已的猜想,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愿望。因此,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不断指向对新知识的探索上来,从而养成惯于猜想、善于探究的思维习惯。
三、积极参与,引发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源于思,思起于疑。”遇疑而思,才会引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思维品质。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创造思维的引发者,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根植于课堂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留意新问题的产生及解决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遇到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不能采取置之不理或是模棱两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质疑,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下轻抚,都是对学生积极的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也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这样,才不至于湮灭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才会积极思维。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课堂提问题不是老师的或某几个学生的特权,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才能闪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四、课后延伸,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它课程。通常,教师课后不会留下书面作业,这导致许多学生、家长也就误认为这门学科是“副课”。然而,这也是学生科学素养难以提升的主要因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科学作业来承担这些任务。比如:在教学《流动的空气》后,我安排学生借助于“流动的空气有力量”设计一个小型玩具,作为学生课后操作、实践性的科学作业,这不但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作品展示中,有形状各异的纸风车,有精致小巧的风铃……看着他们开心地玩弄自己心爱的小玩具,背后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同样,在教学《沉与浮》后,教师有意在课后设计悬念,激发学生课后思考:把一个鸡蛋放在一杯清水中,是沉还是浮?于是教师实际操作,学生看到鸡蛋的确沉到了杯底?此时,教师故意设疑:“你能想办法让这个鸡蛋完好无缺地浮上来吗?”将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探究,这样趣味化的体验作业,学生当然乐于探究。由此可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趣味化的科学作业设计,不但能让科学知识学有所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与获取科学知识同样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科学课。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交流的学习平台,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王子振《学校教育研究》2019 年第10 期.
[3]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的艺术》.